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医生VS中国全科医生

2015年08月24日 美国华人网站


点击上方
"医师在线"
可关注我们!



来源:本官微综合整理

全科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全科医生是英国的叫法,在香港和美国是叫做家庭医生。服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门诊的形式,一种是家访。和专科医生不同,全科医生是最基层的医生,也是病人最先接触的医生,对病人的健康理念的干预效果最明显。


全科医生的“信任度”对比

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 )在美国是一个非常 Powerful 的角色,因为他们是健康看门人,是接触患者的第一道门槛。他们决定基础的诊疗方案,患者的后续去向也是他们说了算。患者生病,会首先选择家庭医生而不是去专科门诊。经常看美剧的人一定对“家庭医生”这个词不陌生,除了急病要看急诊,美国人身体不舒服会先找家庭医生。因为家庭医生对管辖内的人群身体状况有基本的了解,诊疗起来可以节省更多环节,有的放矢。

而在我国,这种情况恰恰相反,一说到全科医生,患者的印象就是 low,就是水平低。患者对全科医生不信任,看病过程也带着质疑的态度。比如,有患者咳嗽,如果去综合医院专科,往往少不了查血象、拍片等一系列全套检查,而在社区医院,他们往往希望直接拿药甚至药到病除。如果不能满足或者达不到预期效果,患者的印象和评价就会打折扣,会质疑医生的水平。当然患者不信任社区医生一方面源于认知偏见,另一方面,社区医生的全科诊疗能力的确需要提升。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我们全科教育的缺失,医生的培训直接进入专科,造成了当前这种局面。而没有一定规模素质和水平有保障的全科医生做支撑,什么“三级转诊”、“分级诊疗”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怎么也做不到。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和美国的全科医生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全科医生的教育经历大比拼

美国的医学专业学生,要先通过4的学习获得本科学位,再经过4学习,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要经过1的实习医生培训才能参加行医资格考试。后再进行至少2各科室培训实习,才能参加全科医生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加起来,美国一个全科医生的培养,从大学本科算起,至少需要11年。

2012年开始,我国招收了首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此开始,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也就是接受5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之前的大专、本科生毕业后直接成为全科医生比起来,也算是个不小的进步。

全科医生的行医模式PK

在美国,当拿到行医执照后,家庭医生就可以行医了,一般是自己独立开诊所,聘请护士。服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门诊的形式,一种是家访。加入医疗保险后,每个人可以在保险公司提供的家庭医生名册上选择其中一个,缴纳的保险费用越高,家庭医生的资历和级别选择空间也更大。为了看病方便,美国人通常是选择离自己家最近的。家庭医生把握着保险报销的重要一环,只有经过家庭医生转诊的专科医生诊疗费用才能报销。即使不考虑费用,如果患者自己去找专科医生,很有可能不被受理。这些都能有效防止家庭医生被逐渐边缘化。当然,在美国也不是人人都有家庭医生。没有医疗保险的居民就没有家庭医生,看病只能去大医院,医院也会收治。但是这部分费用,会从每年需要缴纳的税额中扣除,最终由政府负担,保证每个人有被救治的权利。

中国的全科医生大多分布在社区和乡镇等基层医院,以门诊的形式看病。除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还要负责社区巡诊、上门照顾家庭病床和健康讲座等科普工作。随着全科医生人数的增加和全科培训制度的完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推行“家庭医生制”和“签约制度”。比如,上海已有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家庭医生制,覆盖全市9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总共有3816名家庭医生,签约常住居民936万人,占服务人口的42%。签约居民年内使用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的占68.1%,接受健康评估的占43.1%。2014年底,江苏全省所有县级公立医院也全面实施综合改革;今年12个省辖市被列为国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预计今年年底全省将有80%以上社区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全面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医师在线全科微信讨论群现已建立啦!有兴趣的医生大大们可加微信号:quankezhushou 或者长按下图,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报名进群哦!


点击广告图片可放大观看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