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暑期展览大盘点!

2017年06月23日 伦艺上海授权招生代表处


昨天发布的伦敦暑期展大盘点让不少已经到达伦敦的同学们蠢蠢欲动,想要立马看精彩的展览啦。还在上海的同学们也不必焦虑眼红,毕竟魔都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不乏资源,优秀的展览也是络绎不绝。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来扒一扒这个暑假有哪些有意思的展览吧,即将准备申请的同学也可以去看看搜集创作灵感哦!


大英博物馆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


时间:2017年6月29日-10月8日 9:00-17:00

展馆:上海博物馆

地址:上海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近武胜路)

展厅:2楼第二展厅

费用:Free


本次展览将展出大英博物馆馆藏的100件/组展品,从全球视野回顾了人类200万年前至今的文明发展,展览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九个部分,不仅致力于「以物述史」,也启迪参观者思考自身与人类创造物之间的关系,尝试发现每个文明的价值以及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第一部分:序章

展览的第一件展品是一件名为佘盆梅海特(Shepenmehyt)的女性木乃伊内棺。出于生存、生活和精神需求,人类制造了大量物品,这些物品成为现代人解读当时人们生活的钥匙,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增加,我们从这些物品中提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佘盆梅海特(Shepenmehyt)的女性木乃伊内棺


第二部分:开端(距今200万年前-公元前2500年)

距今200万年前,非洲古猿制造了第一批生存工具,这些工具逐步被改良,伴随着人类足迹来到中东、欧洲、亚洲最后抵达美洲;以渔猎为生的游牧民找到了种植庄稼和驯养家畜的方法,开始了定居生活;随后人类又发明了陶器用来烹饪和储存食物,在农耕之余还制造了最早的艺术品。


奥杜威石制砍凿器


第三部分:最早的城市(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700年)

人类开始农耕生活后的上千年,东亚、南亚、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冲积平原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由统治者管理聚集的人口。人们发明了文字,从而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实现远距离交流;此外还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制作精致的金属制品作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印度河流域印章


第四部分:权利与哲学(公元前700年-公元100年)

随着城市和国家的膨胀,人类社会进入了帝国时代,代表人物包括亚述王 Sennacherib 、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以及希腊诗人 Sophocles 等哲学家和艺术家。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对资源的控制也推动了钱币的诞生。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半身像


第五部分:信仰与仪式(公元100年-800年)

公元3世纪左右,欧亚大陆出现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公元570年先知穆罕穆德诞生,随后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的广泛传播,新宗教势力的扩张使旧信仰逐渐衰弱。


鸠摩罗笈多一世(阿卜杜勒·马利克)金币,鸠摩罗是印度教主神湿婆的儿子


第六部分:贸易与侵略(公元300年-1100年)

欧亚大陆上涌现的新势力将触角伸向了更远的方向,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将东至中国、西至地中海的广袤地域连接起来,佛教传入中国并最终抵达朝鲜、日本和爪哇岛。环印度洋的商贸路线使穆斯林商人抵达东非,改变了那里的信仰和语言。北欧维京人控制下的商贸路线则连接起北美洲和撒马尔罕。


阿拔斯王朝后宫壁画残片


第七部分:变革与适应(公元900年-1550年)

这是一个艺术、科学和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经济与科学的发展催生出许多精美的人工制品,有些代表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创新,有些则反映了人类适应环境变迁的努力,成为社会文化象征,例如日本的武士刀、尼日利亚的肖像雕塑,以及中国的青花瓷等。


元青花瓷盘


第八部分:冲突与联系(公元1500年-1800年)

16世纪欧洲探险者实现环球航行,宣告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的开始,也标志着欧洲帝国主义扩张的开始,欧洲以外的世界不得不适应这些对本地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的社会变迁。


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1500-1600年,尼日利亚贝宁城


第九部分:我们创造的世界(公元1800年-2011年)

最近200年是充满全球冲突、社会变革以及科技发展的时代,19世纪工业革命孕育了工厂和大规模生产;20世纪各国为摆脱帝国主义统治进行了两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如今我们正在生产、消费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物品,也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对全球资源的影响。


此外,本次展览还将展出第101件展品,这件展品能够代表当下的世界,又与当代中国密切相关且具有上海特色,目前有关这件展品的信息尚未公布。



基里科 & 莫兰迪:意大利现代主义的光芒


时间:2017年6月17日-9月10日 10:00-18:00 提前30分钟停止入场

展馆:艺仓美术馆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

费用:全票:120元



提示:这是一个收费较高的商业展览。

本次展览将展出意大利艺术家Giorgio de Chirico(基里科)与Giorgio Morandi(莫兰迪)超过140件原作,涵盖油画、版画和雕塑等类型,是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共同展出,呈现意大利现代主义的发展。


参展作品来自12家意大利官方艺术机构、基里科基金会与莫兰迪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重要展品包括 Chirico 的《一条街的神秘与忧郁》、《令人不安的缪斯》;Morandi 的《静物》、《玫瑰》等。


关于艺术家

Giorgio de Chirico(乔治欧·德·基里科,1888-1978)是一名意大利超现实画派艺术家,也是形而上派(Scuola Metafisica)艺术运动发起者。他按照自己创造的艺术语言和手法作画,将石膏像、儿童玩具等无生命物体作为人类社会的象征,运用多视点构图、梦魇般的投影光线及不确定的色调完成画面。


Giorgio Morandi(乔治·莫兰迪,1890-1964)擅长静物画,画风受到意大利古典画派、席里柯、塞尚和立体派的影响,他画的关于瓶罐器皿的油画超过1000张,在他的画作中静物成为抽象的符号。


部分参展作品


《令人不安的缪斯》(The disquieting Muses),基里科,1950年

《一条街的神秘与忧郁》(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 the girl with hoop),基里科,1960年

《静物》,莫兰迪,1953年

《玫瑰》,莫兰迪,1962年

展览现场



2017新世代丹麦设计


时间:2017年5月14日-6月30日 11:00-19:00 周一闭馆

展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地址:上海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费用:Free


本次展览将展出丹麦独立设计组织「Design denmark」的设计作品,在展示丹麦设计历史传承的同时,阐释新生代设计如何从美学、外观、功能、材料及核心价值等方面与经典设计相映成趣。


二战结束后的和平时代,丹麦设计以其美观与实用兼具逐渐被世界熟知,人性化设计、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是当代丹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时至今日,实用、创新和美观仍然是丹麦设计的典型特征,与尖端技术紧密结合以及合理生产使丹麦设计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本次参展的设计作品包括1954年的Doo Wop 照明灯、1986年的空气钛眼镜、2005年的嘻哈椅、2017年的长方+正方陶器等。


部分展品


左:Orgreen 眼镜,设计者 obias Eandrup,2016年

右:空气钛眼镜,设计者 Dissing+Weitling architectural firm,1986年

由空气钛制成,质量只有3克


数字旋转瓷器,设计者 Hilda Nilsson,2016年

体现了3D打印应用于陶器制作的可能性,实现了从流畅的线条到波浪的塑形




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


时间:2017年5月10日-6月24日 9:00-17:00 周一闭馆

展馆:钱学森图书馆(B层专题展厅)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费用:Free


本次展览将展出27位来自中国、非洲和阿拉伯的新锐建筑师作品,通过展示本地化和易理解的实际案例、图像以及建筑历史,向人们表达对建筑的构思和设想。


受邀参展的建筑师来自2010年中国新锐建筑创作竞赛、2012年阿拉伯新锐建筑竞赛和2014年非洲青年建筑师竞赛的获奖建筑师。展览将为他们的设计作品提供展示机会,与参观者分享他们对展览主题「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的经验与想法,并关注他们在获奖后的动态。


青年建筑师展板例,Copyright:Paul Kaloustian


青年建筑师展板例,copyright:Saad el Kabbaj+Driss Kettani+Mohamed Amine Siana


青年建筑师展板例,copyright:直向建筑


此外法国 AS 建筑工作室的一系列作品也将共同展出,呈现在日趋艰难的人类生存环境下,建筑师们如何应对、提升和改善生活质量。


NOVANCIA 高等商学院(巴黎,法国),法国AS建筑工作室作品,copyright:Georges Fessy


墙纸画卷,copyright:法国AS建筑工作室+change is good


谢稚柳陈佩秋艺术馆(现中央美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上海,中国),copyright:法国AS建筑工作室


现场图片:






时间的种子 | 上海种子,第二章


时间:2017年4月22日-7月30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

展馆: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A区3楼

费用:120元


提示:这是一个收费较高的展览。

本次展览是「上海种子」(Shanghai Project)第二章,以「时间的种子」为主题,尝试融合艺术、文学(科幻)、科技、社会学、环境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探索有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可持续解决方法。


《时间的种子》,研究员 Cary Fowler,电影导演 Sandy Mcleod,77分钟,纪录片静止图像,2013年


展览延续根基研究员(Root Researcher)及研究员(Researcher)体系,展出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根基研究员完成的项目,分别是布鲁诺·拉图尔、奥托邦戈·恩坎加、索菲亚·阿尔-玛利亚、邱黯雄和张海濛,还将呈现近40位/组个体研究员从不同领域及视角对主题的回应作品。


人类学家、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团队将带来《重置现代性!上海站》,以文献以及工作坊的形式(5月4日至7日),探讨如何重新审视「现代化」这一概念;艺术家、作家和电影制作人索菲亚·阿尔-玛利亚的作品《执迷之物》,结合影像、舞蹈和文本,以此预演未来和祝福2116。


视觉艺术家邱黯雄团队希望在一辆公交车上实现的公共艺术项目《未来线路》,因此与另一名个体研究员——科幻小说家刘宇昆的作品《上海48小时:国际游客周末观光指南,行星漫游者出品,2116》相结合,分别以影像装置与文本的形式,讲述一趟发生在百年后的「上海之旅」。


《未来线路》,邱黯雄及其根基研究员团队成员李倩与杨磊。概念图,2017年


表演艺术家奥托邦戈·恩坎加团队的《土地对话》与麦肯锡全球董事张海濛的线上游戏《玩出未来2116》也将在展览中亮相。


个体研究员的部分参展作品


《出口》,迪勒·斯科菲迪奥+兰弗洛设计事务所,动画投影,45分钟,2008-2015年

在接近360度的全景式荧幕上呈现转译自大量调查数据的动态图像,直观地还原人口迁徙(移民)、气候变迁等发生在地球村的一系列运动,并揭示数据变化背后的深远影响。


《什么正在消逝?空房间》,筑师及艺术家林璎,2009年

这是一件空间影像装置,艺术家借由投影光束的朝向调动观者的观看行为——以一种特定的姿态在双手间捧起影像,从而对画面中已经消逝或濒临灭绝的物种产生更直观的感受。


《极限碰触:舞动的软管、云母立方、电炉上的水滴、无题(彩虹/水的作品)》,古斯塔夫·梅茨戈尔(Gustav Metzger),1968年/2017年



菲利普·帕雷诺:共此时


时间:2017年7月8日-9月17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

展馆:上海外滩美术馆

地址:上海黄浦区虎丘路20号(近北京东路)

费用:30元   学生票:10元


本次展览将展出法国艺术家Philippe Parreno(菲利普·帕雷诺)的艺术作品,这是他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个展。



Philippe Parreno(1964- )是一名法国艺术家,他善于将展览自身作为一种媒材,以建筑为创作核心,对观展体验进行重新定义。他的创作横跨电影、雕塑、素描和文本,将展览构思成一个有脚本的空间,参观者将在精心编排的声音和影像引导下在空间内行走。


在本次展览中 Parreno 用卷帘遮盖多处的窗户,部分卷帘由马达驱动,根据位置和时间段开启和闭合,让空间变换于黑夜、薄暮和白昼之间;另一些则由被称为「达郎」(Dalang)的表演者操作,这是 Parreno 第一次运用「达郎」这一角色。「达郎」原本是印度尼西亚哇扬偶戏中的执偶人,传统的达郎会用白幕和光的结合来创造皮偶影子,以此构成表演。


在美术馆的玻璃屋顶,Parreno 安装了定日镜,使光线反射到展厅四层,让自然光与卷帘的运动同步联动,形成一种精心编排的合奏。


一个与建筑自身中轴对齐的竖立「平面」将贯通全部四层空间,这个「平面」在一楼是一座旋转的书架机关,在二楼是一个大型移动屏幕,上面播放着 Parreno  2002年的电影作品《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的一个全新版本。


「平面」在三楼成为一堵墙,墙上展示着荧光丝网印海报系列《渐入黑暗》(Fade to Black)的一组新作,而在展览的最后一层成为一面透明的屏幕。


Philippe Parreno 以往个展现场


《Thenabouts》,澳大利亚活动影像中心,墨尔本



《Anywhen》,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



《A Time Coloured Space》,Serralves 当代艺术博物馆,葡萄牙波尔图



展望:境象


时间:2017年6月25日 - 8月22日

          周二至周四、周日 10:00 - 18:00
          周五、周六延长至21:00

          提前30分钟停止售票 周一闭馆

展馆:龙美术馆西岸馆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费用:全票:50元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展望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按照时代线索展出他早期至今的创作实践,呈现他创作理念的改变。

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1996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他的艺术形式涵盖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和录像等,创作植根于自身成长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试图以个人视角诠释传统文化在当下的面貌。

参展作品中包括创作于90年代的「中山装躯壳」系列、《新艺术速成车间》和「假山石」系列;2000年之后的「应形」和「幻形」系列;以及他为本次展览完成的新作。


「假山石1#」,1995年


素园造石过程,2010年



《我的宇宙》展厅,2011年



展望在制作小宇宙,2012年



「分形结构」,2016年



文中图片及文字均转载自iMusem APP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