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从改变说话口气开始

2015年07月22日 美国高中留学



美国高中留学公众号:USA_school

36377家庭的共同选择,低龄留学服务高端品牌。

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国际化教育全解决方案,为孩子定制专业、个性的背景提升规划,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上精英之路。


来源:我是家长微信公众号


小孩子拿杯子装水时、把牛奶倒进空杯时,我总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


  大人老觉得“不提醒孩子,他很容易把东西打翻”,真的是这样吗?我千叮咛万嘱咐,不断耳提面命的结果,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这是为什么呢?一般人都会想像自己听到的话,我们不妨实验一下:“请不要想像柠檬。就是黄黄的、酸酸的,含在口中就忍不住分泌大量唾液的柠檬。绝对不可以想像喔!”


  明白了吧?即使叮咛你“不要想像柠檬”,你的脑中还是会不由自主浮现柠檬的影像、口中自然分泌唾液。如果我什么都没说,想必你连柠檬的“柠”字也不会想到。

  

  同样道理,爸妈说的“不要打翻”,反而会勾起小孩“打翻东西的想像”。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却事与愿违地让他联想到“可能会打翻”。孩子脑海中,会浮现打翻牛奶的情境,以及妈妈爆跳如雷、勃然大怒的神情。


  这些提醒其实形成了负面暗示。“可能会打翻”的联想,引导想像走向事实。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咛,完全徒劳无功。其他类似的状况如下:

  “不可以大声吵闹”

  “不要跑!”

  “不要靠近!”

  你的眼前是否浮现孩子吵闹、暴冲奔跑、靠近危险场所的画面?什么样的一句话可以逆转这种状况呢?


  “警告”太难理解,“直接鼓励”教养效果更好


  当你把斟满饮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边,有人在一旁柔声提醒“轻轻地”,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认为对方“真体贴”?是不是会因为轻声细语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反的,如果对方大喊:“不要打翻了!”你可能会吓得手忙脚乱打翻杯子。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对孩子说“轻轻地”,天真无邪的孩子就会照你所说的,慢慢、小 心地倒水。把“轻轻地”这句话彻底传达给孩子,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它会成为“轻轻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不要……”是绕远路的思考方式。脑海中先出现打翻水的场面,然后修正为不要打翻。脑子里先想像了柠檬,然后再设法消除,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像。这个思考过程不仅麻烦,而且对孩子来说相当困难。既然如此,一开始就告诉孩子“轻轻地”,不是更直接了当吗?


  *以“保持安静”代替“不要吵闹”。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离开那里”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么都顺利


  *“不要打翻”让孩子联想到“会打翻”


  *告诉孩子“轻轻地”,他就能小心行动


  *正面、直接地表明要求:“保持安静”、“慢慢走”


  只要以正面的说话方式和孩子沟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镇定从容地面对各种状况。以“怎么做”代替“为什么”,这样问,教出创意十足、独立思考的好孩子。


  问小孩“为什么”,只是生气骂人的惯用语


  “为什么做这种事!”


  “为什么连这种小事也做不到?”


  爸妈教养孩子时经常会说“为什么”。我也常把“为什么”挂在嘴边,几乎变成口头禅了。各位爸爸妈妈也是吗?

  

  爸妈为什么动不动就问孩子“为什么”呢?我通常是因为心情烦躁。


  “为什么做这种事?烦死了!”


  “为什么?”“怎么搞的?”这是询问对方原因的疑问词。如果你这样被人质问,会怎么回答呢?比方说你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打破碗”,你会怎么回答?


  你也许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你问我,我要问谁呀……”又不是因为喜欢才弄破的,连当事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把碗打破。


  “因为一时手滑嘛!”


  “因为太烫了嘛!”


  被追问之下,只好绞尽脑汁找一个合理的藉口。而且当我们问别人“为什么”时,经常都带着怒气。我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半都气到额头爆青筋了。表面看起来是在问对方理由,但其实是带着厌恶及愤怒质问对方,听起来实在很幼稚。


  质问会让孩子害怕,选择“说谎话”


  质问“为什么”使对方害怕,让他在情急之下编造藉口。迫使对方捏造藉口后,我们又会再进一步责怪对方:

  “这算什么理由?”

  “不要找藉口!”


  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这是自掘坟墓,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是在原地踏步罢了。那么,能够代替“为什么”的用词是什么?我们一起想想看。


  “为什么”虽然是疑问句,实际上却在威胁对方。被问的人想找台阶下,只好千方百计找藉口。高中上学迟到时,老师生气地问我:“为什么迟到?”你猜我情急之下说了什么?

  

  “因为今天骑脚踏车逆风。”这种离谱的理由。想当然尔,已经火冒三丈的老师因此更加生气。被老师罚站在走廊的那一天令我永生难忘。有其他话语可以取代“为什么”吗?


  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比唠叨指责更好


  “怎么办呢?”这句话是从一位妈妈朋友那里学来的。当我这么问,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呢?是的,两个人拿了抹布来擦地板!虽然他们用干抹布擦地板,反而扩大牛奶泼洒的范围,但这和我质问“为什么”的情况简直南辕北辙。


  你认为其中的差异是什么?没错,就是改变“疑问词”,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做”。用英文说就是以“How”取代“Why”,等于在问孩子“How to”也就是解决的方法。


  “该怎么办才好呢?”

  “你认为该怎么做?”

  “有什么方法呢?”

  有人这么问你,你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自然而然开始思考“接下来该做什么才好?”用“How”来提问,孩子会学着思考该采取什么行动,引导小脑袋瓜不停运转,即使他们想出来的办法,只是把地板弄得更脏也没关系。

  

  当你基于某种缘故迟到时,若有人问你“下次该怎么做才好?”你是不是也会思考今后的迟到对策呢?例如将闹钟的声音调大一点、提早十分钟出门,或者是找出“顺风”的路线。只要你的对策成功,以后就不会再迟到了。这种做法比破口大骂“为什么迟到”积极多了!


  逼问“为什么”只会让孩子学到找藉口搪塞。但是问孩子“该怎么做”,则是引导孩子采取行动的创意开关!孩子把鞋子穿反了、袜子没穿好、和其他孩子抢玩具时,这句话都能派上用场,得到比指责更好的教养结果。


  POINT

  “该怎么做”能引导孩子进步


  *“为什么”只会在原地踏步


  *“为什么”是藉口的催化剂


  *“怎么做”能把焦点放在“接下来的行为”


  *“怎么做”是启发孩子创意的开关


  因为被骂“坏小孩”,才会变成坏孩子


  “赞 美教育”似乎是现代的育儿主流。从小被骂大的我,当然举双手双脚支持赞美教育。因为每次挨骂,我都会受到惊吓,并在心中留下难以抹灭的阴影。不过,为人父 母后,我照样常骂孩子。而且,也很烦恼如何“适当地”责备孩子。比方说,当孩子在墙壁上涂鸦。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去做?


  “在墙壁上画画,真是坏孩子!”当父母这么说,就是造成孩子不乖的原因。此时孩子心中会有什么感受呢?他的心里会出现“自己=坏孩子”的公式。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被全班公认是运动白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被挑中担任田径赛长跑选手。我非常讨厌练习,常常喊肚子痛、假装身体不舒服。当时老师对我 说:“你去跑一定没问题!”可能是这句话让我下定决心吧。之后的练习我都没有再偷懒缺席,正式比赛那天……“我竟然得到第一名!”——这个奇迹并未在现实 世界中发生。但我至今仍忘不了,自己在某个弯道超越另一个选手的畅快心情。


  这都是多亏老师当时对我说了那句话。这叫做“贴标签”,当你对孩子说“真是坏孩子”时,孩子便认为“我是个坏孩子”。当老师对我说“你一定能够跑得很好”时,我便认为真是如此。


  指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别做人身攻击


  以前哥哥的朋友曾对他说:“你妈妈好年轻喔!”之后,每当朋友要来我家,妈妈就会特地化妆,打扮得格外年轻。对于别人说的话,人们总是照单全收。不,应该说是“深信”他人说的话。我们希望回应别人所说的事、期望去贯彻执行。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只要想到这一点,责备孩子的用语就会改变。既然如此,孩子行为不当 时,要如何指正呢?


  纠正行为而不否定“人格”,孩子才知道错在哪里


  如果是你,希望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呢?“年轻、漂亮、笑脸迎人、温柔”等,都是令人开心的标签。听到别人这么说,自己就会希望在人前保持一样的形象,回应他 人的期待。因此,我们喜欢的是“正面”的标签,同样的状况也适用于孩子。明白这点之外,还必须了解:纠正孩子不当的行为的关键,就在于“把人和行为分 开”。

  

  责备小孩说“你是坏孩子”,就变成“对人不对事”。由于关键是“把人和行为分开”,所以批评时应对事不对人。


  “在墙上乱画是不好的行为喔。”这句话指的是“行为不好”,所以是“对事不对人”。孩子本身没有错,不好的是行为,请爸妈纠正时务必要分清楚。如果让孩子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他被骂后仍然不了解要改善什么行为。只是为他贴上负面标签而已。


  让孩子了解“在墙壁乱画是错误的行为”,他就能明白“下次不应该再做这件事”,并清楚下一次该采取什么行动。


  父母太挑剔,会让孩子意志消沉


  孩子拿了一张七十分的考卷回家,你会对他说什么呢?人都会对完美的事物赞叹不已,对有缺陷的部分感到不安。也许因为这样,我们总是追求满分的考卷,如果其中有题目被打了“×”,就会觉得错误特别醒目,因而不断追问孩子:“这题不懂吗?”


  可是,孩子的想法又是什么呢?“考卷中明明也有答对的题目,爸妈却只挑剔做错或不会做的题目。”


  替孩子的行为画圈圈,他会产生无比的干劲


  考试卷上有“○”也有“×”,爸妈把注意力放在哪个部分,会令孩子高兴呢?哪一部分能激发孩子觉得“好开心!我一定要更努力。”


  如果是我,绝对是爸妈注意到“○”对的部分。有人认同自己的长处、称赞我做得到的事,那就能产生无比的干劲。


  “这个炸猪排,简直太好吃了!”


  “谢谢妈妈每天辛苦准备美味的晚餐。”


  我真希望家人能对我这么说。这样的话,我一定能够开心地想“要再做更好吃料理给家人吃!”要是平常能得到很多赞美,就算偶尔有批评,一定也能坦率接受。之后,只要看到伟伟自动去刷牙,我也会经常赞美他:


  “你好棒、好乖!”


  “伟伟的牙齿刷得好干净,一定觉得很幸福!”

  

  伟伟觉得自己受到关注,总是笑嘻嘻的。另外,我也开始留意各种“○”的行为来赞美他。当他帮我拿报纸时,对他说“还好有你帮忙~”;对慢条斯理的侬侬则说 “你不慌不忙,很细心呢!”人就像植物一样,受到光照的部位会成长得更好。“○”或“×”的行为举止,也会透过你的赞美及批评而增加。


  对了!还发生过一件事。有次我不小心把味噌掉到地上,一旁经过的伟伟说:“味噌掉在地上了。”


  我内心嘀咕:“既然看到了,干嘛不帮忙擦干净?”


不过,内心另一个声音提醒我:“等一下!”我寻找“○”的部分赞美伟伟:“谢谢你告诉我。”


  你猜后来怎么样了?原本已经走过去的伟伟,竟然转过身来,特别跑回去把地板擦干净!这件事令我感受到“肯定”的惊人威力。只要随时留意,从孩子的行为“找出○”,家中气氛必定能焕然一新。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美国高中留学微论坛“美高之家”开通了!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分享、吐槽 ~


【粉丝福利】:感谢关注美国高中留学公众服务号,为了回馈大家对平台的支持,送书活动依然火热进行。加入“美高之家”微社区参与互动讨论,分享孩子和家庭在留学路上的点点滴滴,每周获赞数最高的家长,即可获得亚马逊低龄留学畅销书榜第一名---《我在美国当老师》林杰老师亲笔签名书1本,每周仅限一名!!苦于准备美高申请的你还不快来加入我们,获得更多资讯和帮助!


【免费咨询:我们免费解答家长关于教育和留学申请的疑惑,欢迎直接通过微信向我们提问,或者直接拨打免费电话:18610285677,我们承诺24小时内及时回复


快来"美高之家",发现与你志同道合的伙伴!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