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心理博士: 做海归还是海漂?拿青春赌明天,历程就是回报

2016年11月26日 走遍美国


 


70年代,留学,是少数人冒险的选择。


90年代,「能留在国外就不要回来」,美国梦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2010年,国内的大小城市都充斥着留学海归的身影。


曾经有过赴美热,现在出现了回国潮。留学生毕业后,到底是去是留?对于这个关乎未来人生轨迹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算。


在本期的节目中,留学心理程邀请了哈佛大学心理博士岳晓东老师,以及他的夫人应力老师,以留学过来人以及留学生家长的双重身份,来聊一聊对于留学毕业后做海归还是海漂的选择。





点击观看视频





在美国不缺我这样的一个博士生,但是回国以后就不同了。



岳老师早在1982年第一次公派出国留学,去的是澳洲的首都堪培拉。第一次走出国门,心中的振奋是无法形容的。读了一年书以后,岳老师约回国教了三年英语。之后自己又申请去到了美国,后来去了哈佛读心理学博士。但是,当自己终于可以留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岳老师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回国发展。


「在美国不缺我这样一个博士生,但是回国以后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自己哈佛毕业的头衔,是离哈佛越远越值钱。」


但是,那个时候,回国是少数人才选择的路,甚至是road not taken(无人之路)。可是岳老师坚定的认为在国外,你是一个外国人,是客场,人家是主场,你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回中国,你是主场,会有非常多的机会和发展。


「就是拿青春赌明天啊」。在那个千方百计想去美国扎根的年代,有心回国发展是需要魄力和决心的。



择善固执,选定的路就坚持走下,别贪恋别人路上的花美,就忘了自己头上的树荫。



「择善」要灵活的智能,均衡的考量自己的内心感受,别人的期望,以及社会规范的影响。「固执」有赖过人的勇气,对自己选定的道路坚定不移。


对于留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每个人都有太多的计算和考量。岳老师认为,一旦拍板决定下来,就不要再后悔,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按照自己的内心走下去才重要




Linda通过多年努力在澳洲扎了根,但是安逸的生活让她觉得可以一眼看穿今后40年的生活。比起那些选择回国的那些朋友,Linda非常羡慕他们在国内多姿多彩的生活。


人总是会有这样的「错觉」:之前拼尽全力获得的东西,似乎一旦拥有了就变得不再那么值钱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是好吵好脏好热闹。既然自己已经选择了国外的生活,就不应贪恋国内的热闹,否则会陷入对自己之前决定 不断的怀疑与懊悔中。


有的人在意父母的身心健康,选择回国与家人呆在一起。这是他所看重的东西,自然在亲情的层面,他比那些远离了家人在异地奋斗的人有更多满足感。但是其他方面就会有所失去,比如需要放弃好的工作机会,好的生活环境,更为安逸的生活方式等。


所以,并不是这条路不好,而是自己忽视了自己走的路上已经获得的东西,而过分在意别人的路上自己所不拥有的东西


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和无休止的比对国内外哪里更好,还是前者更能看出真正的价值所在。



即便途中黑暗也要坚持,历程就是回报,不轻易否定已经付出的努力。



在出国之前,虽然也会对去哪里感到纠结,但是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想要见识更大的世界,我想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去打拼。但是,毕业之后的举棋不定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的迷茫——到底哪里才能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哪里更值得我花费青春去打拼?


人往往会当局者迷,所以在越迷茫的时候越需要回到自己的初心,回到留学缘起时的想法——当初自己是为什么想要出国?是抱着怎样的热情和理想才踏上的异土?


如果你说自己就是为了想要赚钱所以留学,选择了会计专业,为了好就业好移民,那就坚持做下去,完成你之前的想法,不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左右摇摆。


因为这样对你之前的付出不公平


明明你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过来的,如果轻易的因为别人的见解而决定放弃或者另辟蹊径,认为自己之前的努力浪费了,就好比你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和情感开展了一段恋情,却在进行的过程中突然提出分手,如果是这样,一开始为什么要恋爱呢?


一段恋情会有终止的时候,正如一个目标会有实现的时候。在恋情结束之后,我们可以再次开启新的恋情,同样,在一个目标实现以后也可以去设定下一阶段的目标。但是,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之前的努力。因为那是你自己做的理性选择,是自己信誓旦旦说要走的路。




一个目标,在没有靠近之前,是不会知道实现它有多么的困难。正如一份职业,一段感情,在没有真正进入之前是不知道之后还会面对怎样的不确定和挑战。不管是选择留在国外,还是回国,越是接触越是了解,越容易把你美好的幻象打破,认清生活的本来面貌。


即便换一条路,你一样会发现原先没有想象过的黑暗。因为每条路,每个选择,都是如此。但正是这样的过程才有价值。



作为父母,即便有能力帮助孩子少走弯路,也不要插手,让他们自己闯。



岳晓东老师的夫人,应力老师,也是一名心理学家,因为正好在录制现场,所以也从一名留学生妈妈的角度说了说自己对于女儿发展的想法。


作为母亲,她非常想女儿。女儿在国外最初的时候非常的孤独,几乎一年的时间里,每天母女俩都会通话4-5个小时。虽然有时候女儿那里因为时差已经很晚了,但是女儿说因为有着妈妈的陪伴和倾听,她觉得就好像妈妈就在身边,这让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


在毕业的去和留上,女儿对要不要换一个城市工作而问妈妈,想要妈妈帮忙做决定。但是应老师说我不能。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作为家长,即便知道怎样的选择可以让那子女少做一点弯路,但是也不会说,而应该让她自己去探索。」


对于远在海外的孩子的情况,我们只能通过他们口里零星的信息获得。在此岸的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全身心的支持,唯一能做的,以及要做的,就是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子女放心的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