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五月花”号失意者们的公约

2015年08月22日 走遍美国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其他时刻,当国家和群体遇到危难时,公平、民主、法制这些词汇经常是最先阵亡的。回想“五月花”号上先民们的淡定与执着,你不得不感叹,对于法律与契约精神的坚守与执着,实则是这个国家得以兴盛的最大秘诀。

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签署。

  晚清重臣李鸿章,目睹大清朝山河破碎,在遗书中挥笔写下了“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名句以励后人。这句话因为听着特提气,被后世一再引用,但如果仔细思考,李中堂此话逻辑到底成不成立,实在值得怀疑。至少,在我们已知的历史当中,“多难”往往并不“兴邦”,反而经常“败邦”。究其原因,灾难本身给国家造成的伤害倒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灾难与危机会让国家和群体失去应有的理性,在病急乱投医中乞灵于一些歪门邪道,结果往往是从灾难走向更大的灾难。

  灾难虽然未必能兴邦,但那些在灾难面前仍能保持淡定、不忘理性、法制的国家和群体,往往会因自己坚强的精神赢得走向兴盛的门票。世界历史上,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建国史上的《五月花号公约》。

  1620年12月,搭乘“五月花”号船前往美洲的英国殖民者在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这批人并非英国向美洲派去的首批移民,但恐怕是当时比较悲催的一批。全船102名乘客,大多是工匠、渔民、贫苦农民,还有14名契约奴隶,可以说,乘客们个个都是在旧大陆上被逼得走投无路的loser。更倒霉的是,船在航行过程中,还因遇到风浪发生了迷航,错过了原定前往的开发较为成熟的哈德逊河口地区,来到了当时鸟不拉屎的普利茅斯。

  按理说,如此多灾多难的旅程,应该已经把船上的人折磨疯了,不搞出吃人命案已算万幸。然而,在船已经看到陆地,即将靠岸时,却突然停了下来,船上的全体男性乘客开始讨论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龟毛”的问题——我们上岸之后到底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场大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全船全体男性成员签署了被后人称之为《五月花号公约》的文件。


  这份协议十分简短,舍去前面向国王和上帝宣誓效忠的句子就更短了,全文的主旨其实只用两句话:“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政治社会,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可别小看这份短短的《五月花号公约》,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后来的宪法精神就脱胎于这份《公约》,尤其是《公约》的最后一句,公约签订者们表示将遵守公正平等的法律、并视需要任命自己需服从的行政官员。这一表述中,其实已经蕴含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公权力是由全体公民让渡部分权利所构成的”这一理念。整个美国的宪法制度,在这份《五月花号公约》中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其他时刻,当国家和群体遇到危难时,公平、民主、法制这些词汇经常是最先阵亡的。德国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危机后倒向纳粹,日本经历关东大地震后走向军国主义,无数国家和群体因为受到灾难逼迫而放弃了理性,其结果却招来了更大的灾难。反观美国的先民们,在筚路蓝缕的窘迫中尚且没有忘记制定一份平等公约的重要性。而正是由于稳定的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美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身的内耗,为国家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回想“五月花”号上先民们的淡定与执着,看看今日美国依然奉行的那些信条,你不得不感叹,对于法律与契约精神的坚守与执着,实则是这个国家得以兴盛的最大秘诀。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