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集中营毛坦厂:疯狂背后的冷思考

2016年06月07日 美国留学精英联盟


     每年高考前后,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中学都是媒体报道焦点。与其说人们关注毛坦厂学子的命运,不如说人们更关注毛坦厂中学折射出的高考形象和阶层形象。如果你 不是一个北京人,又拿不出给孩子留学的钱,你的孩子也非禀赋优越者,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高考之后,毛坦厂必然会进入考虑的范围内。

  十年前的一个春天,有朋友约我去一个名叫“毛坦厂”的地方,说是风景极佳。我们驱车前往。一路上,每当她对路途感到迟疑的时候,就会摇下车窗问路人,“毛坦厂怎么走”。我一次次听到这个奇怪的名字,暗暗疑惑,是一个曾经的工厂吗?生产毛毯的吗?为何在大山深处?在不断的嘀咕中,我们来到了那个名叫毛坦厂中学的地方,并立此存照。

  朋友说,她少年时在这里读中学,这儿教学质量比城里好,将孩子送到此地上学,是她爸妈单位的福利。每到周末,一辆大巴车将他们接回城,周一再送回。她回忆那段读书生涯,眼神变得温柔,看着周围漫无边际的金灿灿的油菜花,和明艳照眼的杜鹃花,我脑补了他们在这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度过的美丽青春。

  2016年06月05日,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一些考生家长在送考。

  数年后,我对毛坦厂这个名字不再陌生,不只是因为那次的游览,更因为,每到高考,毛坦厂中学这个名字一定会频繁映入眼帘。甚至于,连《舌尖上的中国》里,都有关于毛坦厂的片段,这也许因为制片人的老家也正在毛坦厂所在的六安市,但更重要的是,在高考季,毛坦厂以它“炼狱式”的管理,万人送考的规模,以及真假莫辨的各种奇葩的祈福方式——比如跪拜神树,送考的第一辆车号为“6666”,司机必须属马等等——成为中国无数中学里当之无愧的网红。

  毛坦厂中学送考车队驶出校园。

  它不再是我的朋友记忆中那个承载青春记忆的地方,而变成最著名的高考工厂,四面八方的学生和家长怀揣梦想到此,一个原本偏僻的小镇,人满为患,热闹非凡。听说每个教室都塞满了人,以至于学生视穿越排排课桌椅为畏途,为惧怕上厕所而不敢喝太多水。有人耻笑,有人口诛笔伐,尽管,他们也提到,有些学生,其实对这种高强度的训练,颇能接受。

  我肯定不会让我的孩子上毛坦厂,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很多略略有点经济能力的家长都会这么想,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假如挤不上去,是不是也可以选择别的路?比如说,我生活的这个城市里,最好的几所高中,都设有国际班。

  国际班从高中时学的就是美国教材,将来参加美国的高考。有的是在国内上两年,第三年去美国读高中,有的则是三年之后再出去,据说,若不考虑金钱的因素的话,仅就孩子的付出与收获而言,这种选择性价比极高,很多孩子都能考上在美国排名前五十的学校。

  当然,我们也得提一下钱的事,这种国际班一年九万元,加上出国留学,起码一百多万,对于一个即使收入还不错的工薪阶层,这数字也不菲。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安徽考生想考上个好大学太不容易,不是有个段子吗:“北京考生:‘爸,我考了530,超一本线能上北大。’‘儿子有出息,咱去上海旅游去。’河南考生:‘爸,我考了530分,差三本线20分,上大专吧。’‘别上了,去上海打工吧。’”据说去年全国人大会上,有代表说河南考生要进北大,比北京考生难30倍。

  河南不易,安徽也强不到哪里去,总有人觉得这些地方的考生学习起来穷凶极恶,我很尊重的一位老师说,北京考生成绩也许不如下面的城市,但是素质教育却是过硬的。他说话一般都很实在,我想这次应该也没错。但问题是,谁愿意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止境的高考准备中,谁不想在学习之外,发展自己的所长?可是如果你不是一个北京人,又拿不出给孩子留学的钱,你的孩子也非禀赋优越者,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高考之后,毛坦厂必然会进入考虑的范围内。

  没错,在人们的印象里,他们浩荡如蚁,既麻木又疯狂,以最原始最迷信的方式,祈求在现代社会的成功,最让人感到惨伤的是,即便如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过只能考上个三本。然而,这是他们的错吗?他们必须奋斗上十八年,才能和你们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而你,却好整以暇地,笑他们这一路奋斗的SB。

  再将思维延续一下,即使是毛坦厂的成功者,考上了好学校,他们毕业后也受找工作之苦。先来看两组数据。

  一边是国内大学扩招,自1999年起,高考录取率就不下50%,一边是美国顶尖名校录取率下降,中国学生的录取率更低。录取率数据对比,意味着高考后的出路不会那么理想。大学生多,意味着毕业后找工作难。

  另外,国内的大学教育质量远远不能同美国名校相比。正如一位妈妈在《我宁愿孩子读美国排名30的大学,也不愿她去清华北大》(戳阅读原文查看这篇文章)文中所说,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问题,很多大学的老师教学态度和方法都有问题。经历过高考的洗刷,很多学生在进入国内大学,第一个学期的感受都是两字:失望。

  在国内大学生『由你玩四年』的时候,在美国留学的同龄人每个星期啃几百页的英文资料,写论文,做实验,每一门课都要费全力才能通过。玩了四年后的你,在被扔进找工作的洪流中,又有什么竞争力,又怎能不慌不急?

  对于毛坦厂式的疯狂,我不觉得讽刺,只觉得悲凉。高考每一年辜负了不少优秀学生,一旦落榜要么是服从调剂去二流大学,要么是复读再浪费一年青春。如果有条件,他们会有更好的出路:去美国留学。

  本文大部分内容来自腾讯大家,作者闫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