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有关自我的观点,与佛学的类似

2016年11月04日 加拿大读书会



一件用身份证拼接出来的裙子


苏格兰哲学家休谟的巨著《人性论》中,在第一卷第四章第6节 "Of Personal Identity”中,花了1节的篇幅论述他关于“自我”的看法。究竟我们凭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同一个人?在这个公众号里,有人以各种“鸟”的ID发了不同的文章,是一个人吗?“自我”这种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它与记忆的关系如何?


普通的认识是,痛苦和愉悦无时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着;从这些感受中我们产生了自我意识,各种情绪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意识。休谟对此持否定态度,他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因此他的哲学几乎完全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来自于(我们其实无法确认的)外部世界给我们的感官印象说法的基础上;由这些印象产生了想法,由想法组成了我们的心灵。在他看来,我们的心灵像是一个舞台,各种各样的印象和想法纷杂而至,潮水般涌来又稍纵即逝,可是没有一个印象是恒久不变的,没有一个印象的根源能清晰的指出任何自我的存在。于休谟而言,“自我”完全是虚幻的影子,毫无根据,仅仅存在于意识中,是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已。所谓心中前后一致的感觉,实际上是人的天然追求一致或者抓大放小或者出于相同目的的认知倾向在自己骗自己,不愿意去认识到前后的差异;或者就是事物的渐变缓慢让我们觉察不到它们的改变;或者就是生物自身各部分的交互作用(如一棵树的成长)让我们把这个生物始终看成同一的。


佛教也有类似的说法。否定自我基本是佛的出发点。佛教认为自我执着是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心的各种念头忽悠而来忽悠而去,各种肉体感官都是无常,无常,无常。解脱的关键首先就是看破自我,色即是空。


各种学问上升到最高层,都是相似的。东西方哲学的这种相似性很有意思。18世纪的苏格兰人休谟有没有受到诞生于2500年前的佛教的影响?网上一查,还真有人发表过这方面的学术文章。


“我”是一个重大哲学问题。猫狗据说没有自我意识;把它们放到镜子前,它们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人也是2、3岁才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后延问题——我是谁?好多人告诫我们每天最重要的事是做自己,可究竟什么是自己?如果说原创才是实现自我,那么否定别人是一条捷径吗?我们的头脑中,有多少想法是我们自己的?


虽然也乐于传播自己,但佛教本质是反资本主义的,因为它否定私有。自我否定的个体,有任何探索真理的哲学基础吗?不吃不喝,死路一条,如何传播真理?我们这个人类种族建立在“自我保存”这个重要宗旨上,如果连自我都否认,如何保存,更不要说繁衍?当然,休谟自己终身未婚,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还是老祖宗说的接地气,过犹不及,中庸最好。富兰克林也提倡。像佛教讲的,不能沦为各种物理生理感官需要的奴隶,不住奢华的住所,不吃精美的饭菜;但也要至少保障自己的尽可能长的生存和尽可能多的繁衍。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