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推倒?看中美社区里的这面“墙”

2016年02月28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拆墙!因中央的一纸文件而瞬间成为了近期网络上的热词。
文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虽然“逐步”一词似乎在告诉人们,不太可能出现一哄而上把围墙都扒了的事情,但此文一出仍引发不少的争议。支持者认为,拆除小区间的隔绝,打通“毛细血管”是解决城市拥堵的一剂良方。但反对者称,以北京为例,密集的城市规划使得小区间的道路就算打通,也没有可以通车的条件。
Google 地图北京鸟瞰图
但“拆墙”的更大阻力在于,已经被业主买过单的小区内的公共设施、绿地就这样被“充公”,不仅引起一大片的反对声,更是涉嫌违反中国《物权法》的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73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再者,在比如北京三环以内的老旧小区内,如果把“守护”着少量停车位的围墙拆除,业主和“外来者”对于停车位的争抢和矛盾势必会因此加剧。
网友Wren摄影作品《红旗下的自留地》
在文件发出以后,就有声音说此举是向西方国家的开放式住宅区规划学习,那么在此我们不妨一探美国的社区里是否也有这面颇受争议的“墙”。
纽约作为“世界中心”一样的存在,几乎成为许多人在提起美国时所想到的第一个城市。整齐开放的网格式城市布局,让初来乍到者都能够凭借街和大道的名字而很快地找到要去的地方。
纽约市俯瞰图
纽约市街道
可是对美国多一些了解的人想必都会认同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个美国,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纽约”。美国作为领土排名世界第四的大国,仅有约3.1亿的人口,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全美其他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城市规划,与纽约则是大不相同。

在美国有过留学经历的同学们,可能都曾戏称自己上学的地方是“大农村”。所谓“农村”,主要是指人少,超市、医院和住房的松散布局以及公共交通的不发达。
密苏里州一户民宅
如果从历史中追溯,二战结束,特别是在1920年之后,美国开始大力修筑高速公路,加速了市郊之间的通勤,远离城市的郊区在战后呈爆炸式和蔓延式的膨胀,住宅和人口密度越发降低。因此,在城镇上班,住在分散式布局的郊区的人们,并没有所谓“小区”的概念,“围墙”更是无从谈起。
1924年 弗吉尼亚州里士满
另外,由于美国宪法限制了政府对于土地以及私有财产的权力,土地与其它私有财产一样可被私人拥有。在宪法的人权法案上有着这样的描述“没有人能够不通过法律程序剥夺个人的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私有财产不能在没有得到适当补偿的条件下被剥夺。”对于私产的高度保护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
美国宪法人权法案
如果私闯民宅,屋主更是有对闯入者开枪的权利。
“私产!禁止穿行!谁!也!不!行!”
这并不是说,小区围墙就是中国的“专利”,比如世界著名超级奢华住宅区——比弗利山庄的围墙就是一层又一层。几乎每座豪宅的四周都被明确地“划线”包围。

但这面“墙”,并不一定是砖头瓦块垒起来的。要求生活品味的富豪们,有时候也会选择使用植物筑起围墙,把自家价值不菲的豪宅严严实实地隐蔽在其中。


比弗利山庄logo附近南北向的街道两边是参天的棕榈树,路旁住宅的主人非富即贵。而且越是好的房子,房前的围栏做的越高,有的甚至用一排整齐挺拔的绿树做围栏,完全看不到其中的庐山真面目。

事实上,在美国,这种把自己团团围住的封闭式小区也并非只是在超级富翁的豪宅区可以见得到。本世纪初,因为城市犯罪活动愈发猖獗,封闭小区的概念也向美国的传统城市蔓延。这类小区建成封闭式的目的是要防止毒贩或者小偷轻易地进入或逃跑。一般情况下,封闭设施的建设费用都由当地政府来承担。
芝加哥一处Gated Community 封闭小区
然而这类小区的“弊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示出来。比如隔断道路严重影响了周边的交通状况,遇到紧急情况时消防车,救护车难以第一时间进入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小偷摸清了社区的结构,封闭的道路反而阻断警察抓人的窘境。因此,一些封闭的社区随后就开始慢慢开放。
 
再说回到中央这份引起争议的“拆墙”文件。本文主要讨论了要开放住宅小区的问题。而在文件中,“单位大院”也名列其中。虽然无论如何,在人们已经习惯于各种隔断与封闭的中国,“拆墙”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问题,但就像许多网友说的那样,如果先拆单位大院,是不是能算得上身先士卒,给广大人民群众证明,“拆墙”根本不是一个一拍大腿想出来的点子?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