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的粽子和背后的乡愁

2016年06月09日 澳洲新闻


端午节到了,大多数的华人大概都免不了要吃粽子应景,但是对许多人来说,一颗粽子代表着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端午节是华人主要节日之一,但是粽子却不一定是特定的应食品


粽子说是应景的食品,但是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却也不是那么难见,即便或许居住之地难见粽子,也会动脑筋自己动手包粽子。


粽子的由来,大家大概也都耳熟能详,但是粽子和乡愁,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据称是纪念屈原而发展出来的粽子,虽然都叫做粽子,但是大江南北口味、风味、馅料也都有着天南地北的差异。


粽子传奇


以台湾为例,1949年之前,大概没有什么人听过“湖州粽子”之类的“外省粽子”,因为外省粽子是被迫离乡逃难的人们带到台湾的。


在这之前,台湾的粽子是以闽南的泉州肉粽、客家风味的粽子为主,没有白糯米豆沙馅包了块猪油或者酱油味糯米饭包块肉馅、用竹叶包成长方形的湖州粽。


台湾有一首在二战结束时编写的闽南语歌曲叫做“烧肉粽”,讲述生活不易,晚上骑着单车卖热的肉粽,可见当时台湾的粽子是以传统的南方泉州肉粽为主流。


1949年,蒋介石讲的“大陆沦陷”、毛泽东讲的“建立新中国”,上百万的军人、平民越过台湾海峡到了台湾。


深信蒋介石“反共必胜、复国必成”的人们,原本以为没几年就可以回家了,结果这一天一直没有到来,逢年过节的时候思念家乡的心情就格外浓烈。


端午节吃粽子就与中秋节吃月饼一样,或许对这些离乡背井的难民们有着暂时抚慰思乡之情的作用,到了端午节,几家卖湖州粽子等外省粽子的店家总是门庭若市。


留学生和游子


另外一种乡愁是留学生,到了异国他乡不说,有的学校附近人烟稀少、景色荒凉,想要吃粽子绝非易事。


1980年代,那个没有网路、国际电话费用奇贵的年代,到了端午节,留学生只好凭自己对妈妈、奶奶或者外婆做的粽子所留下印象,七手八脚甚至狼狈不堪。


做出来的粽子也许和记忆中的口味有着天南地北的差距,样子可能也和一般粽子的形象差别颇大,但是却也舒缓了多少留学生想家思亲的情绪。


粽子在中国、香港或者台湾,并不是特定只有过端午节才会出现的应景食品,不少在外漂泊、难得回家一次的游子,回到家乡也会吃个粽子解解馋,过过瘾。


随着社会形态与结构的改变,现在多了另一种乡愁,就是在外地打工、打拼事业的人。


他们在异乡谋生,也许是从香港到中国内地,或者是中国内地到香港、也可能是从台湾的某一个地方,到香港、到中国就业。


也许粽子在他们就业的地方唾手可得,但是缺少的是那么一点家乡的味道和气氛;拨开粽子的竹叶,热气上来,眼睛也模糊了………


来源:BBC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电话:(02)9262 7900
微信:ACNW-COM
地址:Suite 61 Level 6, 650 George St, Sydney, NSW 2000
官网:acnw.com.au or 118.com.au
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