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论坛上引爆了一个话题炸弹,但也轰不醒"装睡的人"

2016年06月14日 腾讯娱乐




腾讯娱乐专稿(文/悉尼卡通)


先从三年前说起。


第五十届金马奖,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贾樟柯的《天注定》、杜琪峰的《毒战》,两岸三地精英大导的作品悉数入围。然而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却分别被名不见经传的陈哲艺和从来不走寻常路的蔡明亮摘得。那一届的评委会主席,正是李安。在谈到评审原则时,他说,相比于成熟的、大热的、似乎没有悬念的作品,还是要选择“筋骨很强”、“让你不投票不行的片子”,并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对颇具实验性质的影片《郊游》的喜爱:“我宁愿庆祝这样的东西,也不愿肯定一个工整的作品”。


回想那一幕,再看看上海电影节腾讯论坛上李安的发言,其实已经委婉了很多,像一个谆谆善导的前辈,指点着年轻创作者。他劝后生们要练好手艺不要急于求成,他忠告大陆电影不要被资本裹挟,步港台电影“堕落”的后尘,他诚恳地表示拍电影、讲故事,说白了还是跟观众做面对面的交流,他点明技术与艺术应该并行不悖……


对话实录 ➔ 李安在上影节论坛上所有的金句都在这里




在大陆电影票房赶日超美、剑指老大的热闹形势下,这些话虽然听起来稍微严肃了一些,但放在口活儿远强过手活儿的圈内,着实不是多么新鲜的观点。某个为毕业发愁的导演系研究生,某个在投资方面前不得不装孙子的制片人,或是被尊称资深、实则过气的离退休一线演员,都可能在二两牛栏山/半斤茅台/两瓶拉菲后,对着这个怒其不争但又不离不弃的产业吼出类似的“醒世恒言”。这些其实应该是电影创作的本质,应该是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理解与实践的原则。这种话不是太少了,而是说得太多了。


但问题在于,人们都只是侃侃而谈,李安却不是。当这个温柔得甚至有点害羞的男人,把这些点破时,却像无意中引爆了一个话题炸弹一样。或许是因为我们异化太久了,看见正常人,反而有点不适应了。


诚然,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身上附带的商业属性就远超其他艺术门类。而现下年轻的创作者可能自踏入行业第一天起,也被谆谆教导:不要浪费投资方的钞票!为了赚钱拍电影,这没错。问题在于如果身为创作者,一门心思只是奔着最大化的商业收益去,那还拍得好电影吗?现下的电影创作,已经越来越像一门快速消费品的营销艺术,不再是“我觉得这很有趣,我想跟所有人分享”,而是“这玩意似乎能赚钱”,然后由果逆推因,全方位包装推广。


当观众拆开一层又一层华丽的外壳,发现嚼在嘴里的不过是一堆干草时,始作俑者早已捧着撑满的钱袋子抽身而去。更有甚者,玩起了自产自销的把戏,用自我买单与吹捧来造势。饭局之后,不等酒醒,这几位可能又得向这权力与金钱圈(juàn)儿发起冲锋,搬演着重复的戏码,成为下一场饭局的谈资。至于昨夜的豪言壮语,可能早就消散在风中了。




回头再看李安,大家服他,不是因为他先知降临般给混乱的行业一些点拨,而是他一直在践行这些朴实但又艰难的信条。卸下左手金熊金狮、右手奥斯卡的奖项光环,不提六年家庭主夫的励志传说,单看作品。从《推手》到《少年派》,或许并不是每一部都名震四方,但没有一部不是精雕细琢的产物。《色,戒》里随便拉一场戏出来,每位角色、每个机位、每句台词、每件道具,都经得起一遍遍的品读。坊间流传的一张他拍《喜宴》时的草图,一个平常的飞机降落过场空镜,他对拍摄时间、机型、象征意味都有极为严苛的要求。正是这种对细节精益求精的要求才使得他的作品根本无惧反复推敲与解读。


你不能既艳羡他所取得的成就,转身自己动手的时候,又一次次止步于于大差不差。他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他做了些什么。所以,当现在一些创作者张口闭口自己能拉来多少资源、吸引多少资本注入时,请记得李安的启示:手艺,才是创作者安身立命的资本。


今天,李安的发言似乎给纸醉金迷中的中国电影洒了点醒酒汤。不过,考虑到行业的自我感动与健忘属性,短暂的“反思”后,恐怕仍旧是干事的继续干事,攒局的继续攒局,狂欢的继续狂欢。这就是热闹产业中每天都在上演的光鲜轮舞。对大部分人而言,一切不过是过剩的牢骚,沉淀下来,作为助酒兴的谈资。


在谁都可以用豪言壮语或者语不惊人的爆款刷屏的年代,但愿李安的这番实话,不只是为你的朋友圈多收集了几十个“赞”。


上影节论坛嘉宾对话实录完整版 ➔ 跟风抢钱是陷阱,抢明星也是陷阱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上影节腾讯电影论坛现场视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