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跳楼华男: 救命, 我被扔进精神病院...于是, 一场营救开始了

2016年12月02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在美国中文网报道亚马逊华裔员工跳楼事件(点击查看相关报道)一天后,11月30日晚上,记者又收到了自称是当事人朋友的一个求助电话,据悉,跳楼男子可能被亚马逊关进了精神病院,并向外发出了求救信号!


据自称为事主朋友的Q先生介绍,事主在跳楼送医后虽然腿部重伤,但仍保持清醒,并一直使用微信与部分较为亲近的朋友联系,但其昨天在聊天群中“消失”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向朋友发出了上述求助信息,随之失去联系

西雅图消防部门公布的11月28日救援现场

图片来自推特截图


在获知相关信息后,笔者被加入了一个名为“关爱XX”(为保护事主隐私,此处隐去名称)的微信群。这个主要由事主相关朋友、亚马逊华人员工、不同科技公司华人工程师等组成的救助群里已经炸开了锅。

事主是不是被亚马逊强行送进精神病院?

究竟该如何联系上事主?

需要向警方/医院求助吗?

需要向中国领馆求助吗?

是不是应该需要媒体帮忙扩散?

怎么联系上事主仍在国内的父母?

一阵慌乱之后,群里接到好消息。据接近亚马逊华人协会(SMILE)的L先生透露,该协会已经在11月30日晚间在医院见到了事主本人,并确认其无人身安全问题,且其它状况稳定。此外,L先生还帮亚马逊华人协会传话说,事主已经准备自己请律师


作为亚马逊内部的华人社团,亚马逊华人协会(SMILE)据悉是目前了解内情最多的组织,该协会的员工都是亚马逊现任雇员,但对于美国中文网的求证信息,该协会并没有正面回应。此外,至截稿时,在此事件中的关键方亚马逊公司以及传闻中可能存在不公正对待事主行为的其之前所有小组的负责人也未对美国中文网的相关提问做出任何回应。

事主此前所在小组负责人

图片来自Facebook


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初爆料的论坛原文以及自称是事主朋友的表述成了目前公众获取消息的唯一信息源。

图片截自某论坛


据自称事主朋友的Q先生向笔者透露,两人之前是同事,关系较近,并表示:“他的为人,技术都是同龄人中拔尖的”。据Q先生介绍,事主在加入亚马逊之前曾和他在某公司共事半年,并放弃了抽中的H1B抽签名额选择了跳槽到亚马逊。



在现有条件下,笔者向位于西雅图的李与李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李国华律师以及位于纽约的罗根里斯律师楼的资深律师孙澜涛进行了电话采访,以期解答所有关于这一事件的更多疑虑。(注:两位律师不针对本案)


孙澜涛律师→

李国华律师↓

1,跳楼后被送往精神病院合法吗?

如果医生认为他可能有一些心理疾病或可能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那么在完成相关司法程序后,医生可以要求他在医院待几天以观察判定其是否存在精神疾病。鉴于事主的跳楼行为和警方作出的“自杀”初步断定,医生结合事主在医院的表现做出这一决定的可能性很高。不过,这也需要当事医生提供确切的临床证据。(李)

这种情况属于健康法的范畴。一般来说,进入精神病院有自愿性和非自愿性两种。如果自愿进入的话,可基本遵循自由进入自由离开的原则。如果是非自愿的话,还需分两种情况:短期和长期。具备精神科行医执照的医生在有充足证据证明病人有伤害自己或他人倾向时,可开具证明对病人进行强制性短期关押。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即使出院后也需要由监护人予以照料,密切监视病人。如果要对病人进行长期关押,则需将医生开具的相关证明拿到法庭上,由法官批准后,才可对病人进行长期关押。(孙)

2,被认定精神病有何影响?如何补救?

如果被认定为精神病,可能在今后找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障碍,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出现过很多被误送进精神病院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及家属可以进行申辩。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在中国人看来合情合理的表达和行事在美国医生眼中可能不那么正常,这种文化差异很难消除,但不能掉以轻心。(孙)

3,事主可获得什么赔偿?

事主在为亚马逊工作期间发生意外,可申请工商保险,覆盖其误工费用和医疗费用。如果可证明其因工作压力导致精神失常,则可进一步起诉亚马逊,要求更多赔偿。(孙)

4,如何理性解决美国职场纠纷?

无论在工作当中遇到了任何不公正的待遇,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都不是值得提倡的,要根据问题严重程度选择报警或是协商解决。这类事情最关键的就是要讲求证据,如果在工作中觉得被同事或上级不公正对待,首先应该是小心保存相关证据。接下来应该向上级反映,给内部纠正机制一些机会。如果一次反映不能引起关注的话,那么就尝试多次,同时这些反映也尽量保留证据。如果通过直接向上级反映不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应该向人力资源部门再做反映。如果确定通过内出途径无法解决问题的话则需要聘请律师当然,如果在处理问题的同时,出现任何想要自杀的念头,那就应该在找律师之前尽早寻求心理咨询方面的帮助。(李)

5,如何评论亚马逊推行的PIP制度?

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虽然有些严苛,但他是符合劳工法的,也是所有律师都相对支持的。他比川普挂在嘴边的“you are fired”强多了,给了员工足够的时间来应对潜在的离职。在PIP中不应该过分绝望,首先,应该尽量提升工作能力,尽快脱离PIP,或者利用这一事件寻找下一份工作,即使在三个月后失业,也可以领取政府失业金,同时各州都有政府资助的专业学习班,要积极利用各类资源。(孙)



至截稿时,“关爱XX”的微信群已经有130名成员。这130名来自于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的经历的华人,在这个群里聚成一条坚实的绳,这根绳在承担着营救XX使命的同时,也将华人的拧在一起。一名在亚马逊工作的同胞在异国他乡落难,究竟应该如何营救?在法律咨询之外,集中力量争取,提升亚马逊及各大公司对于华人员工利益的重视也是不容视乎的一环



一直以来,作为不断崛起却有始终难被真正重视的少数群体,华裔在美国处境艰难。在科技界,华裔的重视度与其贡献率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在“关爱XX”的群里,关于是不是应该将此事进一步升级、向亚马逊公司施压的话题也引起了热烈讨论。一方面,亚马逊华人员工众多,他们和亚马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另一方面,如果不积极争取利益永远不会向华人倾斜。


对于“闹”还是“不闹”的两难,笔者向包括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IBM、Bloomberg、Pintertest等在内的多家科技公司华人员工发起了提问。


D女士,工作经验半年

闹啊

美国就要抱团闹

要是亚裔都抱团闹 说歧视由来已久

最后就跟黑人一样受优待了 谁都不敢惹黑人

Z先生,工作经验5年

我支持不闹。这事说白了还是自己心理素质太差,XX manager哪都有(假设确实是manager问题不是他自己问题),他遇到的肯定也不是最差的。但是选择自杀就太傻了,完全让人同情不起来,职场还是要职业一些。这事无论从道德,法律,还是常识上都不占理,闹大只会让人看笑话。说极端点,你拿枪把manager嘣了都比自杀强点,自杀实在是亲者痛仇者快的最愚蠢行为


如果调查清楚确实是manager问题那施加压力炒掉manager我倒是支持的

W先生,工作经验 5年

这个要组织调查取证。如果证据确凿,可以起诉。如果法院判决不公正可以申请游行

W先生,工作经验3年

三个月到PIP说明不是right hire面试panel需要集体反思。另一方面,大公司福利确实诱人,不过也不白养人,合同里明文写的是"compensation",不是free money。


我一个朋友的评论,感觉很中肯。

Z先生,工作经验半年

我觉得闹与不闹都不好

这种事情他就跳楼  这种人心理也有问题啊

X女士,工作经验1年半

我觉得应该亚麻的人内部发声

让高层好好重视一下

L先生,工作经验1年半

我不是亚马逊员工,所以不是一手经验。就我了解,整体来说由于亚马逊的culture是frugality,所以对员工可能比较demanding(参考去年纽约时报文章)。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亚马逊里,组与组之间也有所不同。我有亚马逊的朋友就表示组里环境良好,没有经历过“压榨”。


个人认为老中只知道挣钱没用,遇到事情,游行、请愿、捐款、找律师、请lobbyist,按西方规则做事,不当键盘侠。


在缺乏充分了解的现今情况之下,很难说清楚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XX以及在美华人整体,但“关爱XX”的群主在群里说过一句话,笔者觉得其意义远不只字面那一层。他说:“这个群里我们还会继续拉人,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但有一天他需要时,我们都在。”


在这件事情上,媒体的意义也正如这句话。让更多人知晓、唤起更广泛的关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集结更强大的力量,一起营救XX,也捍卫每一个像XX一样可能陷入困境的在美华人,便是笔者此篇纸墨之后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本文采访:叶文多 王依依 李越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