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带孩子,最怕的就是这个

2017年11月24日 英伦大叔


(Crow 作品)



(点击收听本文音频 | 主播:天爱)


孩子出生之后需要老人的援手,我们开始重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离家上大学是个独立的标志,你可能已经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了很多年,重回一个屋檐下,两代人之间生活方式、思想形态的差异,终于浮出水面。

年糕妈妈编辑部找了很多妈妈聊这件事,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老人带娃时的种种表现就像一面镜子,让人看到了自己幼时是被怎样对待的,也看到了家庭的烙印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性格和人生。

当你能够认真去观察、反思的时候,不仅代表了一次你和自己过去的和解,更代表了进步的希望:每个妈妈也许只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知道该如何给自己的孩子正面的影响。

也许她们经历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困惑的——


1


讲述人:阿茶

儿子3岁半,外婆带娃


总说“快点儿”的妈妈,可能不知道这句话会怎么影响孩子。


刚结婚的时候,我和老公过了一段挺拧巴的日子。

我性子急,偏偏老公是个慢性子。于是经常发生这样的事:约好的出门时间,我总是已经冲出去按好电梯,而他却要把杯子里的茶喝完。 

我经常被那种“来不及”的焦虑弄得快要爆炸。有一次看电影迟到了3分钟,我很崩溃地控诉他:为什么你就不能快一点!错过开场了你知不知道!

后来想想觉得自己像个疯子,错过片头字幕完全不是什么大事啊!我到底在崩溃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儿子变成了第二个我——要出门时,我还没换衣服,他已经冲出去按好电梯了;每天去幼儿园,他都是第一个到的;“来不及了!”“没时间了!”也成了他的口头禅。

这么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比很多妈妈抱怨孩子总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好多了。

但有一天,一个细节触动了我。那天回家比平时晚,洗漱好上床、我给他讲故事。我们才看到第三页,我妈已经念叨了5遍“都几点了,赶紧要睡觉

这是我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唠叨:我妈有一个误差一小时的计时系统,只要8点过了5分,在她嘴里就是,都9点了!还不赶紧!如果我第二天要赶10点的火车,她会从7点开始催,早点准备!早点出门!不要耽误!

即使长大工作后独立的那段日子,她的唠叨还印刻在我脑子里。不夸张地说,我的闹钟从来没响过,因为我总是在它响之前已经醒来关闭它了。

而我也因此成了个很容易在小事上焦虑的人,如果要早起,我可能焦虑得失眠整晚。

那一刻我觉得:这样的焦虑不能再传染给我的孩子了。

于是在那个晚上,我跟我妈说:妈妈,你这样催让人很紧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其实孩子会自己掌握节奏的,晚10分钟睡,也不是什么大事。

当我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回望我已经克服的那些情绪时,我才明白,它是多么地无关紧要、又是多么地影响我的生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一个更松弛平和的妈妈,能够在不被催促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的节奏。 




2


讲述人: 晶晶

儿子15个月 ,爷爷奶奶带娃


对世界充满畏惧的孩子,从“不要”开始。


前段时间,儿子冒出来除了爸爸、妈妈外第三个新词,居然是:不要。

跟他做游戏的时候,他时不时在胸前摇动小手,一本正经地劝导我“不要不要”,活像他平日捣乱时爷爷奶奶和他说话的样子!

我妈以前老是提醒,少给他说“不要”,否则他会变得很胆小,不敢冒险,我都当做耳边风。但,当这个词成为儿子词库排位第三名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它出现的频率有多高。

他想爬爬沙发,爷爷说太危险了,不要;他想摸摸泥土,奶奶说太脏了,不要……

我突然明白老公安耽的性格是怎么来的,以前我一有新点子,他总是第一个泼冷水。我想开小店、学烘焙,他总是说“哪有那么容易”“哪里有时间”。

我不希望孩子变成他爸那样,对人生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凡事规规矩矩。

我开始有意识让“不要”这个词渐渐淡出儿子的生活。昨天,儿子跑去厨房玩萝卜,爷爷告诉他:不要来,萝卜上有泥巴,脏的。我说:让他玩吧,玩好我给他洗手。

其实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很有趣,但是我们过多的紧张却可能切断了通往更多的可能。如果我老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不要”,他是不是会少一点错过机会的懊悔?我不知道。

不过我能确定的是,我儿子的未来,一定比我老公的人生有更多种精彩。




3


讲述人:真真

儿子四岁,外婆带娃


孩子,也许我没有给你天赋,但我可以教你努力。


我儿子运动能力偏差,和比他小大半岁的邻家妹妹一起玩迷你攀岩墙完败,所以,我经常想带着他多做些运动。

但是我们家通常会出现的场景是这样的。

我说:宝贝,今天天气好,我们带滑板车去楼下玩吧!

我妈会说:他骑不好,不喜欢骑。

我说:好吧,那把你的小皮球带上,我们玩传球!

我妈继续说:他怎么接得住,这方面他笨得很!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我妈还会输出她的结论:你看你小时候就一直体育不好,宝宝也没什么运动天分,这些事情他都不行的。

是的,我确实体育不好。小学掷垒球没及格急哭了,高中跑800米没有一次跑到终点,大学唯一要重修的学分还是体育。我从小到大就接受了这件事:我就是没有运动细胞,我就是做不到。

其实,就算我没有运动细胞,跑800米是不需要技巧只需要练习的,可能我小时候缺的,就是一个告诉我这件事的人:其实你努力一下就能做到的。

也许,我跟父母辈最大的认知差异就是,他们总是更相信一些事情是“天生的”,而一旦他们这样给一个孩子“定性”,孩子就真的按照这个“天生的”轨迹走了。

滑板车刚买来时,孩子很喜欢,但是摔过一两次跤,再被外婆说“他骑不好的,这些事情没天分”,就真的不爱骑了。

后来,我很认真地跟我妈谈了一次:孩子就算确实没有运动天赋,也不要这样随便否定他,甚至是还没做就否定他。我们又不是要培养运动员,只希望多鼓励他,一开始不会的事情,多练习就会了。

不知道我妈有没有听进去,但是我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很多事,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4


讲述人:小舒

女儿 四岁 外婆带娃


我想让孩子知道的是,很多事物价值比价格重要。


说实话,我的妈妈算是特别善于学习新的育儿经验的新时代外婆了。

在很多育儿观念方面,比如不要打骂孩子啊、鼓励孩子勇敢尝试新事物方面啊,我都自愧不如。

但是大概那一代的老人,都特别惜物,从小受熏陶的我也就有了“囤物癖”。

举个例子,去年双十一囤的肥皂、沐浴露、卫生纸、洗洁精以及其他你能想到的日常用品,到今年双十一,大概还剩了一半多。

最痛苦的是,今年我搬了个家。新搬的地方是6楼,无电梯。

当时搬家公司的师傅面对源源不断搬出来的箱子都崩溃了,最后600的搬家费活生生的翻了一番——而我现在住的地方,房价大概4万一平。

这些大概还不算什么问题,日化品早晚要用的。

但是当我发现,不管我买回去什么玩具或者书,我妈因为怕孩子弄坏了,都会给她藏起来,我就有点小小的崩溃。

其实按照老一辈“惜物”的观点,这么做并没有错。但是拆掉一个玩具,对于我们来说是“破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探索啊!

绘本、玩具,甚至衣服、鞋子,都因为爱惜而珍藏、因为珍藏而浪费,这个死循环我正在努力尝试打破。

对于任何事物,最大的价值是让它发挥价值,而不是看着它的价格变成一种遗憾,这也许才能教会孩子珍惜的意义吧!



其实,我们一开始带着这个话题和妈妈们聊的时候,有些人是茫然的,等她们慢慢开始回想,才发现这种细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是一次很有趣、也有益的交流,我们没有责怪长辈的意思:父母施加给我们的影响,必然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他们那代人更依赖于过去的生活经验,眼界格局不够是有的,但是他们辛苦支撑起的家庭,是我们获得爱和温暖的源头。

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能够去分辨思考、做更对的事情。如果说作为父母,陪伴孩子是又一次成长,而这一次的成长里我们所反思的,也许才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超越我们的关键——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故事,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 惊喜小彩蛋

隔代育儿,应该是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

老人们帮忙带孩子,减轻了我们不少压力;然而,育儿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摩擦:辅食要加盐、衣服先穿旧的……

由于习惯的不同、思维的差异,你们家出现过哪些矛盾呢?你又是如何处理的?来年糕妈妈APP说一说你们家的矛盾,还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点这里,去APP上讨论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