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而又浪漫的建筑-sydney opera house

2014年03月06日 woo雪梨澳大利亚



基本来过悉尼的朋友们都会去一睹歌剧院的风采,它已经成为悉尼市甚至是澳洲的地标性建筑。可以说1973年正式落成的建筑能被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少之又少。但是很多朋友去过那里可能只是一时被她的外表所震撼到了,而没有好好仔细领略她的’气质‘。 今天我带大家好好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她是一栋伟大的建筑:

1:瓷砖:

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向着太阳立正看起。那贝壳形尖屋顶,外表覆盖着经过特殊处理的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这些瓷砖可以抵抗大西洋日夜咸湿的海风带给它的刀剑般的严酷的腐蚀。当它们近在眼前的时候,我很难从这些竣工34年来的瓷砖上找到裂纹,更值得一提的是,悉尼歌剧院的顶面从建成以来从未进行过专业清洗,这些瓷砖只是靠接受雨雪的抚摸就能一直保持亮丽。这些抛过光的瓷砖在34年前就很好的解决了现在可能会带来的光污染问题,不经说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随着阳光角度的变化,歌剧院每时每刻都在展现着她的美,让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是 ‘The sun did not know how beautiful its light was until itwas reflected off this building.’ 太阳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光线是多么美丽直到它反射在歌剧院上!最有意思的是现在歌剧院12.5万块瓷砖正在网上寻找虚拟主人。其中,哑光色瓷砖将以400澳元出售,亮光色瓷砖则以100澳元出售。

2:地砖:

讲完了瓷砖,在说说地砖吧,对于一个1958年的建筑来说,整个悉尼歌剧院采用的是集成式设计体系,所有的地板都是水泥预制件,用四条螺丝固定在地面上,随时可以拆卸掉起,这也就是说为维修地面下面的管线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这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也是第一次有人尝试的建筑方法。前几天经过歌剧院的时候发现正在拆卸的地板下面原来是用橡胶垫垫高的,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歌剧院的地板不管女士穿多高的高跟鞋走在歌剧院内部,都不会影响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节目,因为这些地板都很好的帮助了消音,也难怪,在如此高雅的音乐大厅,高跟鞋为女士正装必备品,而歌剧院在很早以前就考虑到这一点,让我再次感到惊诧!

3:内部:

去过歌剧院内部的朋友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地方,里面没有让人感觉到非常奢侈的感觉,而是如此平易近人的轻质水泥屋顶,保留着石头或水泥最原始而又最牢固的风貌。我头脑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即是:不装修,更自信。而且这个剧院没有空调系统,它的恒温系统完全来自周围的海水。

4:音乐大厅:

当然歌剧院的重头戏是音乐大厅,进去后的确让人叹为观止,单是音乐厅正前方,那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就由由10,500个风管组成,听里面的导游讲解说这个世界上没几个人能操作这个风琴。既然来到歌剧院,大家都想来欣赏一下歌剧,不得不说声音效果就显得尤其重要。而音乐厅十分宽敞,屋顶也太高,导致声音返回到表演者耳朵的时间过长,即使是嗓音最高的音乐家,也可能无法将美妙音乐传到观众耳中了。虽然后来装置了些环形的有机玻璃在演奏厅的上方试图缩短声音传播到表演者耳朵的时间,但是效果并不佳。同时,在歌剧厅这边,被缩小了的乐池挤成一团,也严重地影响了艺术家们的听觉。经过多方努力和探索,最终采用一种从埃及木箱得到启发制成的轻盈坚固的胶合板,它优雅,价廉,弹性好,而且同时把音乐厅改为弧形,这才使音效大大增强。但不得不说还是有必要去听一场音乐会的!

5:歌剧厅

它比音乐厅要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为很好地实现它的功能,是需要很多细密周到的考虑的,歌剧厅的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因为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象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很有情趣!

6:票价:

因为座位的原因,其实歌剧院最低票价44刀,而我在这里推荐一下carmen,最近一直在歌剧院上演到2014年三月29号结束。这部歌剧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 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