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能给王健林写私信,说明她早就是资本的情人了,冯小刚也一样

2016年11月22日 腾讯娱乐


娱乐观


腾讯娱乐专稿(文/格俐玛)


金马奖周期是“小刚炮”一年中火力最旺的时候。六年前,冯小刚曾因妻子徐帆陪跑女主角奖而炮轰金马不公,这种尴尬直到他去年赢回男主角奖才算有所缓和。而那部电影的成功,也使冯小刚从“小刚炮”进化成了“老炮儿”。今年,又是金马奖在即,收获多项提名的《我不是潘金莲》却在万达院线遇冷,仅存10.9%的排片率,再加上万达与华谊兄弟之间的恩怨前史,冯小刚终于坐不住了。他以《潘金莲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为题,向中国首富王健林开火。




冯小刚怒撕王健林,撕得动吗?从资本规模来衡量,答案是可想而知的。但冯小刚觉得,他的“撕法”是理直气壮的,因为他是以“艺术家”的名义在和大资本对抗,他是天然的弱者。冯小刚在采访中说:“我们是被报复、被打压的对象,我们一没权二没钱,根本没资格强势,我们和李雪莲一样。”在这个娱乐事件中,网民其实并不关心“撕”的结果,因为无论输赢,这只是电影资本内部的“权力的游戏”,与广大吃瓜群众毫无关系。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冯小刚的“撕法”——弱者姿态可以换来经济效益吗?


首先,冯小刚以“潘金莲”的口吻给王健林写信,这是明确的示弱。如果简单回顾一下冯小刚的导演履历,我们会发现,以他的江湖地位是完全不必示弱的。从《甲方乙方》式的贺岁片,到《集结号》式的新主流电影,再到201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直至去年以演员身份斩获金马奖,冯小刚已然成为官方与民间、商业与艺术的最大公约数,他总是能最大程度地吸引票房,乃至收获中国老百姓的文化认同。因此,“老炮儿”一夜变身“潘金莲”,这实在值得玩味。一方面,这种弱者姿态本身就包含着对资本逻辑的认同,正是在资本PK的意义上,冯小刚成为了弱者,这一点他是服气的。而另一方面,弱者姿态同样是冯小刚的营销策略,《我不是潘金莲》是他导演水准的有力证明,因此,他是希望以“艺术”的名义来对抗“商业”,进而博取网民同情。


其次,冯小刚出此对策的直接动因是什么?自然是排片率。不熟悉电影产业的人可能会问:排片率有那么重要吗?目前,中国电影院线的排片方式是比较主观的:要么由院线统一下发指导意见,旗下影院负责服从,如万达院线、大地院线就是这种模式;要么由影院经理直接负责排片,这就具有了更大的随机性。因此,排片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往往陷入“人情社会”,商业利润很可能让位于私人恩怨。同时,我们也必须在“媒介”的层面上去理解排片率的重要性。可以说,电影院里的大银幕就是社会文化的终端显示屏,那一块块“黑镜”拼起了当下中国社会的全部现实。而电影要做的,就是全力占有那些大银幕,让它们放映自己。在这个媒介时代,任何事物都必须在媒介中得以显影,如果不能占有媒介,它就毫无意义,甚至从不存在。因此,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获得足够的排片率,乃至不能进入院线,不能被“看见”,那我们基本可以宣告其商业意义上的失败。可见,“入场券”比“观后感”更重要,这才是冯小刚的焦虑所在。




最后,我们还是得问一句:大导演以“小女子”口吻发信,这么做值得吗?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冯小刚导演的做法是有损其艺术口碑的,他对票房的“在意”恰恰反证了其艺术企图的不纯粹,他是希望像姜文一样,站着把钱给赚了。当然,如果从企业家的角度看,冯小刚这惊天一撕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他需要捍卫自己应得的经济利益,寸步不让。而这封写满冤情与闺怨的公开信,客观上成为了《我不是潘金莲》的前哨热点,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说到底,冯小刚这种撒娇式的“撕法”,不过是追逐剩余价值的一个有效环节。潘金莲能给王健林写私信,说明她早就是大资本的情人了,冯小刚也一样。


『娱乐观』相关阅读:


王凯示范了演员的正确打开方式:成为流量小生也可以好好演戏


从"蕾力父女"到"蕾力CP",娱乐圈拉CP需不需要道德底线?


被嘲笑潦倒的窦唯,不过是世俗成功宗教的离经叛道者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