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正式宣布"玩游戏上瘾"是精神病 要治!给出标准打倒一片人

2018年06月19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夏日的周末少不了朋友间的聚会,家长们往往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却窝在一个角落里围着几部手机默默无声的玩着,这可能是时下朋友间聚会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平日里打打闹闹叫嚷着的孩子们因为有了手机一下安静了,难得清静的家长们对此也不太在意。然而事情不像我们想的这么简单,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写进疾病种类档案"国际疾病分类"(ICD-11),这意味着玩游戏上瘾是精神病的一种,要治!


(照片来源网络)


“游戏成瘾”首次被世界级权威机构划归为精神疾病,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游戏玩家的关注。热衷玩儿游戏就是有病吗?这肯定太过绝对了。


游戏障碍是指一个人反复地或者持续不断地打游戏。不论是简单游戏还是复杂的网络游戏。世卫在今天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里,将游戏障碍疾病规定了3项"条件":第一,在玩游戏的频率和每次的时间上失控,玩游戏胜过一切;第二,玩游戏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第三,从个人,家庭,社会,教育或职业等方面都受困,甚至出现睡眠模式紊乱,如饮食问题,如体力活动不足等等。


回想下,你的家人朋友是不是有人控制不住玩游戏,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不社交?被学校谈话,公司解雇,人际关系濒临破裂都不在乎,甚至年龄较小的孩子因为不给玩游戏就变得脾气暴躁,这些按照今天的划分已经算基本病症。


(照片来源网络)


一旦谈到上瘾,我们第一个容易想到毒品,酒精等,其实行为成瘾和物质成瘾在症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二者都存在渴求、耐受和戒断症状,也都可以引起人们内心的苦恼以及社会功能的受损,脑影像的研究也提示了游戏成瘾和物质成瘾的类似脑机制。如果还觉得抽象的话,福布斯建议我们可以利用人们检测酒精含量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诊断,只要把“酒精”换成“游戏”就可以了。如果你很认同以下四个问题,那就说明你可能也存在“游戏障碍”了,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了:


1.你是否感觉你应该少玩一下了?
2. 当人们批评你太过沉迷时,你是否很生气?
3. 你是否因为自己打游戏而感到后悔或是内疚?
4. 早晨醒来,打游戏是不是你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件事?


看到这几个问题,我们可能会意识到游戏上瘾的人其实内心是存在歉疚感的,甚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说游戏本身对他没有那么大的魅力,但是一旦进入游戏就陷入了这种自我无法控制的情况。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更容易进入陷阱,特别是现在这个趋势正在逐渐低龄化。血淋淋的案件也摆在我们面前,2017年2月19日,弗州男子Brian C. Vigneault一边玩电脑游戏“坦克世界”,一边在网上在线直播他玩的过程。他连续玩了22个小时之后,起身想出去买包香烟,结果猝死在家中,再无法回到游戏桌前。中国广东省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在连续玩游戏3天后忽然昏倒在电脑前,经抢救无效死亡。四川的一位17岁的少年可以说是“病得不轻”,他竟然为了玩游戏而抢劫。最可怕的是,他被警察抓住的时候居然还惦记着自己的游戏,“等我把游戏退了!”



(照片来源网络)

        

2012年,台湾一名中学生不间断地玩《黑暗破坏神III》40个小时后,告别人世。当然这是个别的案件,但是一些家长已经感受到了游戏在日常生活中带给孩子们的影响,一个孩童慢慢长大却对游戏越来越依赖,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医生不得不发出警告呼吁,希望人们能意识到问题特别是要保护青少年。


1995年,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在一个心理学论坛上提出“网络成瘾”这个名词,并制定了“手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敲打键盘的动作”等7条诊断标准。从那时起,针对网瘾是不是病的争议就从未停止,上瘾是一种病还是一种恶习?因为这背后不止是学术问题,也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家长和临床医生作为支持派希望医学给出合理的标准,减少青少年沉迷于游戏的风险。但是很多学者认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成熟,过早把游戏障碍列为精神疾病可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就好像说每个人可能都对某些东西痴迷上瘾,如果一定要界定会发现很多人都有成瘾症,是不是要治?另外,很多研究提示,存在游戏成瘾问题的人往往合并其他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社交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等等。专家学者认为临床数据无法证明是游戏障碍导致了其他精神心理问题,还是游戏障碍只是一种心理问题的表现,而不是单独的疾病。这个说法看似绕口,其实就是一个想证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解问题。


(照片来源网络)


就在世界卫生组织今天将游戏上瘾“定罪”的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也公布了美国高中生健康状况的最新情况。这份报告的数据显示美国青少年嗑药以及发生未成年性行为都呈现下滑趋势,可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患上了抑郁。2007至2017年间,被调查的高中学生中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从47.8%下降到39.5%,并且数字显示他们有四个或更多的性伴侣的比例下降至9.7%,是历史低点;非法嗑药的比例从22.6%下降到14%。看到这些数据,教育工作者似乎看到了一丝欣慰,但是年轻人“感到悲伤或绝望”的比例却上升到了31.5%,在过去的十年里增长了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据,相当于每三个孩子就有一人存在心里问题。CDC无法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说法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想不开?但是看看今天我们生活的环境,校园枪手越来越多,校园欺凌也越来越过分,网络时代年轻人可以获得任何他们想要的信息,网络欺凌,游戏成瘾和社交媒体爆炸量的信息传播,很难让一张白纸的青少年可以自由的生活。


虽然世卫对于“网络成瘾”给与了严格定义,但是目前为止依旧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这虽然让后面的诊断工作更好推进,但是是不是会造成过分治疗,我们对此也持观望态度。2016年10月,在中国山东曾经有这么一则新闻却轰动全国,一家号称治疗网瘾的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校存在殴打学生、关禁闭、逼迫学生喝下拖把拧出的水等体罚行为。而这件事情的导火线是16岁的陈欣然,被父母送到该学校进行行为矫治。4个月后返回家中,陈欣然非但没有出现父母预期的转变,还在一次争吵中用刀扎伤父亲。父亲搬离家中后,她将母亲囚禁在家里长达8天,并且用胶布和布条把母亲捆绑起来。事后的尸检表明,母亲胃里空无一物。陈欣然此前曾在网络多次发帖,称在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受到的虐待让她怨恨父母。可见学校对所有学生“网络成瘾”的治疗军事化的“一刀切”不但无法治愈反而是更大的伤害。


纪录片《网瘾》中的一个青少年


这些极端的做法一直以来都是因为没有准确的衡量尺度所造成的。一个爱玩游戏的少年今天开始要被归在精神疾病里,这在我们传统华人家庭中是思想上的一种改变。但是家长在接受客观事实的同时也不要把家中捧着游戏机的孩子直接贴上标签,玩游戏是人的天性,网络游戏充满了新鲜多样性,不能直接简单将游戏与毒品划上等号,毕竟生活中上瘾的人是少数,只有当游戏行为已经影响到基本生活,例如睡觉、吃饭、社交和教育,那才是成瘾了。而且这种瘾还会影响到精神层面,主宰思想和影响专注力。但是网络成瘾,特别是低龄化确实要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我想这也是世卫在争议之下将网络成瘾划分到疾病中的初衷。



(照片来源网络)


 ICD11正式公布后,世卫组织会向全世界推广,但他并没有权力要求各个国家必须采纳,推荐后各个国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什么时候采纳如何干预网络成瘾。就目前来看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这块都是个灰色地带,也延伸出一个充满灰色的产业链。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可能要看政府,医疗体系和中间利益者的博弈了。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