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学姐 亲身讲述“所以美国学新闻,你究竟在学什么?”

2015年06月24日 美国留学快报


本期作者:简猫

本文未经同意严禁原文抄袭


简猫其人

简猫,厦门人,射手座,上海东华大学服装工程设计系毕业,美国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新闻学硕士,现居加州湾区。


附照一张


今天室友的小女友春假来探夫,于我家中暂住一周,期间聊到她的专业。她大约是商学经济一块,想转新闻。我没说好与不好,只沉色赠其六字金言:你慎重考虑下。


你慎重考虑。这是我对所有一蹦一跳来问我读新闻好不好的小伙伴要唠的一句话。


先透家底。我本科服装工程。这系蹊跷,别看前头加了服装两字,虽说设计有之,但工程那是往死里给的。后来研究生到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读新闻,终成为我系毕业后180度华丽转身之一朵奇葩。既是念了IUB新闻,顶着alumni头衔,我得先说说它的好。首先,在这个看脸的时代,IUB无疑是全美大学颜值爆表的一位。艺术评论家Thomas Gaines称其为全美最美5所艺术品般大学之一,艺术品般四字,实打实是字字珠玑。所谓无图无真相,先上真相。


IUB的建筑分新旧,此为旧派复古石灰石建筑。

IUB是个文艺气质极其浓厚的大学,每年花在景观维护花花草草上的银子不计其数。

新闻专业没有公认权威排名,但有口皆碑一直是那么几所,IUB是其中雷打不动的top10。新闻院校有偏practical(即强调报道),有偏theoretical(即communications或journalistic research),耳熟能详的哥大与密苏里是妥妥的practical 大校。IUB两者兼有,出过7位普利策,新闻研究上全美前五 (学院的David Weaver大神是Agenda Settting,也就是议程设置理论三大创始人之一,直接将IUB的research拔高好几档位)。至于那些问我为啥没申哥大新闻的熊孩纸们,简猫乃工科喵转文,本科专业与新闻专业基本是君住长江头,妾在长江尾,八竿子打不着,最后我俩还能愉快一起共饮长江水,也着实是下了功夫的。


马屁拍完,良心已安。现在开始上正餐。


一、杀千刀的新闻写作


读新闻,若真要拍成个片,名字就叫梦想照进现实里。


九月白露,夏末秋初。记得几年前第一门新闻理论课,教授对着一帮披荆斩棘考进来的新闻系新生开门见山侃侃而谈新闻已死。新,闻,已,死!彼时我心一咯噔,头顶乌鸦惨叫一声。这情形就像古时宦家女子经几轮选秀终陪王伴驾却被告知皇上老子不日归天,你既无所出,看是来殉葬还是殉葬还是殉葬啊。两相比较,臣妾当年也是个类似的心境。


饭不能不吃,学还是要学。武媚娘离了李世民尚能傍得唐高宗,焉知一种新闻的倒下不是为下一新闻的崛起落花成泥添砖加瓦?


我跨了个太平洋转系,要学的很多。其中第一条,也是最重要一条,就是英文新闻写作。美国记者们喜欢叫自己storyteller,而非journalist。一场发生,一个事件,一份调查,当如故事娓娓道来。英文写作对中国学生本就不易,新闻写作又是其中非常特别的一项。小到专业新闻用语,大到结构,素材与情景穿插,如何以事实说话,如何以场景动人(不是煽情),这其中火候不正儿八经写个几十篇报道是很难琢磨得来的。


我研究生时上过最痛苦,却也最受益无穷课是Foreign News Coverage,讲师是原美联社驻日记者。Foreign News Coverage,顾名思义,找一个非你熟悉的范围(beat)报道,那时我双眼一闭两脚一蹬选了听起来牛叉轰轰的巴以冲突。选完我就后悔了。IUB所在的Bloomington乃一屯,屯中风景宜人,村民朴实亲厚,就这么个和平得令人发指的地方,哪来战火,哪来硝烟,哪来的巴以冲突?都说好男人是等来的,好故事是找来的。你若像我将村里但凡和穆斯林与犹太人沾边的community摸个熟透,那么施主,吉人自有天相,老天自会带贵人前去助你。这里我要好好说一点,在我两年间为写news story发出采访邀请邮件中,绝大部分收到了回复。其中90%以上的人欣然接受采访,剩余不到10%即便拒绝也大多因日程冲突。我很感激,在我如此青涩时代少有人因看不起我写的是份学生作业而不予理睬。


再来说说这门课的讲师,他叫Coleman,驻日11年,娶了位日本太太。第一堂课第一个要求,是希望我们写的每一篇news story,都能顺利在美联社(AP)发表。而这个要求不因国籍或母语的不同而不同。还记得期中作业第一次提交,我写了900字story,他赠予我1200多字review。当时我就震惊了,大概是想,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也不带这样的。接下来怎么办?改!改第一遍。改第二遍。细细地改。字斟句酌地改。而后是期末,第二篇巴以冲突报道,我交上去1200字,他赠我以500字。而后改,再改,第一遍改,第二遍改。细细地改。字斟句酌地改。我以为我是唯一一个悲了个催的,后有一日,遇到同一课的美国小菇凉。那时deadline将近,菇凉印堂发黑脸色发青。她与我说起上这门课副作用,心慌,失眠,烦躁,沮丧,她说,Coleman发回的review让她几乎以为自己根本不会写作。我安慰着她,心中腾起一阵莫名的如释重负。


也许其它院系或有不同,个人觉得,好的新闻写作没有任何捷径。对我来说,唯一的方法就是写和改。走出教室,跋山涉水找人采访。然后写稿子,请大神改,最好能改三遍以上(Coleman就是替每个人改了三遍,才定终稿)。之后再辅以你细细揣摩,风格自然就出来了。我练新闻写作时,没看任何教程,因为最好的教程就是纽约时报。比如巴以冲突,将纽约时报上相关story每天读一些,他们写作是有套路的,也就是新闻界俗称的AP style(美联社风格)。这种写法用词简单精确,所有人都能看得明白,特别适合我等国际生从头练来。


学期结束时有professor review,我想复仇的时机终于到了。瞥一眼班上八九号人,怎么着也能组个复仇者联盟。不过我没有。我一直很感谢Coleman,他用最严厉的方式在最短时间教会我如何写一个好故事。Review的时候,我大多还是赞扬的,只有一条,“Coleman大神,你每次评语把大伙批得体无完肤,这铁打的心也受不了啊(此处为人人影视翻译效果)”。两天后,我收到最后一篇作业的review,破天荒出现大段赞美之词。


Foreign News Coverage 之后我将写的几篇寄出,得到研究生时期第一份杂志实习。是全美唯一一个由犹太学生团体创办的犹太杂志。而我又是其中唯一一个亚洲reporter。老实说,学新闻别说工作,就是找实习都让你分分钟哭晕在厕所。而没有扎扎实实练习新闻写作的新闻学生,都是青天白日抱着理想耍流氓。


二、它告诉你要忠于自己的心


聊完基本功,我们再来谈理想。


研究生最开心的一天,是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十月下午,我在过马路,忽然收到华盛顿半岛电视台实习的确认邮件。(这个实习怎么拿到的,说来话长,此处便省了)


诸多媒体中,半岛电视台是我心中新闻的乌托邦。当美国主流媒体仍以白人当道时,半岛已开始真正探索新闻的国际性与创新化。我所在的The Stream节目是这两方面都走得极远的。The Stream旨在将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兴社交媒体结合,节目每期讨论一个话题,话题从Twitter或其他social media中选出,有些是正热门的观点,有些是被忽视的声音。The Stream依赖于online community,尊重每一个citizen journalist,每次节目播出,世界各地小伙伴可以通过Google Hangout现场参加讨论。Give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是The Stream的新闻宗旨,单是我在的那会,节目就已是艾美奖提名以及Webby大奖获得者。本塘主因是里面唯一一个亚洲intern,顺理成章承包了所有亚洲报道。


也正因如此,我们能愉快来聊聊新闻实习是个怎样的感受。


首先,累。非常累。感觉累得不会爱了。


The Stream非常国际化,选话题和奥运会选主办地一样,今天伊斯兰,明天驻马店,后日撒哈拉。为了pitch好的story,刷推查资料是分分钟的事。除此外,跟着producer混,基本两天一篇网络版exclusive story,除此找人上节目做采访,找人做Google hangout(别看小事一桩,做起来烦死你),等这些做完,下午三点节目直播,塘主要小跑至演播厅做现场调停(俗称floor manager),节目录到4点,exclusive story稿子五点前结。之后又是分分钟刷推pitch story找资料的节奏。那时候没瘦下来,真是造物主不公又对我开了小差。因为忙,鸭梨也大。这点毋庸置疑。我刚进去的第一天连椅子都没捂热,参加的第一个meeting现场就让我pitch个story,苍天庇佑那天早上我啃着早餐做轻轨正好刷了推,于是乌坎事件成为我在The Stream的处女稿。


当然,这些负面与所得是不成正比的。半岛的五个月,我遇见许多人,听了许多事,看见一群NB轰轰的人们为心中的理想甘心做着幕后,只为有人在台前向世界展现不为人知的故事。24岁做的那些事,是直到42岁想起也会觉得快乐。


从研究生到实习,做新闻带给我最珍贵的一样,它让我越来越不知妥协。也越加忠于自己的心。


三、所以,学新闻你究竟能学什么


看这字数已快近3500,我决定洗洗涮涮开始总结陈词。


所以,研究生美国学新闻,你究竟能学什么?如果你张口和我说学,英,文。好吧骚年,你赢了,这本就是个不会错的答案。一番拣选,我想说说下面三点,毕竟算是我真实体会。


1. 移情(Empathy)| 如何先做一条鱼


学新闻前,我不算一个好的倾听者。


也许很多人有我这样的经历,一群朋友聊天,或是争论,旁人话说一半你会下意识不自觉打断发表观点。这是病,我治了很多年也没治个彻底。直到到美国读新闻,外出采访,那会技巧还生疏,总是完完整整听采访者说完每个问题才发问。渐渐,我开始学会当一个好的倾听者。于是你发现,当一个人说话不被打断,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思才是完整。最好的素材,来自于受访者在那个当下投入于自己的故事,经历以及情感。而你最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要做的,只是让这场投入早点到来。


移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想他人所想,忧他人所忧。“Stand in others' shoes”是关于移情最简明扼要的比喻——你只有穿上他人的鞋子,才知道他人穿那双鞋时是个怎样的感受。后来我做设计,接触design thinking,其中第一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也是移情。以人为本的产品或服务开始于对用户需求及期望的深入了解。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新闻研究生学的第一条——如何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鱼。


2. 平衡 (Balance) | 一堵墙的两面性


一面倒的新闻绝对不是好新闻。


在半岛时我做的其中一档节目是关于中国Internet censorship。当时拟好的反对审查的嘉宾有一长串名单,支持者却寥寥无几。我的producer坚持让我联系环球时报写赞扬网审的记者,看是否能参与讨论。我联系了,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其实很好理解,写这种文章的人是不会想抛头露面的,我把这原因告诉producer时,她说,她知道,但这节目不能一边倒。


one-side story是新闻中所忌讳的。民众的认知本具有一边倒性,新闻所要做的是呈现多方事实让问题得以多向看待。这不是说一篇story两种或两种以上观点需五五分成,但multi-voices是必须的。所以学新闻,你离单纯的“我反对”或“我赞同”愈加遥远。每一个支持或反对的背后是独立调查与独立思考。这感觉大约是,《星际穿越》中,观众们还随着小萝莉看墙上莫名其妙掉下的书思考这屋子是不是真闹鬼了,一帮忠肝义胆的reporter已经脑洞大开绕至墙后看五维空间里的马大帅悲催一人哭得肝肠寸断。


事实不如你所看的那么简单。这就是一堵墙的两面性。


3. 坚持 | 善待每一个学新闻的好孩纸


Dream of A Different Beat是哥大三名新闻系学生制作的短片,其中真实反映了新闻系毕业生极度残酷的就业现状。美国新闻业就业激烈,本土学生尚且难找工作,更遑论中国留学生?于是故事中部分的人回国,部分人因心中对新闻价值坚持无法忍受censorship于是在美国另读他系。


所以,若是你身边有个读新闻的孩纸,你就善待了吧。


他们大多正直善良,富于同情心,敬畏于真相的力量。他们可能很傻,对于理想不撞南墙不回头。心中最后一份坚持,哪怕油尽灯枯,也希望守过的一寸土地, 这最后一寸,开出过怎样骄傲而不败的花朵。

也许他们现在做着与新闻无关的事,但是新闻教会他们以坚持的要义。而这份要义,大多让他们终生受益。


作者:简猫

新浪微博:Cyndi爱猫咪

简猫博客

http://www.jianshu.com/users/4e196505e325/latest_articles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