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植入,优享老年

2016年11月10日 澳大利亚人工耳蜗


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有听力障碍的比例约为30%。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有听力障碍。而老年听力障碍导致听力残疾比例高达11%以上,由此推算,我国老年听力残疾者总数超过2000万人。


老年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听力障碍)主要是一种听觉器官“老化”所导致的退行性变,和机体其他器官“老化”一样是一种客观规律。但老年性耳聋对老年人所造成的危害又非常严重。


老年耳聋患者倾听时常需别人多次重复,才能听明白说话内容,因此在和他人交流和沟通时,时常会出现听错而答非所问的一些尴尬场面。耳聋患者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就会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言语沟通,社交范围缩小,不自觉的慢慢将自己孤立起来。耳聋使老年人沉默寡言、离群独处而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造成性情改变,诸如心情郁闷、性格孤僻、多疑猜忌、脾气暴躁、烦躁易怒等,严重者可出现忧郁症,这些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老年人在听力衰退的同时其中枢神经系统也在退化,分辨能力也在下降,本身认知能力就处于一种慢慢退化的状态。特别是老年性耳聋由于听力损失,越来越多的声音听不到,使输入声音信息变少,听神经和听中枢得不到足够的声音刺激,听觉系统得不到正常刺激,会加速听神经和听中枢的退化过程,影响对声音信息的分析和编码,出现听觉识别退化现象,过早出现听不清、听不懂的状况,加重了语言理解的困难,以至耳聋老人们即使对其大声叫喊,他也表现为仅能听到声音,但经常“听不清楚”。再加上耳聋导致的社交和与他人交流活动的缺乏,大脑接受外界信息刺激明显减少而更加加重认知功能的减退,使他们更容易发展为老年性痴呆。另一方面,老年认知功能减退对人工耳蜗植入后康复效果又有不良影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重度以上老年性耳聋患者,尽早植入耳蜗才能打破这种不良结果。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可以帮助患有极重度耳聋的成人和儿童重新获得听觉(指双耳听阈大于80分贝听力及以上),尤其是佩戴大功率助听器无效的耳聋人群,人工耳蜗植入可能是目前医学科技中唯一的听力解决方案。对于成年后出现耳聋的人,植入人工耳蜗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因为人工耳蜗是恢复听力的有效手段,而成年后出现耳聋的人语言能力是存在的(语后聋),所以植入人工耳蜗恢复听力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可以正常交流,效果非常好。


人工耳蜗与老年性耳聋

尽管老年性耳聋危害性巨大,但是如果能尽早干预(如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使老年人的听觉系统得到足够的声音信息刺激,就可减缓听觉系统和认知功能的退化速度,因此,一旦发现老人听力下降,家人要及时鼓励并陪伴老人到医院就诊,尽早地积极给予干预和康复。老年性耳聋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尽早验配助听器,严重耳聋,助听器使用效果很差或无效的应该考虑行人工耳蜗植入,对改善老年人的听觉质量、提高老年耳聋人群的生活治疗,是行之有效的。


单纯的重度或极重度老年性耳聋,由于助听器已经不能满足听觉补偿需求,植入人工耳蜗应该是唯一方法,而且效果应该非常不错,国外学者报道(Coelho,2009;Eshraghi,2009),老年重度以上耳聋患者植入后明显改善言语识别能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植入人工耳蜗年龄最大的患者报道为91岁,国外公开报道为93岁。在国外成人与儿童植入人工耳蜗的数量比例约为1/1,即耳聋的成人和儿童植入人工耳蜗数量上差不多,而在我国目前80%以上都是儿童,成年人只有不到20%,其中老年人更少,10%也不到。这与我国的国情、文化传统有关系,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健康可以舍弃一切,为了给孩子恢复听力,费用再贵也愿意花钱。而老人耳聋了,子女们包括老人自己也认为将就一下吧,没有必要为此花费较贵的医疗费用。


不过,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人类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更多的老年人不仅追求活得长寿,还要追求活得精彩,活得尊严,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植入人工耳蜗。


老年性耳聋属于语后聋,植入手术的年龄没有限制,只要医生评估身体状况良好可以接受全身麻醉者,都适合手术。手术后只需要进行短时间的听觉训练,就能取得良好效果。适宜的手术对象为:①患者应为双耳极重度聋或全聋,无法借助助听器听懂讲话;②没有外耳、中耳疾病及全身性严重疾患;③具备正常的心理素质,对手术效果有正确认识;④能坚持听觉训练。一般来说,听力丧失时间越短,手术后效果越好。时间久了听觉神经退变加重,将会增加训练难度,影响手术后效果。


在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人工耳蜗植入将成为老年性耳聋患者干预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并且也要遵循早期干预的原则,即老年人一旦出现耳聋,程度较轻者要早期验配助听器,严重耳聋者要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才能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注:本文摘自公众号《新声》。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