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锋:德国家族企业启示录——中国企业从一开始就输了

2016年11月21日 创业财经汇


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文 | 肖锋 ☞ 《中国新闻周刊》总主笔,功夫财经X嘉宾


导读

所谓传承,就是把家族的基因和家风传承下去,一个是家族生物基因,一个是家族文化基因。

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制度、信托制度,中国家族企业只有硬传,传不传就是这一个子女,没的可选择。

德国式接班是相对平稳的,是父子两代人磨出来的。中国式接班是突然的,之前没多少准备。



中国式传承的三个误区


❶ 我奋斗得这么辛苦,还不是全为了你,所以二代应该体谅父辈的辛苦。错,你的奋斗我体会不到,作为独生子女,你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都没陪伴过我。

以为把下一代送出国受教育就万事大吉了。错,作为接班预科教育,父母的教育重于学校和社会。况且,国际化往往学的只是皮毛。

以为自己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到下一代。错,时代不同了,新一代不热衷搞政商关系。第一代企业家的儿女就厌烦与官员搞在一起。有些地方政府还出面搞“二代培训班”,效果是有限的。


德国家族企业启示录


德国制造的主要支撑是什么?是家族企业。有些德国企业,老板或员工,老少三代都在一个厂里工作,爷爷做这个孙子还做这个,直至做到极致。

德国家族企业是当然的社区建设者,一个小镇如果出了个行业明星,图书馆、医院、绿化等公共建设它可以全包了。家族企业有很强的公益性,这不是企业境界有多高,而是历史传统、文化传统。

提几个牛叉的德国家族企业吧。比如宝马,曾经是研制飞机发动机的,后被盟军禁止但其蓝天白云蓝白色LOGO沿用至今;比如保时捷,它生产了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令盟军胆寒;还有BOSS,德军军服设计者。这些一度“反动”的企业都传承了下来,凭的就是强大的家族基因。可以说,家族企业在德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所谓传承,就是把家族的基因和家风传承下去,一个是家族生物基因,一个是家族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本质上也是家族主义的,只是这种文化被历次运动洗劫了。当前,中国之所以出现接班焦虑,就是缺乏文化工具,加上时代巨变导致代沟,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没的备选,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和严峻。


中国式传承的三个出路


两个字:儿子。没儿子女儿也行。否则没的选择,接不接班就是他。

“家庭树”根基是家庭,树干是企业,首先根基要稳。德国家族企业的经验是,儿子不行就女儿,二代不行就第三代,三代不行就等到四代,直到“真命天子”出现。

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制度、信托制度,中国家族企业只有硬传,传不传就是这一个,没的可选择。

所以,你的企业或基因要想传承得稳当,只有多生孩子。有时候,不能把包二奶当道德问题来看待。

解决两代人价值观冲突,要融合,求同存异。

两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走向西方还是回到传统文化。福建地方政府举办的富二代培训班就让人背诵《弟子规》,效果如何?

德国家族企业也讲求家道家风传承的重要性。家族企业都建有博物馆,传承类似于家训成为企业理念。对于一个立志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讲,家道家风的传承比业务更重要——业务会更新换代,但家道家风不变。

先求传承,再求接班。至少人脉和文脉不断。这代不行还有下代嘛。

身教胜于言传,就是“传帮带”的作用。

霍英东把吃剩下的玉米饼带上路上吃,王永庆一条毛巾用了27年,宗庆后一年消费不超过5万元⋯⋯这些还都是节俭之道。能让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恐怕还是一代代言传身教下去的做人的道理。

瑞典最大家族企业瓦伦堡有两条戒律:一条是家中男子必须当一回海员(祖上海员起家,也是培养冒险精神和坚忍精神);另一条就是爷爷或父亲必须每天要拿出一小时与儿子散步。

在西方家庭,为什么家长要在孩子身上花这么多时间陪伴他,就是培养未来角色。所以《爸爸去哪儿》的社会意义,就是让父亲角色能传承给下一代。

德国式接班是相对平稳的,是父子两代人磨出来的。中国式接班是突然的,之前没多少准备。

很多二代角色培养也不够,比如独生子女怎么学会兼顾与企业员工的关系,他成长过程中都是别人照顾他,他怎么去顾及别人呢?

还有代际价值观冲突——将儿女推向国外有时是培养了一个对手。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留洋是“投资失败”,造成代际冲突。

西方家族企业传承之道源自贵族世家,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王朝”。那么百年之后,你的“王朝”留下了什么呢?

王朝可以更换,只有文化生生不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