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导读】巨鲸掉头,意味着什么?

2015年01月18日 澳洲悉尼地产投资






87岁的李嘉诚转动了“财富魔方”。这位亚洲首富1月9日再次出现在香港媒体的聚光灯下,宣布已决定旗下万亿资产的商业帝国合并重组,将集团地产业务及非地产业务,分门别类地装进两家名为“长地”及“长和”的新建上市公司中。



长江实业(0001.HK)、和记黄埔(0013.HK),这两块称霸香港商界超过半个世纪的金字牌匾行将成为历史。


香港舆论和国际市场似乎并不在意,而将目光聚焦于加勒比小岛上——虽然新的“长和”及“长地”仍在香港上市,但注册地转到了开曼群岛。


“总之一定好,你就信我啦!”李嘉诚在香港记者招待会上精神矍铄,笑着评价此次重组计划。


从过去两年大幅减持内地资产、布局海外业务,到部署下一代接班计划,再到重组迁册。相比此前虚虚实实的辗转腾挪,“李超人”这次似乎是亮了底牌,“一盘大棋”的布阵即将完毕。



在“李超人”敏锐商业嗅觉的光环之下,李嘉诚在商业决策上的一举一动在几日内被舆论放大,解读成中国经济及人民币资产将急转直下的危险信号。



国元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叶翔对此论调并不认同,他指出,李嘉诚商业帝国的重组是结合家族继承安排、香港本地政治局势及内地政商关系等多种元素综合考量的结果。




投资者对于公司重组、释放价值的计划,通过抬升股价点赞。


但对普通民众,“李氏商业帝国迁册开曼群岛”这样的标题更能引起舆论激荡。李嘉诚抛售资产、撤资香港、看空中国等一系列若隐若现的逻辑,似乎一夜间连点成线。根据长和系官方说法,选择开曼群岛注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香港注册成立的公司,可分派的股息及股份须受制于可分派的盈利储备,而香港公司条例还规定,旗下控股公司的盈利、财务投资出售盈利都不列入盈利储备,令财务弹性受阻,相反,开曼群岛注册及成立公司不受此限。


李嘉诚面对质疑反问道:“过去10年,75%以上在港上市公司,都在开曼群岛或其他海外注册,这并不是对香港没信心,而是做生意方便。这75%的公司就包括了民企、国企,你说他们迁册?”


不过,李氏本人事实上对迁册问题有过截然相反的表态。2013年12月间,李嘉诚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更早前,他于2013年9月曾向香港传媒表示:“长实、和黄绝不会迁册,相信集团多年后都会继续屹立于香港。”


“开曼群岛的财务灵活性众人皆知。你迁或者不迁它都在那里,偏偏选择这时候迁册,一定是长期筹划后的布局。”一位国际投资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


长和系方面对财新记者回复时表示,重组迁册的方案大概半年前管理层提出的。这个时间点恰恰是2013年李嘉诚本人屡次承诺“绝不迁册”之后。


是什么动机让李嘉诚对迁册问题改变主意,这无从考证。但近两年来他对旗下资产的辗转腾挪其实已经显现出对于资产多元化的全球布局。长和系巨鲸掉头的战略方向早已放在了台面上,而迁册更像是李嘉诚亮出了最后底牌。


2013年以来,李嘉诚频频出手套现内地资产,与此同时,李嘉诚近年在欧洲市场的投资十分活跃,主要投资领域为基建、电信、零售行业,其中英国是李嘉诚的“主战场”。


根据和记黄埔2014年的中期报告,2014年前6个月其欧洲业务营业利润118.97亿港元,占公司总利润37%,其中仅英国就占27%。中国区业务的营业利润占比仅为26%,为81.28亿港元。


纵览全球,和黄旗下的零售店铺已在全球布局1.2万家,其中香港只占600多家。目前和黄的香港业务占全球投资比例约为15%,长实在香港的投资只占全球投资的三分之一。


“长和系早已经是国际化公司了,迁册开曼群岛是对于公司属性加了一个名分而已,今后在全球资产配置将更加方便。”上述国际基金人士向财新记者指出,迁册决定也是为了帮助其长子李泽钜在国际市场开疆扩土。


“李泽钜的最大成就是将长和系推向国际化,这也符合李嘉诚对集团的长远设想。如果继续让儿子经营中港两地市场,恐怕难以超越自己的成就,更不要说一些经济和政治因素让父亲本人都感到力不从心。”上市基金人士指出。




这位有“超人”之称的亚洲首富,过去几十年几个最大的机会,他场场不落:香港地产、中国内地经济爆发式增长、全球化投资……曾几何时,以李嘉诚为代表的港台资本,在中国大陆大举投资地产和基础设施。他们长袖善舞,借助内地政商关系资源,在内地经济飞速增长的浪潮中叱咤风云。彼时,长实主导投资的东方广场项目在北京长安街一侧拔地而起,成为李氏家族在中国内地的财富坐标。


近两年来,李嘉诚却悄悄淡出内地地产投资,长实及和黄更像财务投资人,低吸高抛。


这位曾经的香港骄子,在成就他的土地上也成为众矢之的。在香港基层民众眼中,李家“垄断”了香港人生活的周遭,从香港电灯、百佳超市、丰泽电器,再到房地产。香港人现今认为他们正是生活在以李嘉诚为盟主的“地产霸权”阴影之下。民粹情绪为“超人”戴上了魔鬼的面具。


“香港是宠坏了的孩子。近来民粹主义升腾,照这样下去,用不了五六年就会面目全非。”李嘉诚在去年初接受财新传媒专访时已表达了心中的忧虑。


“内地政治生态的转向让李嘉诚们失去了超国民待遇,而本地民粹主义的抬头也使他们惶恐不安。”一位私募股权基金负责人向财新记者指出,双面夹击下,平稳淡出或许是一个历史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逻辑的改变,香港巨商的黄金时期也将落幕,就像1848年欧洲革命前夕的英国纺织工业,或19世纪末美国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一样,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上述人士如是说。





【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李嘉诚毕竟86岁了,人在这个年龄的考虑和牵挂与市场上主流投资者大概是不同的。人到了这时经验丰富,但也容易注重“稳健”,怕失去有时会多于想得到。86岁的李嘉诚和66岁的李嘉诚自身对比也会有诸多区别,前者比后者更能证明自己的成功,但他的启示已经更多是人生及市场哲学上的,而不是操作层面的市场判断。


李嘉诚创造了他那一代人的投资奇迹,他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对市场以及“中国国情”的认识。但是中国的确在变,对这种变化,马云、雷军这一代人大概更容易跟上,也更愿意与它们做带有冒险意味的互动。


当然不能排除“姜到底是老的辣”,但历史上后人超越前人的例子更多。


李嘉诚的资产总体上传统领域的多,如房地产、码头、能源等。中国这方面的空间的确与改革开放初期近乎处女地的样子大为不同。


人民币资产的升降取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整体走势,但在中国挣钱比过去难了,随着内地市场的成熟,这一点毋庸置疑。


然而马云、雷军们的前途仍被广泛看好。


李嘉诚“撤资”带来了某种警惕,但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太大了,李嘉诚的投资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且不说李嘉诚“撤资”的真实缘由是什么,这些年从政治、经济角度对中国曾经有过的悲观预言多如牛毛,但它们都输给了中国真正的时与势。


中国如果继续往前走,必须出一批、而不是一两个超越李嘉诚的企业家。中国发展总体上已经超越了外部世界的已有经验,中国似乎还没有能力对自己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但从任正非到马云,再到王健林和雷军,他们显然都不是简单的模仿者,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


李嘉诚对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他参与内地建设的同时亦从内地得到了利益。他的确无愧于他那个时代的“李超人”之称,但他未必就有力量和雄心做未来的风向标。


我们应为过去对他致以尊敬,而面向未来时,我们或许应当另寻坐标。



中国在经历大改革、大变迁,整个世界看如此之大社会体量的跨越式发展都会懵懵懂懂。


迄今为止对中国最准确的预言都来自国家层面的核心规划和报告。外部预言和有暗示性的行动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事实证明它们都没有中国官方的答案更权威。关于这一点还不曾有过什么特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