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究120帧技术:它只是手段,李安最终是要成全读脸术

2016年11月17日 腾讯娱乐


本文由腾讯娱乐原创,微信号:txent






“我很想给大家看脸,3D最好的东西是看脸,比什么都实惠。脸可以读到多少东西,比什么景观、什么动作都好看。”这是今年9月,在阿姆斯特丹,李安第一次接受腾讯娱乐专访时的原话。那时,记者只看过了11分钟的120帧/4K/3D版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但因为看的是B班身着沙漠迷彩上台,交叉剪辑其手刃圣战徒的华彩段落,特别能够理解最后两句话,更因为这种感受超出了过往的经验,激动得不行,当场便鲁莽地认定,120帧就是未来。


但是,记者忽略了一个重点,那就是这句话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120帧”,李安说最好的东西是看脸,指的是“3D”。因为3D在中国的名声不太好,于是有所偏见的记者选择性忽略了它。


时间往后拨两个月,《比利·林恩》终于上映了,120帧也随之见光。然而,经历了大型想象运动的120帧,遭遇了一些尴尬。它不像任何一种电脑特效或动作捕捉,在影像从平反到炫目的过程中,存在感那么强。因为目的指向真实,每个人对真实的感受力和定义差别太大,连正负都很难统一。


此时回头再去琢磨李安的原话,才恍然大悟,我们都忽略了120帧、4K和3D本是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名牌包包的皮子、里子和五金,离开哪个都是残次品。但三者还是分主次的。3D所代表的立体——也就是人眼接收、识别信息的方式,才是这个包包的精华——皮料。120帧、4K所代表的清晰度只是里子和五金,是提高皮子表现力的一种方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很多人都知道,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李安才第一次接触3D。在此之前,他一直是胶片的忠实拥趸。在此之后,他完全倒向了3D,因为他发现,电影的拍法有了很多变化的可能性,这是他从80年代以后没有想过的事情。


但是,很少人知道,李安在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被新发现挑动了多少神经,同时就有多受挫,因为24帧中的3D,简直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视觉体验。为《比利·林恩》的拍摄提供技术支持的三大厂商技术人员对腾讯娱乐透露,当时李安脑海中产生的种种期待,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竟然完全落空。所以他才下定决心,如果找不到解决办法,就不再碰3D。最终,他找到了120帧——在他看来,这就是解锁3D的那把钥匙。


为什么3D一定要看高帧数、高亮度?


有人认为,选择在《少年派》中用3D,应该是一个商业动机占主导的决定,毕竟1.2亿美元的成本摆在那里,不借此提高票价,回本的压力很大。“幸好最后结果还不错。”6.1亿美元的票房即使对李安来说,也有很多运气的成分。



▲《谍影重重5》的中国3D版本让观众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高潮


但是,很多人想不到,这个近年来更多因成了赚钱利器,而被业内唾弃的新技术——3D,颠覆了李安的电影观,他认识到自己观察事物的方式——一种他过去从未怀疑过的方式——被改变了。他发现,在3D格式中,人脸是最生动,最好看的。这件事情让他感觉到,电影要变了。


然而事实上,据为《比利·林恩》打造4K格式回放系统的Christine激光放映设备技术人员讲,在拍摄《少年派》的过程中,李安是极度受挫的,因为画面最终呈现的效果始终无法充分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少年派》结束以后他才搞清楚,不是他对3D的理解出了问题,而是3D效果的呈现从根本上就受到了限制——1秒24帧的影像质量太低了,因为丢失了太多信息。


大家应该都对24帧画面的“抖动”(频闪)有印象吧?这种程度的频闪,在2D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不伤眼睛。但3D是立体的,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频闪会大幅加剧,正常亮度完全没法看,看久了眼睛喷血的可能性都有(这是技术人员原话!!!),必须降低亮度才能遮丑。



 

Christine激光放映设备技术人员告诉腾讯娱乐,正常情况下,24帧、2D电影的DCI(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是14英尺朗伯(亮度单位,类似于衡量电压的伏特)。而24帧、3D电影通常只有3—4英尺朗伯,是2D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是非常反人类的。试想,一个大美女(真正的美女)正在和你调情,你却只能看到她四分之一的美丽,这还怎么玩?


是的,真相就是这么残酷,成为盈利担当好几年了的3D电影,别说对电影的拍摄方式产生启发了,就连最根本的观赏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可是,难道我们只能可怜兮兮地在被闪瞎眼和黑灯瞎火中二选一吗?当你没吃过鹅肝时,可能从来不觉得鸡肝有什么不好的。但是对用过真·3D摄影机李安来说,这实在是太残忍了:“电影起码要看得舒服才行。”

 


▲詹姆斯·卡梅隆


怎样才能提高影像的质量呢?在看过朋友推荐的卡梅隆实验室制作的60帧小样之后,李安看到了打开世界新的方式——加帧。从24帧到60帧,频闪的影响逐渐减低,亮度回到正常甚至更高的水平,“从60帧开始,就可以慢慢接近那个世界了”。


看过60帧,李安没有停下脚步。他开始接触到NASA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此前流传的版本不同,这份研究显示,人类的眼睛和大脑能够识别的极限,远远超过100帧,大约在每秒900帧左右,远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精致、发达。李安被这个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彻底颠覆了认知,求知欲也大大被激发,他想知道,既然眼睛是这样一种被低估多年的高端镜头,那么从眼睛识别信息,到产生心理反应,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4帧就像是何以琛的表妹


这次,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又明亮又真实的世界。遇到这个世界,就像吃货遇到上等鹅肝,摄影师等到极光,何以琛遇到赵默笙一样,才发现原来24帧只是鸡肝,只是镭射灯,只是表妹,都是将就。


李安决心握住这把钥匙,打开通向这个世界的门。他要用120帧/4K/3D格式拍摄《中场战事》,让所有人来看看他那双“20年后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173倍的清晰度怎么来的?

调色软件、放映设备都是定制的


门背后是什么李安看到了,钥匙也有了,最难的部分来了,钥匙孔在哪里?回忆起刚开始的时候,李安一脸的窘迫,“每个部门都不晓得要干嘛,怎么经营,怎么管理,老是不方便。他也不方便,我也不方便。逆水行舟,凡事困难。”



▲《比利·林恩》剧照


从技术上而言,这的确是一次从需求倒逼供给的过程。据业内人士透露,虽然目前高清摄影机的规格已经提高到可以轻松拍摄120帧、8K格式的画面,但是后期制作软件和影院终端放映设备的升级,却滞后了很多。这是由整条产业链的利益决定的。因此,李安的团队只能找到相关领域的厂商,定制自己需要的软件。7thSense Design、Christine以及Film Light等厂商因此入局。


7thSense Design是一家做伺服器的公司,他们为李安的团队提供了一种拥有高速硬盘阵列的伺服器,这种伺服器可以输出《比利·林恩》的高码率素材。这件事情有多重要呢?让7thSense Design的技术人员来举个栗子吧:


一般情况下,24帧/4K的影院播放文件,码率最多为250Mbps(注:码率越大视频越清晰)。那么120帧/4K再加3D(两只眼睛也就意味着数据量加倍)的画,一般而言影院播放文件的码率经过压缩也要达到前者的10倍,也就是2500Mbps。但是,几乎没有经过压缩的《比利·林恩》,码率达到了43216Mbps,也就是说,清晰度到达了普通24帧/4K电影的173倍哦——要不怎么能让你看见萌萌哒的Billy被拉拉队员调戏时潮红的小脸蛋呢?如此大量的数据,如果没有高速硬盘阵列,片子播放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掉帧了——好好的120帧很可能就变119帧或者更低了。


Christine则负责为李安的团队提供了改装后的4K放映设备。这种放映设备有多厉害?换Christine的技术人员来举个栗子吧:


标准2K电影一般是每秒5300百万个像素,Christine激光放映设备能够输出22亿个像素,是前者的62倍还要多,已经接近人眼和大脑能够“看见”的极限(清晰度的提升主要依赖像素的增加,所以2K和4K版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也正因为有了足够的像素支撑,这种放映机放映出来的画面亮度,可以达到28英尺朗伯,也就是你曾经看到过的《谍影重重5》3D版的7倍哦,(请想象小岳岳的口气)我的天哪,简直是重见天日有没有?在此之前,这些放映机曾被NASA用在战斗机的模拟器上,却从未被用于放映电影。此外,Christine还为上文提到的伺服器,专门开发了双重幻影4K放映系统。这套系统不仅用于影院放映,也使得李安能够在片场看到4K格式的回放画面,也就是最接近大银幕效果的画面。如此一来,李安就不用回到剪辑房才发现,比利·林恩架在圣战徒脖子上的刀已经穿帮了。


Film Light则为李安的团队专门开发了一款叫做Base Light X的调色软件,用来处理120帧的素材。这件事情又有多重要呢?这次请李安来帮我们说明。因为清晰度提高了很多,李安彻底改变了打光的方法。但是除了能够播放最高规格版本的全球五家影院,大多数影院播放的仍然是低于这个规格的版本,所以每个版本都需要重新调色——是的,你没看错,是每一个版本。李安告诉腾讯娱乐,最终他是在60帧/4K/3D的版本上完成剪辑的,然后再升上去或者降下来。而北京、上海人民通宵达旦排队也要看到的最高规则版本,就是在这款名为Base Light X的软件完成调色的。



▲“甲方爸爸“李安


说起来好像也并不是特别难,但是要知道,这些设备或软件都是因为这部电影被开发出来的,有没有商业前景谁也不知道。虽然买单的是片方,但是对于最终还是按照商业法则来运行的产业链来讲,即使是高科技领域,创新并不会处处受到欢迎。所以,很多人以为,在《比利·林恩》诞生的过程中,攻克技术本身是最难的,其实不然。李安根本不懂电脑,也不会使用软件,说白了,在技术团队中,他是个强势又严苛的“甲方爸爸”,只负责判断团队交出来的东西行,或者不行。


他所承受的压力,来自于对整个业界既有规则的挑战:“改变工业的格式就很难,不管是器材还是观念的改进,改变工业结构更难,从整个产业链到观众的观影习惯,很烦的。”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质疑,以及为可能迎来的失败背上骂名:“一堆人做的话,大家都可以合力起来讲。现在什么问题都问我,我刚刚做一部片子,哪里会有答案?我自己还在学,还在迷糊的状态,但现在责任都在我身上。”


不仅如此,李安还要应对观众来自120帧让故事、让电影感变得无足轻重的质疑。对此李安是绝对不认同的:“因为技术的东西比较贵,要迎合普罗大众的口味,所以才会低俗。一个新的技术出来,大家会拿去做科幻片、动作片,因为可以卖大钱。你拿一个很贵的东西拿来做艺术片,本身不合适。只有当这个东西变得很便宜、很普遍时,艺术家拿起来了,它才能变艺术。我正好可以两边兼顾一些,那我不做谁做?我希望把它做到不那么粗俗。“而且,李安早已做好接受命运的准备,却绝不打算妥协:“如果它不卖钱,我就要倒霉。但至少大家看到了。”


“非要吃蜂蜜,却不晓得捅到了蚂蜂窝”。李安再次苦笑着说。“但是怎么办呢?你看到的东西确实不一样了。”

 


▲影片剧照


电影变了:从编剧、打光到运镜全变了

不化妆只是暂时的,会有新的化妆术研发出来


很多人看120帧/4K/3D版《比利·利恩》后半部分的时候,会忘记了自己在看120帧,在看4K,在看3D,这种让观众忘记自己不在场的状态,被称之为“沉浸感”。但这种沉浸的浓度累积到最后,尤其当很多人为比利·林恩的蓝眼睛感到心碎时,会觉得原来情感的表达到底还是跟技术无关。这么说并不公平。


清晰度的飞跃,带来的绝对不是机械的视觉上的刺激,而是一个由生理刺激引起心理变化的过程。为此李安打过一个很经典的比方,清晰度很低的时候,一个角色必须完成不停找水,急着倒水、甚至打翻水杯的一系列动作,才能让你充分感受到他很渴,但在清晰度很高的时候,演员嘴唇上的干纹,或者一个吞口水的喉部特写,就可以完成这个表达了。


但这就意味着导演的工作变得简单了吗?完全没有。全新的影像体验,就意味着要建立全新的电影语法。“看起来像LIVE的时候,对真实的要求其实更高了。编剧怎么编?镜头怎么摆?焦点怎么动?妆怎么化?演员怎么演戏?还没有看到好处,问题先浮现出来了。”


很多人其实注意到了,李安的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中的一个个精巧的构图,在《比利·林恩》这里简化为主观镜头、特色镜头和过肩镜头的三位一体。这三种镜头分别代表着比利·林恩眼中的世界,别人眼中的比利·利恩,以及站在比利·林恩的角度上的观众可以看到的世界。这三种视角的组合,才是制造出“沉浸感”的核心驱动力。



▲《断背山》



▲《卧虎藏龙》



▲《色戒》


另外,在很多画面中,焦点从一个人脸上,迅速转移到另一个演员脸上时,那种干脆的顺滑的程度,对于观众感受3D画面的立体空间而言,提供了足够的可信度。上文提到的打光法,也因为清晰度的提高而完全改变,非常自然,打了光就像没打光一样。美术道具更是如此,在120帧/4K/3D版的画面中,连距离比利·林恩最远的战友肩膀上的徽章都能看得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到极致的真实,很容易就穿帮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比利·林恩》中的很多演员,都根据人物的真实设定素颜出镜了。很多人借此嘲讽道,那些整过容的和需要依靠化妆的演员们,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其实这并不是李安的本意,他不是一个狂热的素颜原教旨主义者,他只是因为太超前了,没有选择而已。但他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化妆品、化妆的方法一定都会跟上来。



《比利·林恩》幕后花絮照


所有这些变革,都不是过往经验或者大神指点可以教给李安的,而是当他面对这样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世界时,对观察和呈现方式做出的自然而然的调整。“其实说穿了也没有所谓的好坏,手上有什么东西,就把它做到最好,用最好的表达,刺激最好的想象力。我真的不想比较过去的电影,我觉得最不公平的就是大家用过去的眼光来看新的电影。我觉得要有新的开始。”


其实,直到这里,李安的行为都不是很出乎大家的意料,挑战规则这种事情,他已经无数次尝试过了,也无数次证明过了自己的能力。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一次的李安,并不是很有耐心,他不会因为暂时的否定就裹足不前:“我年纪也不小了。都说年轻人要有耐心,我年纪大了,不要有耐心。这个东西当然不止做出一部就算了,这才刚开始,我还要做好几部。”


“我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研发这个东西。我希望做一个电影的学生,永远不要离开电影的学校。”说这句话的时候,李安眼神中的光是非常锐利的。


结  语


从挑战3D到挑战120帧/4K的3D,很多人开始将李安和卡梅隆绑定在一起,并绑定到电影技术的历史上来谈论。对此,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好的李安摊了摊手,自嘲地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他是科学家的思维,还要做生意,我完全不行,我只是想做一个片子出来而已。”


截至到记者采访时为止,李安说卡梅隆还没有看过《比利·利恩》,他希望可以邀请到他来看电影,听听他的意见,也希望以后可以和他多多合作。这其实是李安的一番套话。 


决定要拍120帧的3D电影后,李安从卡梅隆的实验室拿到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有一些关于120帧的理论基础,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大部分我们都没有反驳过,但也没有照那个做,因为太新了,我们会看自己的东西,我也不愿意立下一些理论给大家。”120帧的3D也绝对不是李安的终点。整个采访中他最兴奋的时刻之一,就是告诉腾讯娱乐,NASA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眼识别的极限大概在900帧左右,所以他还会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帧。


这才是真实的李安,一个看上去彬彬有礼、对眼前人的所有反应都会有所回应,但其实内心却很少在乎他人评价的,一意孤行的李安。


编辑/樟木


相关阅读:


李安新片4种格式你慌了吗? 不要方,认"帧"买票就对了!


拍完了老爸的好莱坞大片,李安的小儿子又被陈凯歌韩寒徐静蕾看上了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