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钟会鼓,激楚雄风 ——《编钟乐舞》奏响墨尔本

2016年06月06日 BQ澳洲



6月4日至5日,湖北省歌舞剧院携大型中国古典音乐舞剧《编钟乐舞》来到墨尔本。


晚上8时,这一重新编排过的经典之作在位于墨尔本市中心的Comedy Theatre拉开帷幕。整台音乐舞剧以楚文化为依托,不仅向观众们展示了瑰丽激荡的中华古文化,也向在澳友人展示了华夏文明中除正统汉文化之外的另一面。清灵的钟声、柔婉的细腰与翻飞的长袖让观众跨越千年,仿若置身于2400多年前的盛楚时代。演出分为“千古绝响”“乐舞阡陌”“八音合鸣”“楚韵千秋”四个篇章,将乐器演奏、歌曲演唱与舞蹈表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用艺术的方式还原了中国古代楚地的文化艺术、风俗民情以及祭祀、农事、征战和宫廷宴乐等情景。



第一章里,峨冠博带、长衫广袖的乐师们正经端坐地鼓瑟击钟、鸣笙吹埙,用乐声展开了一副瑰丽的山河画卷。


闭眼聆听,仿佛能看到江、汉、睢、漳奔腾的流水向东疾驰而去,岸边有郁郁葱葱的橘林,婀娜的楚女浣纱间眉头轻蹙、若有所思;而远处的山林间,猎手矫健的身姿在树影中穿梭,腰间的酒壶晃荡间发出叮咚脆响。都城中高台巫舞吸引了万千百姓驻足;而城池里帝王点兵则是一派浩然的军中风采。整个篇章礼乐风格浓厚,乐曲间尽显楚地风貌和文化风韵,着实担得起“荆楚绝唱”之盛名。



第二章是以舞蹈为主的篇章,生动多彩、层次丰富。


巫舞《迎神》作为开篇舞蹈,舞蹈演员们有的面戴傩具手握火把,有的身着金衣手持长羽,向观众展示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的特质——巫文化。与中原 “敬鬼神而远之”的文化不同,楚人笃信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河有河伯,人们应该对一切自然力量有所敬畏。《诗经·关雎》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诗篇,第二支舞蹈生动地还原了楚地人民的日常与爱情生活:楚国女子的柔美让人寤寐思服,柔软的腰肢与曼妙的身段同样也令观众醉心不已。第三支《土风舞》则是对楚文化原始风貌的展示,山民狩猎,得获而归,从舞蹈后半段猎人聚众畅饮的场景中也可窥见楚文化中流传至今的酒文化。而农事组舞《采桑》和《耕耘》更进一步地展现了楚人生动的日常生活,采桑女“三道弯”的身段还原了楚舞两大特点之一的“折腰”。纤细的舞腰作为躯体中心,灵活的曲折、转绕,尽现楚舞柔和美的特点。



第三章“乐器篇”是最能展现华夏独特文化的篇章。


表演所用的编钟重达两吨多,是仿制被誉为“世界音乐第八大奇迹”的战国文物曾侯乙编钟而造。这座编钟曾随习近平主席出访埃及,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上与卢克索神庙石柱共同上演了两个伟大古文明间的对话,惊艳了全界。




钟、瑟、篪、排箫、埙、磬等充满特色的中华古乐器用自己的独特的音色诠释了对屈原的怀念、对云神的敬仰、以及山潭游鱼、林间鸟鸣、潺潺溪流和滔滔江河的风采,钟的深邃、磬的清越、埙的悠远、瑟的典雅、篪的悠扬还有排箫那酷似鸟鸣的滑音都让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八音合鸣的大合奏《楚调》的灵动仿佛跳跃于山间自由的鸟雀,又激昂似巍峨的重重山岳。而特别为澳大利亚巡演而准备的澳洲民歌《羊毛剪子咔嚓响》也让全场观众莞尔,伴随着观众和着节奏的掌声将整个篇章推入高潮。



在第四章《楚韵千秋》中,第一支舞蹈《演兵》就令人胸中的中华之魂熊熊燃起,而第二首由王后高歌的《越人歌》又袅袅地述出百转千回、柔肠绕指的哀哀情愫。


群舞《细腰》则向观众展示了“楚宫歌乐,必奏编钟,楚庭宴舞,必有细腰”的原因:楚舞两大特点“折袖”与之前提到的“细腰”在此完美地融合,仿若柳枝摇摆的纤腰和云中彩虹的飞袖体现出楚舞崇尚的曲线律动之美,展现了楚地柔婉流畅的水文化。随后的《慷慨歌》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赞颂了廉洁奉公、政绩卓著的楚相孙叔敖。而整个演出最后的歌舞盛宴——楚宫宴乐《大飨礼》则将细腰长袖的楚宫舞风和巍峨大气的八音礼乐相结合,表现出盛楚宫廷绚丽多彩的乐舞场面:婀娜楚女翩跹拂长袖,折腰舞霓虹;盛楚乐师鸣钟会鼓,奏响激楚雄风。在演出接近尾声之时,剧院两侧的屏幕上打出了“音乐无国界”的中英字幕,伴随着乐声中悠远绕梁的意境与舞蹈里婀娜婉约的身姿,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在场观众。




据悉,墨尔本是湖北歌剧舞剧院携《编钟乐舞》来澳巡演的最后一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经典音乐舞剧给澳大利亚带来的震撼会和编钟清越的乐声一般余音绕梁,盘旋在南十字星映照的星空和土地上久久不去。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