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怀, 有视野的外交家! 吴建民死因疑曝光! 曾与知名企业家同游澳洲

2016年06月22日 这里是澳洲



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于2016年6月18日凌晨4时许在武汉因车祸不幸去世,终年77岁。



吴建民于1959年进入外交部工作,曾长期为国家领导人担任法语翻译,历任政策研究室处长、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比利时使馆和欧共体使团参赞、驻法国大使等职。



吴老先生最后留在《对话》的视频,令人怀念又让人受益...




吴建民车祸原因疑为:未系安全带,司机疲驾


北京时间6月17日晚10点35分,吴建民和秘书陈伟杰搭乘MU2454次航班,从北京出发,前往武汉机场。18日凌晨4时许,意外发生,吴建民乘坐的车辆发生车祸,车内五人受伤。吴建民、朱晓驰经抢救无效身亡。


在悲痛哀悼吴建民的同时,还引发了广大网友对汽车后排也要系安全带的强烈呼吁。


以下为微友转发:

坐后排也要系安全带!不少群对吴建民大使的车祸去世致以哀悼。因飞机晚点,10点半的飞机到次日凌晨2点才起飞并后抵达武汉,接车司机困驾而行驶途中车撞墙 ,吴大使在后座,没系安全带。 两位前排的,因为系了安全带全部幸免于难,两位后排的,均因未系安全带,头部、颈部撞击前排座椅而遇难。据武汉交警官方微博发布,6月18日4时17分,孙彧(男、30岁)驾驶鄂AA9S01号别克商务车,搭载乘客吴建民(男、77岁,外交学院原院长),刘锋(男,54岁)、朱晓驰(男、52岁)、陈伟杰(男、27岁),沿武昌区梨园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驶至南出口处时,车头撞击路中隔离花坛,发生单方交通事故,造成车内五人受伤。吴建民、朱晓驰经医院抢救无效当日死亡,其余伤者已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坐后排也要系好安全带!!


下面这张动图,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安全带在车祸发生时起的救命大用。大家一看就明↓



我们知道,国内系安全带的意识相对薄弱,经常有人会发现,不但坐汽车后座的人不系安全带,甚至不少人做副驾都没有及安全带的习惯。


而在澳洲,关于系安全带,不但监管严厉,而且民众意识都很高。如果坐上车没有系安全带,司机或车主都会明确要求你配合。


呼吁国内同胞们也早日养成系安全带的良好习惯,珍视生命。同时,也呼吁国内的监管更加严格,增加强制执行后排也必须系安全带的措施。


资料视频:车祸一瞬间,没系安全带会很惨!





追忆吴建民:国人交口称赞的外交家




吴建民是周恩来口中“精干的人”,也是陈毅点中的“将才”。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2岁的吴建民成为常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期间,吴建民亲历了新中国外交的破冰之旅。在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吴建民从外交部发言人,到中国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是新中国外交成长历程的见证人。在任中国驻法国大使期间,吴建民获得了希拉克授予的“法国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并成功地促成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互访故里,开辟了中法外交的“美好时代”。


吴建民觉得,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之所以迷人,除了和各国杰出人士打交道,还要每天都面对新问题,每天都得学习和思考,吴建民觉得非常充实。


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让吴建民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也形成了他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的独特外交风格。对于外交工作,他曾深情地说:


“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选择外交。”



吴建民与澳洲结缘  随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访澳


2014年,受澳大利亚总理邀请,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于12月1日开启了对澳大利亚的访问之旅。出访代表中,除了马蔚华、王中军、牛根生、朱新礼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还有我们的原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


中国企业家代表团与时任澳总理托尼. 艾伯特


代表团会晤了澳大利亚总理艾伯特,举办了澳大利亚旅游产业圆桌会,并举行了盛大的中澳企业家对话主旨论坛。访问了众多在澳的知名企业,召开了重磅记者招待会。当时有幸应邀参与了记者会的澳骄哥清楚记得吴大使慈祥的音容。座谈会上,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中国商业领袖与大家分享了澳洲行的见闻和感悟,并和媒体朋友们深入交流。




吴大使与ABC传媒代表张女士


当时由ACBC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与澳中企业家俱乐部主办的2014年12月2日在悉尼四季酒店举行的2014澳中顶级企业家对话峰会,以及同晚的澳中企业家游轮交流晚宴,吴大使都有出席。




澳中企业家峰会资料照片



吴大使与澳中企业家俱乐部主席 袁祖文





吴建传世智慧 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



吴建民与2016年3月30日在外交学院发表了经典演讲,其中对军方学者和《环球时报》提出了严厉批评:


准确认识今天的世界

吴建民


一、懂得开放,才能准确认识世界的大变化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大反思的时代,全球几乎同时大反思,这是人类历史上几乎第一次。崇拜权威是必要的,同时要独立思考,检验这个思想对不对,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觉得外交学院的学风很好,生源很好,各个单位反应很好,氛围好老师好,希望大家在这样一个氛围下健康成长——中国太需要懂世界的人才了,有句话叫争取不到朋友还得罪不少人,现在中国的对外关系就常常面临这种困境。


同学们,要珍惜每一次在大庭广众下交流的机会。中国人很多不擅长交流,讲话打动不了人,就不能很好地让人接受观点。


我们中国人也必须懂得,几百年怎么落后的。我哥哥是一个少将,他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说这是中国军人的耻辱。为什么中国受人入侵?为什么保护不了老百姓?中国人为什么落后于世界?

    

世界大变化主要是六百年。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是早于哥伦布,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我去新加坡看一带一路展览,当时一去就看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的船头,特别的高大。六七十艘,两三万人,浩浩荡荡——哥伦布,三艘船,不到一百人,这种对比,大家感受一下。那时候中国的造船技术全球最先进,非常了不起。中国明朝时候还是开放的,后来就不准下海,海禁,所以中国最好的船烂在海里了,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也抛弃了。郑和下西洋算不算中国第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呢?可惜被中国人自己丢掉了。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不可能发生。

    

后来还有没有机会呢?有,开放的机会,康乾盛世,了不起的皇帝。满族的皇帝和汉族的皇帝不一样,马背上的民族,非常注重开疆拓土,给中国的国土面积呢增加了八百九十万平方公里,后来丢了三百万,也还有五百九十万平方公里。康熙大帝,了不起,中国历史上很了不起的皇帝,很关注世界,当时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康熙大帝请外国传教士给他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他看到欧洲工业起来了,很厉害,所以康熙大帝镇压叛乱的时候引进了洋枪,起了很大的作用。

   

去年我和故宫博物院的院长聊天,他说满清的时候故宫里住了一百多个外国人,蛮开放的,现在中南海住十个外国人也不可能。你比较同时代外国的皇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康熙大帝1654年生,彼得大帝1672年生,都是很小当皇帝,一个八岁一个十岁。康熙大帝看到欧洲有好东西,请他们来讲课,彼得大帝在位时,身边有个大臣,有一天跟彼得大帝说欧洲走到我们前面去了,不如去看看;彼得大帝带着一百多人在欧洲去了一年半,回到俄罗斯——“走出去,请进来”,这还是现在我们讲的,总之,俄罗斯在他手下走上了富强之路。他说:“给我二十年,我还你一个全新的俄罗斯。”普京总统也说:“给我二十年,我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彼得大帝做到了,普京总统能不能做到,不好说。

    

彼得大帝抓住了“开放”,这是个很伟大的皇帝。

    

彼得大帝怎么死的,也很有意思——在深秋跳下水救人,后来病死了。这在中国怎么可能发生呢?皇帝要跳,八个太监就拉住了。这就是俄罗斯受到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影响的结果,思想的力量可以很大。这时,如果康熙大帝让国家走向开放,之后的屈辱史也不会发生。

    

中国怎么落后的?停滞不前。中国人不乏人才,但为什么这些机会都丢掉了呢?强大的惯性,两千年只看内不看外的惯性。惯性思维的危险就在于,人们在做的时候不问为什么,习惯成自然,非常可怕。我在1991年1月到1994年当发言人,国家主席没有发言人,总理没有发言人,所以出访的时候要随访。江泽民主席很有特点,他很喜欢问别人。他也喜欢吃饭时聊天,了解情况。他有一次问,吴建民,你说,毛主席很伟大,邓小平也很伟大,为什么毛主席没有提出改革开放?我说,两人的经历不一样,毛主席就出国去了两次,都是苏联。有人说如果毛主席在中法建交后去法国一趟,说不定不会搞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在法国经历了人生很重要的阶段,他从四川到法国,对比太鲜明了。一个人的胆识、能力,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见过没见过有很大区别。中国人走出去,好事情!为什么见过世界、没见过世界就不一样呢?这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文明对话。邓小平去法国,这不就是文明对话的结果吗?改革开放,这不是就是文明对话的结果吗?

    

今天的中国,要消除封闭的惯性。很多说法听起来慷慨激昂,说改革开放30年,大钱都被洋人拿走了,中国人都是赚了苦力钱。这些说法落脚点在哪?取消改革开放?那不就完了吗?回到了封闭的状态。你一下子能跳到高端吗?不可能。大的开放思路要违背了,那不行,中国要倒霉。要警惕封闭的思维,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人的行为。凡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了世界,就有大发展;凡是错误地认识了世界,就要倒大霉。

    

1946年,国内议论纷纷,毛主席在4月写了一份一页半的文件: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估计。第一,世界大战会推迟; 第二,美苏之间迟早会妥协;第三,与资本主义反动派的关系,能消灭的先消灭,不能消灭的之后再消灭。这些认识对了,因此中国就大踏步前进。

    

1958,政府公报写,“当前国际形势总的特点,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1959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外交部录用,在国外干了二十年,回头一看,58年是西方世界一天天烂下去吗?完全错了,完全看颠倒。国内方针也错了,大跃进、超英赶美……很多资料现在都解密了,到了58年6月,毛主席头脑就更热了,说,赶上英国,有三年差不多了吧,赶上美国,十年可以了。七千万人上山炼钢,发疯了,我也参加过炼钢,亚青参加过吗?哦,参加过。当时我还当了炉长。炼了之后很开心,晚上吃夜宵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饭,但好景不长——59、60、61,饥荒了,死多少人啊。据国家统计,在这之前每年增加一千万,这几年不仅没有增长,还减少了一千多万。世界看错了,国内方针错了,中国人就倒大霉了。

   

20年之后,1978年10月,邓小平到日本访问,这是外交上非常重要的一着棋——中日关系一定要搞好。邓小平去尼桑看,去比较这里和中国最先进的长春汽车厂的劳动生产率——一下发现,日产是长春的几十倍。所以邓小平感慨,我现在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回来了三中全会。

    

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要准确认识世界。这个太重要了。

 

二、世界大变化,认清时代主题

    

第二个问题,世界大变化。

    

我去了很多大学,问他们世界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有人说信息革命,这个那个,我说都不对,你们觉得是什么? (有人答:和平与发展) 对,就是这个和平与发展。

    

时代主题的变化,是世界上最大的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我和罗援将军有一场辩论,凤凰卫视,他气很足啊,说一场战争为中国赢得了30年的时间。我打断他了,说你是不是要打仗,他不敢回答。我说你犯了时代错误,什么叫时代主题?第一,反映了某个时期的主要矛盾。第二,指出了这个时代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现在很多人还有战争与革命的惯性思维,总想着打一仗——美国打不过,菲律宾可以打啊?完全搞错了时代。

    

当时华盛顿邮报记者过来我办公室,第一句话说,中国是911最大的受益者,我说这不对。也有人说乌克兰危机为中国迎来了十年发展机遇期——这话不对啊,怎么你老想着别人倒霉呢?别人倒霉你走运,那别人走运是不是你要倒霉呢?人家外国人一看,你中国怎么总是幸灾乐祸呢?

    

这些所谓的“战略家”,站不住脚,没有抓住时代主题大的脉络。环球时报经常发表一些文章很极端的,去年胡锡进请我参加环球时报论坛,有个开场白,他一上来把这个世界讲得一塌糊涂。我说你们的眼睛里没有全局啊,世界大势你看不到,抓不住主流。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 还是在进步。有些人很容易悲观,战争迫在眉睫。我们当然要强大国防,全世界军队都要准备打仗,这是一回事。但我们这个形势要如何看,这是另一个问题。

    

2014年11月,APEC一开,习近平和安倍会面,和奥巴马会面之后,战争的狂热减退了。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变化,时代主题变了。其中有很多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是很重要的,后来大家痛定思痛,成立了联合国,联合国宪章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关注联合国的作用。为什么说现在已经不是革命的时代呢?人活得下去绝对不会革命,革命的时代过去了,“颜色革命”没有成功的,索罗斯自己也这么说。当然我们要看到这个世界,贫富差距过大,穷人太多,所以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发展是主题。


三、中国在现阶段的最大利益是什么?

    

中国外交战略是什么?三不:不扩张、不称霸、不结盟

   

 “结伴不结盟”,中国结盟之后新冷战就要开始,世界要倒霉。

    

中国面临很多问题,靠发展才能解决。中国人在现阶段最大的利益是什么?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其他问题就好办了。我想,就是邓小平讲的,发展是硬道理,最大的利益就是保持发展的势头。你们读孙子兵法有一个“势篇”,势头来了,就好办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经常嫌外交软的就是军方,之前我去国防大学讲课,他们就正好问到外交的问题。我说,近三十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的正确方针,难道中国外交没有功劳吗?软硬都是手段,哪个难?软难。硬,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脚,这三岁小孩子也会,没有难度。讲道理,谈判,软实力,这个很难——首先别人要喜欢你。你讲的东西别人反感,这哪有软实力?外交,从来大权在中央——哪一件事情是外交部自作主张的呢?没有。大事儿全是中央定的,你对中央有意见不对中央说,拿外交部撒气算什么本事。

    

要想透,中国人要什么,想不透,抓不住牛鼻子,问题就没法解决。中国现在这个势头,鸦片战争以来是第一次,这个势头丧失了,再要找回来,你们年轻人到我这个年纪,也未必找得回来。虽然中国的力量起来了,但要完全发展起来,至少还要三五十年。切记,切记,不要“夜郎自大”。

    

准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大变化、中国外交,今天我就讲这三点。


编辑:Andy澳骄哥

部分资料源自:百度,新浪,吴建民演讲语录等

转载自:ABC传媒(abcmedia)



-分享您的故事
聆听您的心声-

-这里是澳洲欢迎您的爆料与倾诉-

-私信投稿:[email protected]


一键关注 澳洲精品大号 这里是澳洲

动图


一键关注 跨澳中最大公号 ABC传媒

动图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