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活了! 福建木偶艺术赴澳交流引轰动

2015年11月17日 BQ澳洲


/那娜 图片来源/3CW中文广播电台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瑰宝。20151025日至114日,在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办,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福建省文化厅协办的“中国福建木偶戏文化交流活动”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和悉尼举办。




来自泉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漳州市木偶剧团的13名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澳大利亚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为师生们献上了5场充满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优秀木偶剧目,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受到了热烈欢迎。



活动期间,泉州知名木偶表演艺术家吴伟宏、林建裕、戴勋和庄丽娥等为澳大利观众表演了《钟馗醉酒》、《命运傀儡》和《狮子舞》等经典木偶戏,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陈代宫、蔡美娜、林静如和漳州木偶剧团的洪惠君、李智杰、陈丽玲、朱静怡等也为大家带来了《行路》、《公子游》、《赏花》、《番婆弄》及《大名府》 、《人偶同台》等经典剧目,均引发热烈反响。


福建三大木偶剧团

参加本次巡演的包括泉州市木偶剧团、漳州市木偶剧团、以及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泉州市木偶剧团成立于1962年,是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主要传承者。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至今保存700余处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制作精巧,操作复杂(一个形象的提线多至十几至二、三十条),且声腔活泼,音乐丰富。建团63年来,剧团相继创作排演了大批剧目,多次参加全国各类演出活动,同时百余次出访世界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在国际艺术节及比赛中获得殊荣。




漳州市木偶剧团自1959年组建以来,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精美的造型,成为一枝秀美的艺术品种。建团以来,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北国南疆,在国内外屡次获奖。1960年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木偶与傀儡联欢节,漳州木偶表演艺术大师杨胜,陈南田主演的《大名府》、《雷万春打虎》荣获一等表演金质奖章,为漳州布袋木偶艺术在国际艺坛上奠定了根基。其表演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高超技巧。




而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则承担着传承与保护的重任。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布袋戏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逼真传神。1953年成立时,中心随贺龙元帅率领的全国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50多年来,中心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国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中央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拍摄中国首部《成语故事》木偶电视系列片、52集大型木偶电视连续剧《白玉堂》、《小白龙》等几十部(集)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发行放映。


两千年的文化传承

木偶戏当今世界最古老的表演形式之一,而中国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而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中国木偶戏成于何时?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汉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三国(公元220--265年)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据载“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史料见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稀有剧种。


明清时期,是木偶戏的兴盛时期,遍及各地。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漳州布袋木偶戏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省等地。泉州提线木偶戏也是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清末,晋江的木偶艺术家们就搭班到东南亚诸国演出,开创我国木偶戏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之先声。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木偶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中央和地方常办观摩、会演,极大地提高了木偶戏的社会地位和艺术水平。19554月,首届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会在京举行,12个省、市剧团参演,《蒋干盗书》、《大名府》等剧目传统而富新意,现实题材作品出现,表现形式出新;同时举行的展览会,是木偶珍品的大检阅,福建泉州的雕刻大师江加走的作品被视为国宝珍藏。此后,各地会演频仍,戏剧品种间的交流不断,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戏曲大师与木偶艺术都有解不开的情缘。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和木偶雕刻技艺,以及晋江布袋木偶戏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到如今,中国的木偶艺术作为传统艺术,正以新的姿态,迎接市场与竞争的挑战。漳州木偶剧团团长洪惠君说:“传统艺术需要传承,但如果仅仅是原封不动地保留,那只能固步自封。木偶戏要创新,否则年轻人可能就接受不了。”


洪惠君的探索包括技术上和内容上的双重创新。一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表演形式相结合。技术创新的代表作当属今年8月刚在“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目展演”中将“最佳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舞美奖”等多个奖项收入囊中的《孙悟空决战灵山》。表演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变幻莫测,给观看首演的评委与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洪惠君说,这是源于特效组在木偶眼睛里植入LED灯,使孙悟空的眼睛能够自由变换颜色。同时,在弹跳处理上,一改传统的尼龙绳悬挂式,研究出使用弹弓的方式来让木偶起跳,解决了暴露的尼龙丝影响视觉效果的问题,让观众们欣赏到了孙悟空“腾云驾雾”等场景。




另一方面,则是木偶剧内容上的创新。在继承了传统的唱腔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更多观众的需要,也融入了湘剧、京剧、甚至歌剧等崭新的剧目,还加入了木偶的一些杂技表演,使得内容更加多彩,丰富多样。“硬件创新”和“软件创新”相结合,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欢迎,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冲出国门,蜚声海外。本次“中国福建木偶戏在亚太地区的传播交流推广”便是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此次澳大利亚是福建木偶戏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最后一站,今年上半年,该活动已分别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中国福建等地相继开展,得到了外方观众的一致好评。


泉州市木偶戏剧团副团长洪世键还表示,木偶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其传承除了走出去,还要引进来。118号到10号在中国泉州举办的国际亚洲艺术节便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木偶剧团和木偶剧爱好者。一个澳洲的团体届时也会共享盛会。他说:历史上,泉州市是中国首个开放口岸,漳州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我们欢迎各国艺术团体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木偶剧团团长洪惠君(右)与泉州市木偶戏剧团副团长洪世键(左)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