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背后的“耳朵”——Andy Wright

2017年07月18日 澳大利亚政府教育资讯


当大银幕亮起,当声音响起,走进另一个世界的你可能不会想到,所有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后期人工“拼凑”出来的。来自澳大利亚的Andy Wright就是这样一个后期工作者——混音师。



电影的“耳朵”


当大多数人坐在电影院的大银幕前看电影时,Andy Wright却是坐在工作室里“听”电影。作为澳大利亚顶级的混音师,在漫漫17年职业生涯中,Andy Wright已经为无数电影混音,其中包括一项Mel Gibson的2016年奥斯卡影片《血战钢锯岭》。



有声似“无声”


影片中好的混音效果往往很难被一般观众觉察到,这是源于混音本身为的是烘托、支持故事结构,因此,好的混音能够同剧情浑然一体。对于Andy Wright来说,要达到好的混音效果就必须要控制细节。Wright讲到:“观众在观看像《血战钢锯岭》这种电影时,往往觉得其中的声音就是剧情本身应有的样子,因此必须要确保每一个声音的真实性。”



不同的工作方式


多年来,澳大利亚电影业逐渐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许多大型好莱坞影片在澳大利亚取景拍摄。但据Wright说,在澳大利亚完成后期的电影数量仍未赶上在这里拍摄电影的数量。但与此同时,Wright强调了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好处:“我们同好莱坞系统的工作略有不同。在好莱坞,人们严格遵守自己特定的工作和岗位,而在这里,我们往往一人兼多职,而且我们的人员往往多才多艺”。


Wright讲到,他们很了解好莱坞电影,并且一直以好莱坞的风格制作电影。同时对中国和其他文化国家的电影制作也有一定了解。



澳大利亚艺术教育个性鲜明,在创意艺术教育方面有着强大的实力。不仅设施齐全,并且教师资源丰富,教学和作品都臻于国际水平。澳大利亚电影愈加成为国际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澳大利亚电影从业人员和制作水平也更加国际化,为全球观众做出愈加丰厚的贡献。



文章素材来源:australiaunlimited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澳大利亚政府教育资讯官方微信!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