移民故事:海归还是海不归?海外华人永远的心结!(上)

2014年05月21日 美国新移民指南



句心里,当年我踏上往美利的波音747的那一刻,从未曾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会坐在离故的美国,谈论是“海不这样一个并不松的 话题。客,那的我,既没有于脱离苦海奔自由王国的欣,也没有踌躇不前一步三回头对故土的留恋。我心里一片茫然,因我不知道自己要去美国干什么。

是啊,放弃了国内定的工作和算不的收入,只身一人拎着两只大旅行箱,我怀揣着一方流浪的心,惶惑不安中夹杂着些期盼,那是前途渺茫的 惶惑与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期盼。我在心底里千百遍地自己,“我去美国究竟是了什么?”,是明自己也能做成件事自己年的努力 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抑或仅仅得周羡的目光?我自己都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心思。

我知道,每个人出国都有着自己非常个人化的目 的,有些人是了拿个博士学位,从而使自己在本学科站得更高看得更一些;有些人是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也有些人就是希望通出国 移居海外,上和西洋人一的令国人羡慕不已的幸福生活----富裕而自由,有一片湛的天。不管抱着怎的目的,有一点是共同的,每个人出国都是 求更令人意的好生活。人往高走,水往地流,这实乃人之常情。

于我大多数人来,是我自己选择了离开故国,没谁强逼着你非走不可;同也是我自己选择了留在海外,没刻意住你回故里的脚步(除非因政治上的无奈)。那么,何来海归还是海不烦恼呢?似乎不是一个三言两就能得清的问题

从我个人在美国生活的经历,从我看到的周人包括国内和海外人的现实人生,我于海海不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里只是想把我的心路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文中述的故事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它都是真的故事,真的平常人的故事。

一)都是出国惹的

江月是我以前一起工作的同事,她一直折着出国,九一年于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全,如愿以地赴美留学(微博)去了。可去了没两年,回国探又来位看望我些仍然没动窝的同仁,她看上去十分沮,一才知道,是老公迟迟不愿意去美国,因担心到了美国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会摸不着北。后来江月是和他 离了,孑一人着才几的女儿,回到美国继续读她的博士。一个好端端的家就这样散了,我同公室的老太太不无感慨地,“唉,看看,都是出国惹得。”

想想也是,出国使多少原本平静的家庭,硝烟四起,争吵不休。多夫妻因志不同道不合,最后只好分道扬镳的是什么呢?就是了出国上那尚未可知的更 美的日子?今天我可以毫不气短地这样的疑,可是退回到二十年前,问这样问题。那出国一方占有绝对优势,好象另一方根本就不存在任何 话语权,真的是西方绝对方。

琳达是我来美国后交往深的第一位中国女人,那着一个刚满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琳达被分配到某省外贸厅工作,也是因工作的关系,使她有机会接触 到了多外国人和外面的世界,于是她心出国了。一切都得极其利,她很快如愿以地来到了美国。可是接下来的问题痛不已,她丈夫并不想来, 他的理由很简单,在国内他已有了事业发展的本,无需再去斗什么了,可是到了国外,一切都必开始,他不愿意做那种没有意的事情。经过几年的拉式持久,最后他们还是分手了,女儿跟着琳达。

了在美国生存,琳达什么都做,在中餐打工,到超市卖东西,的就是混口吃。她改行了会计专业士,找到了一份薪水并不高的工作。不起房子, 只好租人家的房子住。想多几个,她时间干起了房地产经纪人。很多人干那行了大,可琳达却什么也没到,因她性格太内向,不会忽悠。有一次琳 达跟我起了出国的感受,她,她以前外贸厅的同事如今混得都不一般,房子哪都不缺,个个有了喊起来响亮的官。想想自己在里混出了什么名堂 呢,就是了个能住在冬暖夏凉的空房子里,不是自己的。听了她的一席,我从心底里难过了出国,她不但失去了完整的家,而且也无法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发挥,唉,一切不都是出国惹得祸吗

如果江月和琳达婚姻的最破裂,是因自己意要呆在美国,致使其个人生活遭遇了多不幸,(但离开她的先生却未必感到不幸,或许还有一种如的快感呢);那么徐非所陷入的心理困境,却恰恰是因她的丈夫,唱夫随地跟她出国来到了美国。

出国前,徐非的先生已是某大型国企的中干部,但徐非身高知的父母特期望女儿能留洋,她遵从了父母之命,一拿到士就申赴美攻博士,无疑 她的先生出了一道难题经过反复思量,也是源于情的大力量,最后她先生是放弃了国内的位置,跟随徐非来美国一起打天下了。象所有陪丈夫一, 他经过了打工,申学校了MBA,找到了一份职员的工作。后来又几跳槽,但无非是使薪水了一丁点儿而已,他试图做管理阶层的梦想被残酷的 现实击得粉碎。回想当年他已国企的中层领导,能够经常参与公司的多决策,而如今在美国,连这样一个小小的芝麻官都成了“黄粱美梦”。而他那些当年 的中国同仁,因公司的上市,不身价陡增,而且都成了界的领军式人物,每每想到些,他的心理落差就可想而知了。丈夫内心的苦又怎么能不影响妻子 徐非的心境?他活得一直很纠结,然而出于现实的考人都得海于他是天方夜。徐非的先生常半开玩笑地,“唉,等到六十退休就好了,那大 家就都一了,他(指国内的同事)也就没什么好牛的了。”听他,怎不令人感到人生有多少无奈啊?

应该,开放国门对每个人来都增加了一道人生的选项,也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选项可能会某些人插上翅膀,使他的梦想成真。可是另一方面, 出国并非适合于任何人,不但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素和追求,更取决于人的境况和氛。然而,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出国潮好似一股不可的力 量,把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分青皂白地席卷于其中。出国潮的确改了我们许多人的命运和生活迹,也改多家庭的命运和运行迹,有幸运的也有不幸的。所以今天来看,我可以算得上是当的弄潮儿,是那个特定代的物。

(二)两类海归,两种命运

其实在还没有“海归”这个名词之前,我就已经见识过海归了。以前写过“一个海归老姐的真实故事”,讲的是九十年代初海归的故事。应该说,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归国的学人与今天的海归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那时的海归很多是公派出国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不在完成学业或研究项目之后回国,海归是他们 别无选择的选择。而今天的海归,大多数是在仔细权衡了得失利弊之后,主动做出的选择。

正如不是人人都适合出国一样,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当个出色的海归。下面就是我认识的两个海归的真实经历,也许你会领略到什么才叫殊途不同归。

余先生是自费公派到欧洲某国学习的,说是公派意味着单位仍然给他保留着职位。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他拿到了一个学位。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回到原单位。也许你会说,象他这类人多了去了,没什么稀罕的。但其实不然,因为当时单位公派出国的不少,但真正学成归来的寥寥无几。人们总是寻找各种借口,转弯抹角地就留 在了国外。所以,余先生按时归来,在单位里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因此也骄傲起来,觉得自己快成个人物了,并想以此为条件,和单位要挟点什么。

可哪知道条件还没提到一半,人事处长就火了。他大声嚷嚷着,“我说你不就是出国泡了几年洋墨水吗,别把自己看太高了,有本事就跟外边呆着,还回来干嘛。”人事处长的话象点穴一样,切中要害。余先生从此不再提任何要求,而是乖乖地夹起尾巴做人了。在单位领导同事面前,他从来不再提起曾经出国那码事,恨不能人 家把他出国的经历忘掉才好。他深知,和大家保持一致很重要,人不能太出格,低调是明哲保身之本。

这样隐忍着混了两年,机会终于给他等到了。由于政策放宽了,余先生成了第一批自己独立出去办公司的领头羊。单位领导一点都没难为他,还为他办公司大开绿灯,因为觉得他回国这两年并未得到重视,很有些过意不去的味道。中国人讲的就是个平衡,事实平衡和心理平衡。

凭着有海外的经验,拉国外的客户没多少障碍,余先生的小公司越办越火。2007年我见到他时,他已经干得相当不错了。坐在自己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谈起海 归的经验,余先生淡淡地一笑,“嗨,啥经验,回国了不能太张狂,能忍则忍,小不忍岂不乱了大谋。看不惯的事多了,你能管得了那么多吗?睁一眼闭一眼吧。”看来余先生成功的经验就是一个“忍”,还有不能较真,说好听点那叫入世,说难听点就叫同流合污。这看似容易,真要做起来可就难了。

认识李明很多年了,他1993年赴德留学(微博)去攻读博士学位。听人说德国的博士相当难拿,可这难不倒书生气十足的李明,他用了五年时间攻克下了这个堡垒。之后就接二连三地做起了博士后,这样逛荡了四五年,李明觉得还是回国是正道。经过与原来工作过的大学反复磋商,人家终于答应他回去的条件,给他教授的职称,还 分配了一套住房,但科研经费需要自己去争取。

李明高兴地携一家回到了母校,但归去后的处境并不令他满意。时至今日,在海归了七八年之后,他仍然没有被评上博士生导师。因为总是申请不到大项目基金,他的科研搞得也是不痛不痒。李明感觉自己最大的毛病是不能融入人家的圈子,大家都说他不光是拿回来一个德国博士,还把自己的脑袋整个换成了德意志意识。这话 不知道是在夸奖他还是在讽刺他,总之,同事们对李明是敬而远之,搞得他很没人缘,跟个局外人似的。看看和他同期毕业留校没出国的那帮人,早都是博导了,而且上上下下混得如鱼得水,李明自然有点不痛快。但是他很淡定,不淡定又能如何?总不能去学涂博士吧?

谈到融入,人们总觉得只有海外华人在国外才存在这个问题。李明的经历使人感到,即使身处我们谙熟的中华文化之中,也还是存在着一个融入社会的问题。尤其是当你有了出国留学的经历,海归了,就更要注意自己思想行为上是否有异端化,或者叫不入流的地方。

海归海归,归去的不仅仅是人,如果心不归,就不会有预期的“好”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人人都适于海归,更不是人人都会达到所谓的成功。海归也要怀着一颗平常心,把自己当成平常人,不然,你就会有心理落差和失望。那样的海归,莫不如不归。

三)选择的代价

海归,海不归,说到底是一种选择。其实人生有着许多选择,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着选择,从区区生活小事,到漫漫人生路上的大事。有句名言解析得好,说如果人能够倒过来活,那么人人都会成为伟人。这似乎是在说着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有些时候,选择的痛苦就在于面前摆着太多的选择,使人无所适从。但更多的时候,眼 前似乎别无他途,选择也就成了别无选择了。

想起八十年代出国的那些人,当时面对的是一个多么贫穷落后目不忍睹的生活境况。那时很多出国的人,有一种逃脱的快感。对于多数人来说,那时出国这条路就是别无选择的最佳人生路。它不仅令人人羡慕,也给父母以及亲朋好友脸上增光。

记得九一年同事小韩拿到了美国某校的I-20,一向少言寡语的他,那天特别兴奋,大家围着他,好听话说了一箩筐。突然有一位问他,“你去美国想干嘛呢?” 小韩不假思索地回答:“挣钱去呗!”。我再也没见过小韩,不知道他是不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没有挣到大钱。如果他知道当年留在国内的同事,很多今天已经发达了挣了大钱,他会怎么想呢?

我的内弟原本是个很平常的人,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大厂。九十年代工厂不景气,分配来的许多研究生跳槽的跳槽,下海的下海,就他一个人,坚守在那没动。可如今他已经荣升为这家大厂的厂长,按国人的说法,他成了能够呼风唤雨式的人物。他活得很爽,用他自己的话说,“你们是在选择生活,我选择在生活中等 待。”其实,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要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暂时的不如意。不折腾,以静制动。

时常听人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象在说当年选择出国是个错误,其实那种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重要。很明显的是,在选择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思维的误区,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审视判断昨天的决定。没错,选择总是有标准的,而且这标准也会与时俱进,昨天判断为正确的选择, 明天看来也许是个错误。但是,当我们面对过去的决定时,需要回顾检讨的不是决定本身,而是决定的过程。只要当时我们认真地分析了世态,把握住了自己,做出了当时看来是最佳的选择,那就不要为此选择而后悔。因为世界是在不断地改变的,有着太多不可预见的因素,更无法作对比实验。谁也不能先知先觉,正所谓人生没有回头路。

能够选择是做人的一种快乐,选择满足了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欲望。当然进行选择又是做人的一种痛苦,因为很多时候选择是要冒着风险,甚至是要付出代价的,毕竟人必须承受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当年在是出国还是留守这两者之间,我们毫不踌躇地做出了抉择;那么今天在是海归还是海不归这两者之间,我们同样是要有所 取舍,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四)海不归的困惑,一切烦恼皆因一个“比”

说实话,关于“海归,海不归”的问题,讨论的余地实际上是很小的。很多人早就心里有谱,勿需多言了。我深知中国人的务实精神,那些有实力海归,或者说还有精力折腾一把,搞个二次革命的人,早就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归的路。而对于很多上了年纪在国外漂泊多年的人来说,海归是不大可能的了。既然无法归,那就踏踏实 实地做海不归吧,可是海外华人要想活得心里踏实也不容易。很多人既不得不时刻关注着眼前的生活与生计,这是立足这本;又不停地观望着曾经留下过足迹的那片土地,那是曾经的生命之源。

比较也就这样产生了,与国内的人比,与自己的同龄人比;与同学比,与以前的同事比;比收入,比财产,比社会地位,比子女教育,比这比那,可比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一切的烦恼皆因这个“比”。

我并非一味地反对比较,良性的比较可以催人上进,令人奋发;但是消极的比较只会使人丧气,令人消沉。想想这的确是件令人尴尬的事情,当初我们出国是希望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现如今很多国人不必出国,照样也能过上相当不错的生活;你以为你在海外持有外汇比别人多几个银子,可人家那边房价飞涨,一夜之间也都成 了百万富翁甚至是千万富翁。可见我们出国时的原动力的基础正在逐渐地消失,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给中国的越来越多的机会,单就物质生活水平而言,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怎么样去面对这样的现实,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心态,的确是“海不归”的海外华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中,人们正是在互相比较中不断地寻求进步和发展的,因此但凡是个正常人,就不可能淡定到闭上眼睛闭锁心灵,不去想不去看别人是如何生活的,更何况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亲人。比较本身并没有错,比较也不意味着不淡定,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 的心态来比较,来看待双方彼此生活境况的改变。

看到自己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了,看到自己的亲人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看到昔日的朋友同事事业越做越蓬勃了,我们应该从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高兴,为他们感到骄傲。这不正是当年我们梦寐以求的吗?而今它正在一天天变成现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由衷地高兴呢?

换个角度想想,世界上可以追求的物欲永无止境,一个人如果总是在比较和计较物质利益的得失,那么他的心灵就永无安宁之日。出国到底使我们得到了什么?我想,除了美国梦那“四子”,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走出国门,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看到了各个领域的最前沿;走出国门,敞开了我们的心扉,使我们的意 识不再狭隘,使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包容;走出国门,让我们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走出国门,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有谁能说这一切不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收获呢?

也许你会说,但我们错过了中国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这话也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不出国,你同样会错过另一番风景,你就不可能了解到,世界上的人原来也可以有这样的活法。人生啊,永远只能是单行线。我觉得人的生命之旅,重要的是体验和欣赏它的过程,至于结果,那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喜欢我们的资讯就分享给朋友们吧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2.
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meiguoxinyimin
3.
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