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3人50年生活风雨情

2016年06月21日 生命真谛




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


1959年5月27日,一个18岁的女孩站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舞台上,缓缓拉着一首悠扬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最后一个泛音过后,台下一片寂静,没有掌声。女孩紧张得心扑扑直跳。这时,暴风雨般的掌声忽然响起,一直止不住……


这首曲子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台音乐会是后来更名的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这个女孩就是俞丽拿。当时的俞丽拿是个大二的学生,她谢幕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台下的掌声依然有增无减。如何收场?指挥与俞丽拿对视,她重新夹起琴,柔美的旋律再度响起。这就是《梁祝》的首演,完完整整地拉了两遍,长达50分钟。人们没有想到,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从四根琴弦上竟然能流淌出如此柔美、贴近人心的江南曲调。人们更没有想到,《梁祝》的两位曲作者,何占豪与陈钢,在完成这部作品时,只有26岁与24岁。 




何占豪:二人世界的生活很温馨


76岁的何占豪退休多年了,但是他一点不闲着,这段时间来还常常上电视,做起了谈话类节目的嘉宾。问他怎么会想着去做这个,他笑哈哈地说:“编导都觉得我蛮能说的,其实,我以前真的说过相声。”


何占豪的经历和那些音乐学院高材生们有点不同,他出生于农村,从小受的音乐熏陶就是跟着奶奶去看绍兴戏和越剧,后来又去文工团学了唱歌、跳舞、演戏、说相声。1957年,他报名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的考试,那时他的心里完全没有底。他的小提琴基础不好,是在浙江越剧团工作的时候自学的。面试那天,排在他前面的几个学生都胆怯地不敢拉,他想反正也来了,就试试吧,于是第一个冲上去拉了一首现在看来是小学生的练习作品。没想到,这番表现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就被录取了。


何占豪刚刚进入音乐学院的时候,总觉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们拉的都是世界名曲,我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一度想过要回杭州去,但想想当时为了能够来上学,他不惜辞掉了工作,就这样回去的话可成了无业游民。还好,“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在这个时候成立了,班里的6个年轻人凑在一起,目的是想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何占豪成了这个小组里唯一的男生。


1958年盛夏,学校向全校师生提出了“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口号。“实验小组”成员提出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进行创作。党委书记孟波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何占豪是“实验小组”里最熟悉越剧的人,理所当然的,他也是《梁祝》最合适的创作者。


《梁祝》成功后,何占豪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多少,依然是个穷学生,每个月领4块钱的助学津贴。


何占豪的第一任妻子是越剧团的演员,《梁祝》成名以后,他们俩就结了婚。后来,上海音乐学院为了挽留何占豪,安排他去作曲系进修,毕业之后他就留校任教了。何占豪和妻子长时间两地分居,再加上遇到“文革”的打击,这段婚姻没能维持多久。上世纪60年代末,何占豪被下放到郊区劳动,在那里,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上海的文教卫是属于一个系统,她是一名护士,正好我们在一个农场劳动。一开始,她对我没什么好印象,觉得我们这种搞音乐的人都神经兮兮的,特别不正经。巧的是,她弟弟是个《梁祝》迷,所以大力撮合了我和她的这段感情。”


何占豪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的学习成绩很好,去美国念了商科以后,现在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儿子则继承了何家的音乐传统,现在在美国一个交响乐团里拉小提琴,而且还找了一个同是拉小提琴的美国姑娘做老婆。1999年,在《梁祝》40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何占豪担任指挥,儿子何岿担任小提琴独奏。2004年,在《梁祝》45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俞丽拿的儿子李坚担任指挥,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些特殊的演出,成了《梁祝》经典传承的佳话。




俞丽拿:何占豪帮忙搭线牵姻缘


 现在很多人会讨论,哪个《梁祝》版本更为经典,结果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梁祝》首演只有一个——俞丽拿,50年过去了,她依然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最权威的演奏者之一。


《梁祝》首演之后,18岁的俞丽拿接到了很多粉丝们的来信。让她记忆深刻的是,这些信上很少有人写对她的名字,“那个‘拿’字是从来没人写对过。”就连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第一张《梁祝》唱片的时候,也把她的名字写成了“俞丽娜”。其实,她的这个名字是姑妈按照家里堂兄堂姐的辈分起的,所以是“拿”而不是“娜”。


因为媒体的匮乏,俞丽拿没能像现在的超女那样一夜走红,但是她受到了另外一种高规格的待遇。那个时期,周总理经常陪外国元首来上海。在安排的文艺演出上,周总理每次都会点俞丽拿的《梁祝》。在一次舞会上,周总理特意邀请俞丽拿共舞一曲,并夸赞她小提琴拉得好,让她受到很大鼓舞。


俞丽拿1962年结婚,丈夫是上海交响乐团的长笛李国良,他们曾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同班同学,那时李国良从部队分配来进修,而俞丽拿是本科生,两人相差了8岁。俞丽拿对私人感情的事,向来很低调,我们也很少在媒体上看到关于她的爱情故事。倒是何占豪说了一段关于她的爱情故事。原来,当年何占豪和李国良同住一个寝室,是睡上下铺的好兄弟。何占豪看出李国良对俞丽拿有点意思,就自告奋勇去帮忙打探情况。俞丽拿在听了他的介绍以后,回答了一句:“好像不是没可能。”何占豪听了这句负负得正的话以后就知道有戏,高兴地跑回去给李国良汇报。俞丽拿和李国良成功谈恋爱后,还特意花了工资的三分之一,请何占豪吃了一顿冷饮。40多年后,当俞丽拿的儿子,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李坚回到上海和母亲一起参加《梁祝》的纪念音乐会时,何占豪拍着他的肩膀,笑着问:“没有我就没有你,这句话可对?”李坚连连点头。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最年轻的俞丽拿也已经68岁了。《梁祝》美妙动听的旋律始终未变,而世间变换早已风风雨雨了一场又一场。




陈钢:具有浪漫情怀的艺术家 


陈钢和何占豪是两个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性格兴趣都迥然不同的年轻人。当时的陈钢是作曲系的学生,学校里出了名的才子。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作曲家陈歌辛的长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基于领导的安排和共同的历史使命感,他们二人共同创作了《梁祝》,这也许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成功之例。 


《梁祝》给陈钢的人生带来了两段影响深远的故事。一个是关于父亲的,一个是关于初恋的。先说父亲,当时的陈歌辛已经被打成了右派,在白茅岭农场劳动改造。他通过广播听到了儿子的作品,心里很是感慨。他写信给妻子说,希望能得到一本有儿子签名的总谱,他还有一些意见想告诉儿子。陈钢在听了母亲的转述以后,考虑了很久。父亲是他生命的缔造者,也是他音乐道路上的启蒙者。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陈钢必须和“右派”的父亲划清界线,最后也就没有敢在总谱上签名。不久,陈歌辛就去世了,他想告诉儿子的意见也没能留下,陈钢的心头为此永远有种难言的遗憾。 


另一个就是陈钢的初恋,其实也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梁祝”悲剧。那时陈钢爱上了一个革命家庭出生的姑娘,两人门不当户不对,一段美好的感情最后只能以分手结束。青涩的初恋让人难忘,多年之后,陈钢在谈到《梁祝》创作的时候,总会想起自己的这段情缘,感慨时运坎坷,让有情人难成眷属。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做梦也没想到,《梁祝》竟成了我初恋的预言录和墓志铭。”


这50年来,《梁祝》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都获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了永恒的流行。陈钢说:《梁祝》弘扬的是真善美的感情,是人性在人间的凯旋。作为一个音乐家,陈钢终身都信奉和追求这种创作理念。


--------------------

生命真谛

微信ID:TrueLife_Acnw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踊跃投稿!我们会给予一定的报酬!请直接留言至微信公众号,或发送稿件至[email protected] (注明“生命真谛”栏目)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