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妖魔化中国留学生?

2016年12月03日 美国留学那点事


文/ Yanxin

来源:WE留学生(ID:WorldEducation)


没有哪一代留学生,像这一代一样,受到如此多的非议

这是留学“最好”的时代,却是留学生“最坏”的时代。


作为一个特殊的华人群体,中国留学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出现在国内外各大媒体的报道中。然而舆论对他们的报道很难说客观——至少既不完整,也不全面。


在那些广为传播的新闻中,中国留学生的形象往往带有明显的“标签”:


  • 富二代:豪车满街跑、奢侈品傍身



题:对速度的狂热:美国郊区年轻有钱的中国学生


  • 作弊:考试作弊、申请材料造假



题:中国学生如何通过作弊进入美国大学


  • 心理脆弱:一会抑郁、一会自杀



题:中国留学生脆弱易自杀


  • 缺乏管束:飙车被捕、殴打同胞




  • 学术表现差:普遍成绩不佳、就算成绩好也被认为不是真正的聪明。。。






我们看到的,似乎总是各类负面新闻。是这个群体真有如此多的负面新闻吗?要不然,为什么我们从媒体听到的总是负面的消息呢?  


1、事件本身的新闻性

倒不是说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有误,而是说,这些报道具有多大的群体代表性我们不能仅通过一些个案得出定论。


都知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越是新奇、糟糕的信息越具有传播力。相反,除非是惊天动地的好事,大多数普通好消息都会因为不符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迅速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无负面不新闻”几乎是默认的行业规则。出于新闻价值的考虑,媒体关注的焦点会更多集中于负面新闻,而那些不具有新奇和轰动特性的事件不论其产生影响的巨大性或暗含内容的重要性都会被忽视。


如果关注留学生所在国的当地新闻媒体,会发现也有关于留学生的正面新闻,只不过新闻性很小很小,主流媒体不会对其大肆报道,传到国内的也就更少了。


下面是英国BBC今年5月发出的一篇报道,题为“不是所有中国富二代都在烧钱”




报道中提及,一直以来备受媒体和大众攻击的中国富二代,正在试图改变公众对他们的浅薄印象。期望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及财富更好地回馈社会的他们,将资金投入在油画、雕塑、装置艺术上建立博物馆举办展览,而不是将钱烧在大牌服装上。


然而,这则新闻尽管通过BBC报道,影响力也很有限。


在经国内几个门户网站转载后,标题突然变成了“BBC称中国富二代热衷艺术品收藏:欲体现社会地位”。


而文中的这句话:“Many are better educated and more travelled than their parents so looking for different ways to use their high status in Chinese society”,被直接曲解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受过更好的教育,也比父辈更有见识,所以他们期待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中国社会里的较高地位。”


一则正面新闻,由此也成为了公众眼中的负面新闻。


同样在今年,国内媒体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两则报道,在百度上搜索关键词条,跳出的结果非常悬殊:


1. 爱荷华大学 中国留学生代考    15300个

2. 中国留学生 参与发现引力波   3350个


由此可见,“无负面不新闻”的行业规则使某些正反两面的新闻本身就有报道数量上的差异,即便是参与发现引力波这样震惊科学界的大事,报道幅度也不及中国留学生的作弊新闻。


于此同时,正如知乎一位网友所说,正面的都被学习考试课题实验比赛等等等等XX的死去活来,哪有时间造新闻。这些孜孜不倦学习的留学生,很少成为报道的对象。在新闻受众对某个具体群体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仅报道偶然性事件,受众自然陷入以偏概全的印象中去。


2、媒体报道的煽动性


此外,媒体处理报道的观点和态度也会直接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改变受众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2014年的一起颇为轰动的留学生车祸案:


对方酒驾,中国留学生驾法拉利被撞身亡




这起事故的起因本在于“对方酒驾”,但由于媒体在处理报道时,突出了“法拉利”这一标签,导致焦点被模糊,而在某些新闻报道中,更有记者直指“a Ferrari is expensive but won’t keep you alive”——一辆昂贵的法拉利也不能让你免于殒命。因此,舆论从同情一起惨剧发展为指责留学生不是贪官子女,就是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挥霍炫耀。


事实上,不仅仅是针对留学生。对于国内任何新闻,但凡家世上能挖出一点料来,也逃不过类似的评论。


这是由于在对腐败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极度敏感的中国,阶级仇恨已然成为一点即燃的火种。


人们好奇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孩子可以享受这样昂贵的机会;而当这些拿着昂贵机会的孩子在更优越的教育环境中反而成为“滋生问题的花朵”,人们的愤怒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中显示,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比例为世界最高。


一些中国家庭质疑国内的体制,并到国外寻找选择。这些家庭,不可否认,大多是中产以上家庭。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锅,中国留学生“不得不背”。因为这种偏见的出现和存在与媒体从业人员、新闻受众所处的社会群体环境和自身思维方式息息相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现阶段是很难去克服和避免的。


当“富人”的标签顶在头上,任何造假、飙车、退学的负面新闻都有可能被无限地放大。


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是,是否需要更多地探寻事件发生背后更深远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为迎合大众心理草率地报道一个又一个熟悉的“中国剧本”: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去美国留学,英语差,买豪车,违反法纪?


大部分人只知道,中国的孩子挤着公交地铁上学,美国的中国孩子开着车子上学,咋就不能艰苦朴素一点呢?


却很少有人告诉大家:欧美之所以私家车率如此之高,是因为在这些地方,没车就像没有腿一样。有完备大众运输系统的都市区屈指可数,即使诸如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基本上也算半吊子。某些大学所在的小镇,整个小镇里只有2条公交线,公交车站离学生公寓八百里远,每趟车间隔时间长达一小时,有些车晚上6点已经是末班车,节假日车子更是少得可怜。这才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留学生选择在美国买车。


只可惜,小部分贪官子女,挥霍炫耀的富家子弟,不学无术、行为不端的人,抹杀了那些提着重重的日常用品和蔬菜水果走30分钟才能到家,打着工还二手车贷,在实验室里奋战到天昏地暗,占多数的低调努力的留学生群体。




猜你喜欢,回复努力获取文章:

请不要再用极少数反例,否定几十万留学生的努力和成长!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