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界高官与商界大佬当年高考考了多少分?

2016年06月09日 美国移民ALC




来源/侨报网(ID:chinapress)    授权发布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据说今年全中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希望各位小伙伴们都能考出优异成绩。曾经的高中生,那些备受瞩目的中共高官和商界大佬等群体,他们当年是如何应战高考的,又都考了多少分?围观无罪,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高考往事吧。


中国政界高官多学霸

在中国,人们常说“高考改变命运”,由于工作的原因,高考对于中共现任高官而言,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的政治新星和一些其他现任高官也是在高考中凭借多年积累脱颖而出,而后成为专业功底深厚的官员;还有的人通过高考进入中国的最高学府,后来又从地方“父母官”逐渐升到今天的职务。


孙政才

班里考上大学的三四个人之一



孙政才(资料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的老家在山东。当地百姓回忆说,上小学时,孙政才就学习很好,性格平和,一直都是班长。上高中时,孙政才和同学们一起住校,当时的经济条件都不好,每个周末同学们都结伴回家背干粮。孙政才总要比其他同学早回校,学习也很刻苦,1980年高中毕业时,班上只有三四个人考上了大学,孙政才就是其中之一。


孙政才读大学期间,有一个著名的“粉笔的故事”,这被认为是认为影响孙政才研究态度的标志事件。在莱阳农学院学习期间,孙政才与教授一起搞小麦品种实验,不慎将一块粉笔头丢失在已翻过并做过土壤成分分析的试验田里,教授认为它改变了一部分土壤的成分结构,就有可能影响一颗或几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效果。于是,老师硬是让孙政才将试验田认认真真地又翻了一遍。


1984年,孙政才考入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之后又获得博士学位,在农林科学院工作并升任至副院长、副书记。1997年,33岁的孙政才因科研成就,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胡春华

大学里的应届优秀毕业生


胡春华(资料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生于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初中学校离家4公里,高中学校离家6.5公里,他都走读。他脚板上的茧有铜钱厚,穿烂的草鞋有一大堆。


1979年夏,胡春华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成为五峰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为了凑够去北京上学的钱,他背上背篓、撮箕和锹,到一个水电站工地背河沙,一个暑假,挣下100多块钱。加上父亲东家挪、西家借,才凑齐路费和学费。


在北大中文系,胡春华是班上年龄最小,个头也最小的学生,但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生。毕业时,组织上本来决定他留在北京工作,但他选择远赴西藏。20岁的胡春华赴西藏工作的消息先后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报道。


1983年夏天,他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首都毕业生发言:“胡春华在大会上发言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是大有作为的天地。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我要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西藏高原。”


彭清华

中学时已被老师发现有前途



彭清华(资料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的家乡在大冶市茗山乡。在小学和中学都曾教过彭清华的柯伟英老师对媒体回忆说:“我第一次改清华的作文时,就暗自叫好:‘这个儿很有前途’。他的布局谋篇、审题立意、遣词造句都与众不同,有种特别的新意。”


1970年,因父亲工作调动,彭清华也转学到大冶一中。那时,从彭清华的家到大冶市区的车很少,为了锻炼意志,他每天步行20多公里上学。


“我讲课时,就会特意挑选他的作文进行阅读、讲评,慢慢地,同学们就对他另眼相看了。”彭清华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黄力川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黄力川发现彭清华不仅作文写得好,而且各科成绩也很平衡,就连上课做的笔记也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比如,老师讲课的话,只要他觉得有用,都会自觉地记下来。


后来, 经过五年的知青生涯,彭清华1979年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


郭树清

插队期间给知青讲经济名词



郭树清(资料图)


再来看山东省长郭树清的例子。1974年,18岁的郭树清作为知青到内蒙古红格尔插队,那里到现在仍然与大城市保持着距离,人烟稀少,远处草原连绵起伏。


在那里,一些知青用抽烟喝酒打发寂寞艰苦的时光,郭树清是红格尔公社为数不多的不抽烟不喝酒的知青之一。据当时的大队书记回忆,当时只是中学毕业的郭树清手边就有成堆的书,其中很多书跟经济有关。当年在公社工作的人还记得“挺瘦挺高、白白净净”的郭树清给知青们讲“剪刀差”这个经济学名词时“头头是道”的样子。


恢复高考后,郭树清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读书。郭树清的同学、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焦垣生对媒体回忆说,平日里,走得晚的学生能学到凌晨一两点,经常还能看到郭树清的身影,“一半时间都是小郭锁门”。由于拿走了钥匙,第二天一早,郭树清要第一个来教室开门。


那会儿,郭树清已经显露出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焦垣生说,当时哲学系的同学整天捧着一些经典哲学著作看,而郭树清除了读哲学书,还经常捧着经济学著作读。


王毅

高考语文成绩全班第一



王毅(资料图)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的大学本科是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就读的。


王毅曾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参加了第一届高考,在25岁那年成为大学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大学期间,他每天上课前就把单词都学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王毅还在日语学界唯一核心期刊——《日语学习与研究》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试论日本语的朦胧风格及翻译上的处理》。


“学外语,最后拼的是汉语功底,这东西是相通的,历届学生都是这样,只要你汉语功底好,你的外语就能学好。”王毅在北二外的老师潘寿君对媒体表示,王毅汉语基础非常好。“他写文章不是一般的好,我作文一般4分,他从来都是5+,”王毅的一位同学说,“他高考语文考了八九十分,这是非常高的分数,是我们班第一。”


其实,高考语文的好分数也得益于王毅在兵团期间的练习。除了日常的农业劳动,爱好文学的王毅在业余时间看了很多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不仅字写得漂亮,也会搞文学创作,写小说、写诗,还在兵团和黑龙江的杂志上发表过。

陈吉宁

清华首个奖学金的首届获得者


陈吉宁(图片来源:新华网)


“品质好、记忆力好、不善言谈。”中国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上初中时的班主任,曾对媒体回忆说。


当年的记分册显示着陈吉宁初中时的每次考试成绩,他在全学年都是数一数二的优等生。1981年,他以531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母校历史上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


陈吉宁的大学同学回忆:“上大学还是表现很突出的人,学习成绩非常好,好几门成绩都95分以上。”1986年,中国环境工程学科创始人陶葆楷,在清华设立以自己命名的清华第一个奖学金,陈吉宁是第一届唯一的奖学金获得者。


除了学习成绩好,陈吉宁在校期间还担任过系团委书记,组织能力颇强。“上大学时,就有老师预测,陈以后会是环保局长。”这位大学同学说。


1988年,清华硕士毕业的陈吉宁作为培养对象,被选送公派到英国留学,“公派出国,当年是非常难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表示。在英国十年,陈吉宁取得博士学位,并在博士后工作站担任助理研究员,1998年回到母校任教。


陆昊

保送上北大经管学院


陆昊(资料图)

对于高中生们来说,能够保送真是再幸福不过了。而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就是保送上的大学。


出生于1967年的陆昊,有着一个不平凡的18岁。他在那一年入党,成为“文革”后西安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中学生共产党员,同时在那一年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

中国商界大佬多“学渣”?

在高考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普通人,即便是现在坐拥上亿资产的企业家们也不例外。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如今翻云覆雨的商界大佬绝少在高考中一战成名,甚至不乏屡战屡败者。所谓时势造英雄,而真心英雄,懂得逆流而上。


马云

豪气冲天要考北大 数学成绩就1分



马云(资料图)


频繁登上报纸头条,并坐拥上千亿资产的“人生赢家”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高考中并不一帆顺风,事实上他也没上过一流大学,经历了两次高考落榜,第三次高考才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


1982年,马云参加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初生牛犊不怕虎得在志愿表上填写了北京大学,结果数学只拿了1分。第二年马云再次踏入高考考场,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马云又落榜了。经过一年复读,马云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考试前,马云背下10个基本数学公式,拿到试卷就一个个往里套,终于,这次的数学成绩大幅提高——79分。


然而,马云的总分还是比本科线差了5分,当他准备以专科生的身份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时,突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当年杭州师范学院的英语系由于刚转成本科,报考人数竟不够招生数,于是校方决定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马云就这么三级跳进了本科。


俞敏洪

参加三次高考 英语曾考33分


俞敏洪(资料图)


和马云一样,被称为“留学教父”的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也参加了三年高考,而且一手打造了外语教学帝国的俞敏洪直到第三次高考时,英语分数才及格。


俞敏洪家在农村,之前一直坚持边下地边学习。复习10个月左右,俞敏洪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第二次复读时,他报了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和二十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没日没夜地学习。经过努力但英语也只考了55分,再次落榜。


1980年,俞敏洪参加第三次高考,仅用了40分钟就完成了两个小时题量的英语考试。交卷后,俞敏洪的老师迎面抽了他一耳光,他以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分数下来后,俞敏洪以英语95分,总分387分的高分。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填报了北大,虽然语文成绩不及格但还是很意外地被录取了。


潘石屹

偷偷换名“石屹”参加高考



潘石屹(资料图)


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在1979年高考前8天,曾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肩胛骨。知道自己没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兰州培黎石油学校。1981年从培黎学校毕业后,潘石屹又以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


1984年,潘石屹毕业被分配到设在廊坊的石油部 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捧上了铁饭碗。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潘石屹:难道一生将与一套桌椅共同度过?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在那里度过了他感到压抑的一段时光。一直到两年之后,新的机会终于出现了——1988年到1989年的海南岛,就像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


马化腾

放弃天文梦 选择计算机



马化腾(资料图)


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马化腾,当年在家人的翼护下读完了初中和高中,高考之后,他仍然没有离开深圳,就近上了深圳大学。进入大学后,马化腾的天文理想并未实现,在得知学习天文的出路大多是做地理老师后,他在大学的申请表上改填了计算机专业,并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快乐。


2010年4月,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时回忆道:我原来是准备走天文方面的路。经常想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研究什么特异功能。1986年的时候观测哈雷彗星回归,我用学校的器材拍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当时深圳中学第一个找到(哈雷彗星),还去写观测报告,得了一些奖,获得几十块钱的奖励。还得到了参加观测比赛的机会。后来因为当时要考高中了,到海南的观测我没有去成。


在大学里面,马化腾也并不是核心,技术也不是最强的一个,然而马化腾会找到比较互补的一些伙伴做成一些事情。马化腾看问题比较中立,但他会尊重比他强的人的意见。马化腾在产品应该往哪个地方去做这个方面想法会多一点。


李彦宏

从戏曲少年到高考状元


李彦宏(资料图)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


19岁的李彦宏考取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读北大,学会独立思考。面临毕业,正是沉闷的1991年,决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彦宏如期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


留学读研期间。偶然间,导师一句话,“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应当有未来”,这时候,1992年,互联网在美国还没开始普及,但李彦宏已经开始行动——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王石

因为父亲关系上了工农兵大学


王石(资料图)


王石,原籍安徽,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在新疆做了5年汽车兵,转业后在兰州做了1年的工人。由于其父在柳州铁路局当领导,王石得以进入兰州铁道学院当了工农兵大学生,读给排水专业。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经贸委做经济情报研究工作。1984年左右他下海创业,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张朝阳

在自学成材的故事激励下考上清华


张朝阳(资料图)


1976年张朝阳上中学时,正好恢复高考,他开始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埋头学习。他属于同龄人里较早有念书意识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出人头地,学习特重要。他对任何事物的感知都很强烈,爱走极端。他常看《中国青年报》,上面很多自学成材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他成绩一直非常好,经过5年苦读,从西安的一所厂矿子弟中学转到了西安中学,1981年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提起往事,张朝阳对高考那段岁月依然难忘。“我高考的时候没住校,每天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和一大帮同学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去自习室温习功课。”张朝阳回忆,“那时候父母给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只是自己喜欢学习,特别是喜欢学物理。我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清华岁月是他密集攫取知识的时代,也是他心理成长比较艰难的一段时间。当时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很偏激的观念,说念书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念书好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才可以去拿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清华的5年就是这样的非常艰苦的、压力非常大的5年,他学会了如何在极端压力下去生存。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练习冬泳,并得到了一种自我肯定。1986年,他考取李政道奖学金,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


丁磊

第十名现象



丁磊(资料图)


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曾在2003年以75亿元身家高踞中国内地首富的位置。在火花四溅的互联网圈,丁磊显得低调且过于务实,他无所谓互联网江湖里的排位,即使那些比他起步晚的同行——马化腾、马云、李彦宏已经跑到了他的前面。网易杭州研究院办公楼建有一栋1500个车位的停车楼,比邻而居的阿里巴巴办公楼却只有500个车位。据说有一次,阿里巴巴的行政人员希望向网易租借车位,丁磊听罢大笑道:马云,你看你没有高瞻远瞩吧。


高中时期的丁磊,成绩平平,游离于班级的十名左右,而他的高考成绩也仍旧平淡,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的成绩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也许正是“第十名”造就了不骄不躁不急不缓的丁磊,他没有优等生怕输的负担,也没有差生的自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