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选的路,哭着也要走完

2015年09月01日 Mira美国生活馆



这不是鸡汤,这是教育的探讨。


1、穷孩子的故事

还记得那位在上海海事大学自杀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吗,只因学校不肯让她带母亲住进学生宿舍,她在多年的窘迫贫穷的逼迫之下,在极度的自责和羞愧之下,终于走向了绝路。



一开始,我以为是这个冷漠的社会害死了她,后来才知道,是她自己(还有她母亲)一步一步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因为生活并非没有给她出路。


本科毕业后,她先后考取枝江和北海两个城市的公务员,却因母亲阻挠而选择放弃,这可是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啊。


后来,又经历了多次找工作、创业、以及3次考研的失败后,她终于考上“法学研究生”的30岁女青年,本可以轻装上阵,却因母亲形影不离的压力,导致最终的悲剧。


先不谈杨元元母亲那种令人窒息的“母爱”和“变态”的控制欲,再怎么说,这个母亲也是希望女儿出人头地,获得世俗的成功吧?但是为什么她们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绝望?


因为在每个人生关口,她们总是选择最差的那条路。前段时间,还有句话在我的朋友圈刷屏,说什么“你结婚后流的泪和汗,都是当年选老公时脑子里进的水”。这话很无厘头,但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很多时候,悲惨的人生都是自己选的。


在你小的时候,做错了一道题,通常旁边会有一把醒目刺眼的大红叉在告诉你错了;但在生活中,如果你选错了,生活不会提醒你,不会给你红叉叉,但在若干年后,它会让你在某个磅礴大雨的夜里惊醒痛哭。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已经是“成功学”里公认的秘密啦。


但是,“正确选择”的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为什么很多穷人的孩子总是一次次的选错?为什么命运就象一个凶狠的棋手,步步将军、招招致命,让穷孩子左支右挡、步步后退,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呢?


我能想到的解释就是:穷孩子从小就“不会选择”


千万不要小看了“选择”,这实际上就是一次次快速“决策”,需要你审时度势,需要你明察秋毫,需要你权衡利弊,需要你果断决定,最后还要承担此后的一切后果。


——大国领袖要选择是否宣战;霸道总裁要选择这个项目是否上马;基金经理要选择这支股票是买还是抛;面对绑架人质的匪,特种部队要选择是否冲锋突击;还有,选择大学、选择专业、选择城市、选择职业、选择配偶。。。所有的一切,都依赖于“正确选择的能力”。


“正确选择的能力”——这么牛逼的能力,天生就能有吗?不能!只能从日积月累的生活历练中来。那些真正有用的能力,从来都不是在课堂和考试中培养的,而是来源于生活中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的“训练”。


如果你家很穷,你从小不可能选择穿什么衣服,而是有什么就穿什么,没有了选择,也就没有了“审美”能力的锻炼;家里有什么就得吃什么,你不可能选择去吃什么东西,也就失去了“美食情趣”的锻炼;你也不可能选择晚上睡觉前你爸妈给你读什么故事书,因为他们工作繁重,甚至还没下班呢,即使下班了也没有精神给你读,那也就失去了“故事早教”的熏陶,自然也限制了眼界和想象力。


如果不幸再碰到象杨元元母亲那样的父母,连大学、专业、婚恋到人生道路的选择,都要强行的全盘控制和左右,天天形影不离(连睡觉都挤在宿舍的小床上),时刻盯控着,为女儿做好一切安排和决定,这样的孩子哪怕到了30岁,又如何能培养出自己的决断力?


假如说,从小,一个穷孩子就“别无选择”,拿什么去培养“正确选择”的能力呢?


有个朋友说,穷养的女孩无人追。在我看来,也许是因为她们从来也不懂得如何去选择那些好的品性和情趣罢。但是且慢,那现在的富人们真的懂得如何富养或教养孩子吗?



2、富孩子的故事

让我们再看看富孩子吧。且不说李天一、张默、到房祖名这些坑了爹、犯了罪的富二代吧,就算那些没有犯罪的富二代,又有多少是不学无术、脑满肠肥的纨绔子弟?有多少家族企业一交到二代就玩不转,立马破产玩完?——为什么?为什么财富给了他们那么好的教育条件,依然不成才、不成器呢?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逆转》中介绍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钱可以让孩子的教育变得更好,但钱变得非常多时(书中说是年收入7.5万美元,也就是近50万人民币),教育又变得越来越困难了。示意图如下:


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作家在书中给出一个解释:因为太富有了,这些富孩子从小就“无需选择”,看到什么就有什么,想要什么就拿什么。富足的生活毁了孩子们,因为他们失去了野心和自尊,失去了向上的动力。他们不需要去打零工,锻炼财商和耐心;他们不需要精打细算,去买便宜的球票,梦想着有一天坐在贵宾席上的情形,因为他们本来就坐在那里。


——没有取舍,就没有选择;没有纠结,就没有选择,一切都轻松得到之后,又拿什么去培养“正确选择”的能力呢?那怎么办呢?——当然还是有成功案例的,凡是成功培养出有能力富二代的富一代,他们都采取同一个办法:给予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案例一:银行家让孩子拿有限的钱去做慈善。网络上有许多小慈善项目,孩子可以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做完了还有反馈和某种评估。这样,有了“选择”锻炼的全过程,有了价值观偏好,有了资金分配的概念,有了投入和效果的评估,就有了真实世界的“选择”体验。


案例二:企业家丹尼告诉自己的7个宝贝,“你们想花钱可以,但要自己去赚钱,而且不是打扫房间、做做家务这种工作,你们要到社会上去赚钱”。孩子们自己选择做各种各样的小职业,有的做小饼干去卖、有的去社区打扫卫生、甚至有的孩子自己开了公司,这比总统奥巴马都更进了一步,奥巴马就知道让女儿清理清理房间,然后就给点赏钱。


最后,两个故事里的富孩子都成才了。



3、孩子,你自己选吧


人,生而自由,而自由的前提在于学会选择。对于孩子而言,越早让他自己选择,就越早能让他学会这个世界的生存规则。


从选择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到选择看什么书、选择和谁做朋友、选择去哪玩玩,都应该尽量拓宽他的选择范围。


不是说放任不管,可以引导,可以教育,但一定要有“选择余地”。比如看书,难道不能找到10本以上的好书、好绘本、好故事吗,至于选哪本都没关系,都是好书啊,但这样就有了“选择余地”,也锻炼了“选择能力”,最重要的是,还培养出孩子自己独特的品味和审美(其实品味的本质,也是一种“主见”)。


最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承受选择的后果,选对了,自然会高兴;选错了,悲伤也好、痛苦也好,是自己选的,那就无论如何都要去感受这个后果。


《蜘蛛侠3》的片尾,有一段特别经典的台词:“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无论我们内心有多么痛苦的挣扎,我们总还是可以选择的。我的朋友Harry教会了我这些,他选择做最好的自己,这些选择造就了我们的人格,我们总是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年以后,也许孩子会说:“自己选的路,哭着也要走完。”我很心疼,可不想让孩子在那个时候还哭着走,所以,只好狠心让孩子在小时候就多选几次、多走几次、多哭几次。



扫一扫,更多精彩好文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