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教育-176】别让老师的鲜血白流!

2017年11月18日 新西兰教育


11月12日周日,一位湖南的中学班主任(鲍方)被他16岁的学生(罗某)连刺26刀而身亡,享年47岁。

 

通过新浪新闻,我了解到了事件的经过,闻之愕然!由于对老师提出的延期下课的要求不满,遭到老师的批评,一怒之下罗某就跑进老师的办公室将老师刺死。行凶之后,竟然还跑回教室,对遇害老师的女儿,自己的同班同学说,“我把你爸爸给杀了。”一个16岁的孩子怎么能做出如此疯狂的行为?!

 

据报道,罗某起初学习不好。但由于后来刻苦认真,成绩进步很快,属于典型的“突飞猛进”。在高二时,逐渐考到班级第一名,年级前十名。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并没有把罗某的整体身心健康程度提高,惨案就在一瞬间发生了。这真可以成为一个经典的案例,学习成绩上的优秀不能代表心理上的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定义,这是一种良好的健康状态,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有认知,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正常的压力,进行有成效的工作,并可以对自己社区做出贡献。

 

这中间提到了“正常的压力”,让我特别关注了罗某行凶之前发生的事情,思考这是否是一个16岁的青少年能够承受正常压力范围。鲍老师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当然肩上扛着很多压力,来自学校、家长和自己的。在事发的11月12日周日,出于希望学生多练再多练的考虑,在临“放假”的时候,他要求学生看一部励志电影,然后写出500字的读后感才可以放假。要知道,封闭式管理的沅江三中高三学生,除了每个月有两天月假外,每周只有在周日下午3点50分到6点50分放3小时的周假。一部电影90分钟,写篇500字的文章怎么也得半小时,这样就意味着这个星期三小时的自由时间被夺去了两个小时。

 

我无意讨论这种学校封闭的高压环境能够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罗某行凶毕竟是一个极其悲惨的事件,也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士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心理健康并非与生俱来,尤其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中,人们要面对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各种焦虑,更让心理健康成为一个越来越奢侈的状态。对于青少年来说,即将启航自己的人生,如果没有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础,前程堪忧。不仅对父母来说会有遗憾,对社会也可能造成不和谐,甚至是危害,就像这位湖南班主任惨遭毒手的案例。

 

我身在新西兰,又关心教育,每当国内有教育相关的事件发生我就会不由得对照了解一下新西兰教育的作法。

 

在新西兰的教育系统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而且也体现在了行动中。从1960年代开始,新西兰要求每所中学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

 

我女儿的学校的校园中,有单独的一个房子叫做Wellbeing Centre(身心健康中心),里面有好几间7-8平米大的谈话室,窗户的玻璃都是单向的,里面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况,临近学校的大操场,而从外面走过看到的是反光镜面的窗玻璃,完全看不到房间内的情况,我想这应该是为了不让被人指导谁来健康中心谈话了。

 

在这个wellbeing center里,有两位全职的辅导员,一男一女,都是具有心理辅导专业资质的老师。我前一段时间刚好参加了他们为家长举办的家长培训班,就是关于如何和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相处,帮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所以对他们的工作也有了些了解。他们除了自己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外,还有些和校外的机构组织安排,提供一些特定主题的团体课程,比如性和毒品等。

 

青少年面临的问题特别多,如果忽视不处理,积压下来就可能酿成大祸。根据一个研究调查,新西兰中学生在和学校的辅导员进行咨询沟通时,相对集中的问题可以分为几大类型。

 

学校辅导学生的问题

辅导相关问题的学校的百分比

家庭贫困相关问题。包括房屋破旧,家长经常长时间工作,学生承担繁重家务,学生工作补贴家用。

78%

心理健康问题。愤怒,焦虑,压力过大,自残,臆想,自杀

61%

家庭状况。家庭破裂,家庭暴力,家庭气氛不和谐

57%

霸凌。包括社交网络上和数字霸凌

55%

人际关系

47%

毒品和酗酒

45%

犯罪和帮派

35%

性和怀孕

27%

死亡和悲伤

27%

身体健康问题

20%

游戏和电脑瘾

12%

性别困扰

8%

 

 

可喜的是,中国的教育部也采取行动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了!


2015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心理辅导室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给予师生适当的心理干预,预防因心理危机引发的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当然,重视是第一步,真正奏效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学校逐渐建立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家庭里呢?家长除了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外,能做些什么帮助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新西兰教育部把新西兰心理健康基金会关于心理健康的建议告诉家长,帮助自己和孩子达到心理健康,具体来说有这五点。



连接

 

接触你身边的人,家人,朋友,同事,邻居,无论是在家,学校或者在你们的社区。花时间和身边的人建立连接可以帮助和支持你。



给予

 

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做件好事。感谢身边的人,微笑。做志愿者,贡献你的时间,参加社区小组。体会周边也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界相联系所产生的巨大愉悦。

 


发现

 

保持好奇并善于发现那些微小的美好。感受季节的变化,感受当下,无论你在雨中,午饭时还是与朋友交谈。感知身边的世界和你的感受,珍惜自己的所有。




学习

 

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上一门新的课程,工作当中换个岗位,修修自行车,学个乐器或者学做一道新的菜式,在喜欢做的事情上给自己设个挑战。学做新的事情在享受其中的同时也增加自信。

 


活动

 

出去走走或者跑一圈,骑车或者做个游戏,在花园里干点活,跳舞,等等。运动可以让你感觉好,更重要的是发现一项你喜欢的身体运动,适合你的身体条件,但能够让你动起来。




根据建议,这五点做到了,有助于帮助自己和孩子达到心理健康。

 

虽然,学习成绩是重要的,但是绝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持续高压的环境中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培养。否则,早晚会品尝恶果。希望每个家庭都引起对自己和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希望全社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重视起来,让鲍老师的血不白流,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注:

 

参考 The Education Review Office (ERO)

参考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照片来源 pixabay.com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