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夹缝中的“ABC”--我们很努力在融入美国

2015年08月08日 美国投资观察


↑ 点击上方“美国投资观察”关注我们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着美国国籍,却是亚洲面孔;他们说着流利的英语,却不那么擅长讲中文;他们有着自信的笑容和西化的思想。有人说,“他们 ‘外面是黄的,里面是白的 ’,是彻彻底底的‘香蕉人’。”他们还有一个名字,叫 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可你不知道的是,他们亦是流浪的孩子,不知道家在何方 ……

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
作者:郑晶霞 (采访)


第一次见到黄静宜和Kevin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他们刚刚上完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中文课程。令我意外的是,两个人的言谈举止一点都看不出 “ABC的味道” 。Kevin给人一种很阳光的大男孩的感觉,而黄静宜则是典型的南方小家碧玉。一问才知道,两个人在家都和父母说中文。所以还是比较 “中式” 的香蕉人。
(图为Kevin)
“不好意思,我不是ABC。 ”

刚开始采访的时候,我问 Kevin,“ 你们ABC……”他就一口打断我: “不好意思,我不是ABC, ABC的定义是 American born Chinese。但我是在中国出生的。

Kevin在吉林省出生,4岁来到美国。

“一开始在幼儿园里一句英文也不会说,只会乱叫。看到周围的小朋友们都和我长的不一样,感觉有些奇怪吧。 ”

“那你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美国人是在什么时候? ”

“小学吧,当时会去朋友家过夜。看到其他小朋友家一些习惯和自己家里很不一样。比如他们做了家务,父母会给 pin money;而且每周也会给一定数量的零花钱,但是我就没有。还有吃的菜,爸爸妈妈总是给我做中餐,但是在朋友家里就见不到。 ”
父母总是望子成龙


不同于美国父母,中国父母总是很看重孩子的 “成功” 。这种“成功 ”是普世观念的“ 中国式成功”:考好成绩,上名校,找好工作,体面的生活。


黄静宜,6岁来到美国康涅狄格州。 “可能因为来的时候年龄比较大了吧,家里也比较传统,所以有很多中国的思想。要好好学习是个从小就很明确的目标。 ”

黄静宜说:“ 父母不会让我在高中的时候谈恋爱,因为会影响学习。 ”

Kevin说:“ 当时就觉得很奇怪,如果自己不考满分就会被父母骂,但是如果美国小孩考得很砸也不会怎么样。 ”

在中式家庭教育背景与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下,迷茫、徘徊,纠结在所难免。
图为漫画American Born Chinese)
可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


香蕉人或ABC的朋友群体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也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渐渐淡化了 “国籍” ,相同的兴趣成了做朋友的基础。但又不同于大多数留学生,他们大都缺少归属感。


Kevin说:“ 在美国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很想念大东北。毕竟美国是一个以白种人为主的国家,习惯和价值观都不一样。回到中国,虽然在大街上看到的都是和自己一样的黄种人,却还是有些陌生,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儿的人。 ”

黄静宜说:“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和美国打仗了,自己到底要帮哪边。如果帮中国,别人会说你是美国籍的人,应该帮美国。如果帮美国,中国人会说你崇洋媚外,长着黄皮肤的亚洲面孔还去帮外国人。 ”

在中美之间不断地挣扎,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归属感是一种感觉,不只是在别人问你 where are you from 的时候,你可以自信地回答,更是一种走在哪里心里都踏实的家的感觉。缺少了这种感觉,人都是飘的。
我是中国人,尽管我的中文不好
(图为曹子豪)

也许有些人还在彷徨的路上,但是有些人已经做出决定。

“文化上,我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环境,我有过每天放学都要打扫教室的时候,我有和朋友出去撸串喝啤酒直到深夜的时候,但我也在美剧中长大,同时我也被毕业舞会和 party包围。尽管在两个地方,我都会被认为是个外国人,但我不 care这些。”

曹子豪,现任 College of Wooster 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于加州旧金山出生, 4、 5岁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原因来到上海。 8岁开始在上海一私立小学的英文部上学。之后一直在上海的国际学校上学。在国际学校,同学们都来自世界各地,除了中文课,都用英文交流。在家里,父母和他也是用英文交流。直到两年前,回到美国上大学。

“有没有后悔小时候没有学到足够的中文? ”

“当时一点也没有,但是现在真的很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利用好在上海的中文环境好好学习。 ”

“为什么后悔呢?”

“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但是中文说不好。 ”

“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

因为我是American born Chinese, 而不是 Chinese born American。还有就是,我觉得我不会庆祝所有美国人庆祝的节日,比如 7月 4日,美国的国庆节, 我从没有在那天感到过自豪和骄傲,也从未在那天放过烟花。 ”
在定位中寻找,在寻找中定位


之前有人说过, “融入美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 我也很同意这个观点。美国的特点就是 diversity,所以“ 融入”永远不是 “被同化” ,而是带去自己的特别与不同。不只是 “香蕉人” ,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被夹在不同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中的呢?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那么着急的为自己贴上标签。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我们就好像一块又一块不规整的拼图。和谐、融入,不是把我们每个人都雕琢成一样的圆润,而是用你我的棱角拼出一副美丽的图画。


也许“我是谁 “,“ 我来自哪”, “又要到那里去” ,真的是三个很重要的人生问题。但当我们,无论是 “香蕉人” ,还是任何一个人,在真的找到了自己在大拼图中的坐标后,这三个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吧。





长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