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L家长说:这是我听过最有养分的讲座!

2015年11月16日 TTL星腾科高端留美




昨天下午TTL星腾科家长专场:准留学生父母的必修课》在新桃园酒店如期举行。感谢在百忙之中顺利而至的家长们,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有时间能坐在这里,听这样一场有关亲子沟通的讲座。来的家长非常踊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孩子至深的关心和爱。对于未能前来的家长也有当天的录影提供给大家。




大家都知道官微的习惯,一般精彩的探讨会,都会做一个总结给大家,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我们先从嘉宾说起。

官微在听完讲座的那一瞬间,最想感谢的是我们的Boss曹老师,因为是他关心我们学生的心理变化,而不远万里从北京把他的朋友睿途教育的创始人胡中华老师和他的得力同事高见老师请来深圳,为我们和我们的家长做这样一场精彩的讲座。官微自认为参加过很多专业的讲座,不乏特别多的大咖做的,都很专业,但是高见老师的这一场《准留学生父母的必修课》,是唯一的一场官微憋着尿一口气精神百倍的坐那一动不动认真听完完全没走神并且听得很开心的讲座。


(TTL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曹老师)



(睿途教育创始人胡中华老师)



(睿途教育高见老师)


与其说它是讲座,不如说是探讨会。主讲嘉宾高见老师和家长们一起探讨:亲子沟通里面的大学问。官微从这场讲座里面除了感受到厚重的专业的铺垫,还感受到了十足的诚意,并且整个研讨会生动有趣,时时透露着一种感动。

高见老师的软实力

之前官微在做这件活动的宣传的时候,对她了解不深刻,知道的都是一些“硬背景:美国综合排名12名的知名大U -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硕士高材生、中国二级心理师。但通过这次探讨会、胡中华老师的介绍,和她绘声绘色的讲说之后,我看到了一些“软实力”:她有一种“使命感”,高见老师为了给我们TTL家长们带来一个好的讲座,自行排练和修改了多次,并且因为高见老师是第一次来深圳,在来之前她在各大社交网站和同城上看完了关于深圳的各种帖子,为了对这个城市多一点了解,从而对这个城市的父母和孩子多一点了解。她曾经在Barnes-Jewish Hospital实习,这是一所美国前十位的精神病院,收容了很多精神高度危险的精神病人。她并不是被逼着去那实习,或许你会想,学心理的女孩子,有很多地方可以实习,但是这个机会却是她愿意放弃其它实习机会换来的唯一。单是这份“帮助人”的使命感和职业感,就已然让人觉得敬佩。



从心理学硕士“沦落为新东方的孩子王

据高见老师透露出从未在人前讲过的新东方面试经历,当时面试官为了她两个问题:第一,你回国之后,为什么不去做一个好好的心理医生而来新东方呢?

高见老师答我根本不在乎别人称呼我是“老师”还是“医生”,因为我最在乎的是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和人格发展,所以我不在乎我在哪里办公,我在乎的是我办公的地方每天都可以让我看见很多青少年,我觉得新东方的青少年很多,所以我来了。

第二,你从来没讲过课,没有授课经验,你凭什么让我相信你,你可以把课讲好呢?

高见老师答:这个是因为她之前在Barnes-Jewish Hospital实习的时候,每天上午都要给科室里的精神病人上个课。每周上5天,每天一小时,精神病人几乎具备所有学习功能不全者的各种特征,比如爱打岔、不举手就发炎、和邻桌打架、擅自离开教室等。我告诉我的面试官经过1000个小时的磨练,后来再给这帮病人上课,他们无比配合。如果能搞定精神病人,那么给健康的青少年上课应该也没什么难处吧。

然后高老师就“沦落”成新东方的老师了。(此刻有掌声)

篇幅很长的嘉宾介绍完毕,但是,官微觉得一点都删不得。接下来我们步入正题。




今天只给大家拆分和详解一个问题:如何更好的和子女沟通。

主要分为几个方面:TA怎么了?(青少年的情绪特征焦虑)、TA谈心青春期的亲子沟通艺术)、TA学习(时间与任务管理)

这些都要从青少年的情绪特征与情绪压力开始说起:

青春期的情绪改变是必然的,也是长大成人必经之路。我们必须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青少年的青春期会发生哪些事?

1、情绪过山车:因为在那个阶段激素水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但是也很短暂。


2、轻度抑郁:很普遍,通俗点说就是淡淡的一丝忧伤


3、 敏感:因为小事,而带来的情绪大动。


4、投射:就是“拿你撒气”,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正在学会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5、“自尊心”特别强:对自尊的错误理解,青少年一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潜能是无限的,时间也是无限的。因为觉得自己潜能无限,所以他们还不太会为自己来做一个长期的规划,因为觉得自己时间也无限,所以很多事情都不着急。

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如果他出现的这些小情绪并没有危及自己和危及他人,就不用太多干预。

什么是焦虑?

当我们提到“焦虑”的时候,好像这是一个特别负面的词,但其实这个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大的背景。高老师举了自己的一个例来说明“焦虑”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是一个DIY的申请出国者,高中时萌生想法,但决定申请出国读研究生。我没有找中介帮忙,班上的同学只有我一个人准备出国,而且全国申请我这个专业的人不在少数,我不太清楚自己的条件具有什么样的竞争力,这样的处境让我压力非常大。我当时就想的很清楚,我要去拥有全美最棒的社工学院的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但我能不能成功,在offer来临之前一切都是未知。这个漫长的准备,从我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基本每一个学期,我都在为这份offer奋斗,我要争取在大学期间有创新立项,拿到奖金;我也要争取拿到国家奖学金,争取最好的GPA,争取最好老师的推荐信,争取最好的GRE还有托福成绩,然后再争取做出最棒的简历和文书等等等等。现在看来,那个过程可以说我是一个成功者,但是回首往事,我那段时间的压力特别大,那时候我20左右,抗压能力绝对会比现在高中的学生要强一些,但是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我有次刚做完UIUC的自荐信,从椅子上站起来那一瞬间,我直接晕倒在了地上。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再拿到offer之后,我觉得以前做的那一切都是值得的,但是在没有收到offer之前那段时光,我一直处于一种深深的担忧中,担忧自己会实现不了。

我的辗转反侧,每天在电脑前待14个小时,到处搜索资料,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东西,学校的招生名额又少…..等等等等,我说的这么一大段故事,浓缩成两个字,就是焦虑。在我研一的时候有个上诊断科的老师,明白的教给我们焦虑就是持续性的担忧

但是这种“持续性担忧”只要不过度,就是健康的。焦虑一直存在在人类社会,是一种常态,只是如果焦虑的程度让我们不能更好的做自己,这时候才需要一定的调节。

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最早的焦虑机制体现在:早上醒来,发现家门口停有一只大老虎。第一反应面临两个选择就是:打,还是跑?如今你不会在家门口再碰见老虎,但是焦虑依然存在,就是说,“老虎”已经变成你心里的幽灵。

“焦虑”最不应该的体现的地方在:你所担心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而你对它的焦虑程度已经达到好像他一定会发生。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存在几种比较普遍的,经典的“认知扭曲”就是你对现实的一些看法,并不符合真相。

第一种、非黑即白。

常见对话例子:

“你这套题做完了,你觉得哪不够好?


“我觉得哪都不够好。”


我们中国的学生其实普遍都有一种完美主义的情节,他们在一个非常尊崇完美的家庭和社会氛围里成长,所以当他们做一件事情做的不满意的时候,最容易产生的反应就是否定一切。

第二种、以偏概全。

常见对话例子:

“所有的英语课,我都不喜欢;所有的数学老师,跟我都合不来。”

这个“所有”是不存在的,而只是因为学生在曾经的事件,让他心理有了阴影,产生“以偏概全”的想法。


第三、视而不见

常见对话例子:

“这次考得怎么样?”

“第三题没答完,我这两个月白学了,一点效果都没有。”

这类学生完全没有管自己的其它的题目答的好不好,只是这一题就让他沮丧。这是很多优等生喜欢犯得错误,他们习惯了样样都完美。

第四、抹杀成就

常见对话例子:

“我女儿考了110分又有什么用?她们班的学霸一年前就有114了。”

在东亚文化里,人们主张谦虚,所以在家长受到别人的赞美之后,第一反应不会是坦然接受,而是起先拒绝,甚至是否定。

第五、盖棺定论

常见对话例子:

“如果我这次考试过不了23分,估计我的英语口语也就这样了。”

申请的时间节点不是成长的时间节点,难道我们的孩子在申请之后才实现成长,那成长就应该被否定吗?不应该,但因为这个时间节点,让我们的孩子非常焦虑。

第六、灾难性思维

常见对话例子:

“成败在此一举。”

人生不是由一个特定的时间而决定的,我在我的母校是个不择不扣的好学生,学到很多。我的母校给了我很多东西,但是没有决定我这个人。

如何缓解?

高见老师用了六个例子来讲诉焦虑,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不管你是哪一种类型的学生,焦虑总是会陪伴着你,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之下,它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发生了也非常正常。


那如何缓解呢?

1、充足睡眠:把你的睡眠时间控制在1.5的整倍数;


2、不要使用酒精和咖


3、规律运动:推荐瑜伽,调节呼吸,缓解焦虑。


4、欣赏“幽默”。


5、招人倾诉。不要找孩子。


6、告诉孩子:你无法控制一切。


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沟通策略有哪些?

1、不要侵犯孩子边界:保护隐私、提供选择。


2、对自己的孩子要诚实:如其所是、不要挖掘孩子言语背后的意思


3、不要遵循权利原则:摒弃结果导向、思辨培养、强调责任


4、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的思考、多讨论为什么。

推荐书籍:

《少有人走的路》:是每一个人试图开启心智的时候,应当读的第一本书。

《番茄工作室》:给孩子看,简单不耗时间,提高效率。

《青少年心理学》:给爸爸妈妈的工具书。

《拖延心理学》:有趣,科学,专业的工具书

《为何家会伤人》:非中国心理学专家写不出这样的书,我们特别需要看这样一本书。

《把时间当做朋友》:教你如何花费有质量的时间。

《亲爱的安德烈》: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她儿子长时间的书信往来,真正的亲子活动是怎么样?



尾声:

高见老师的讲座,字字珠玑,句句精华。篇幅有限,文字死板,官微没办法把所有的内容读跃然纸上,并且也无法让正在阅读的你感受到高见老师幽默诚恳的言语,官微只能尽量从精华中摘取精华给大家,希望可以给没来的您一点帮助。

如果想要高见老师的演讲PPT和当天的录影,请和您孩子的中国顾问联系。






请关注微信号:ttl708

分享是一种传统美德


关注TTL是一种品味


有事,给官微留言。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