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美国城市的贫困与暴利

2017年12月01日 美国留学指南



《驱逐:美国城市的贫困与暴利(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作者马修在美国密尔沃基南部居住了 1 年零 7 个月,跟随记录了八个贫困家庭的现状。这本记录美国租奴悲惨世界的纪实文学,一经推出即获得各界好评——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还获得 2017 年普利策非虚构奖,并被 30 多家媒体和出版社评为年度最佳好书。


————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对无房主义并不认同。在他看来,居无定所的不安心理和持续飙升的房租会使社会底层家庭深陷贫困的漩涡,不可自拔。


——摘自36氪


内容

马修最后一次见到阿琳的时候,她正在拨打第 89 个租房电话。 阿琳(Arleen)是位单身母亲,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小儿子还患有哮喘。她没有工作,所有收入都依靠每月 628 美元的社会补助金。 被上个房东扫地出门之后,阿琳花费了 90% 的收入,租下美国密尔沃基市第十三号街上的一套两居室。这也是阿琳能找到最便宜的房子了,每月租金只需要 550 美元。



但便宜没好货——房子摇摇欲坠不说,窗户玻璃上还有拳头大小的洞,房门也需要用老旧的木门闩从里面锁上。 不算水费、电费、取暖费,交完房租后,阿琳每天只剩下 2.6 美元。加上日常生活开销,阿琳入不敷出,随时处于破产边缘。


其实,如果房租的花销不超过收入的 30%,一些家庭还是有能力担负的。但房租的飞速上涨,导致不少贫困户需要用一半甚至 70% 以上的收入缴租。收入跟不上房租的涨速,收支持续不平衡引发恶性循环,令美国底层家庭深陷贫困陷阱。 如果你是北上广深的租房上班族,或许会有同感——工资一半用来租房,缩衣节食后基本月光。如果没有父母资助,一旦失业,也将面临交不起房租、流离失所的窘境。


中国人都有对“家”的渴望和归属感,美国人亦是如此。 马修说:“家”不仅是一套房子,更是家庭稳定的根基,象征着安全与温暖。但如果房租飞涨,租户随时面临被驱逐,安全感和温暖只能是幻想。 在美国密尔沃基市,每年有 1.6 万个大人和小孩被房东驱逐——这意味着,每天就有 40 多人流离失所。



阿琳每年都会经历一次被房东无情驱逐。她承受着心灵上的煎熬,难以安心生活,也无心与街坊邻居打交道;被驱逐之后,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耗费在寻找下一个房子上。 当阿琳再一次被房东扫地出门之后,她说:“我的灵魂被碾碎了(my soul is messed up)。”


伴随着驱逐的,除了漂泊和动荡,还有失业和失去教育的机会。俗话说“常挪的树长不大”,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阿琳的大儿子叫乔瑞,刚上初中的他,因频繁搬家不得不多次转学。两年之内,乔瑞转了 5 所学校——往往刚融入一所学校,就不得不被迫转走。 对乔瑞来说,适应环境会消耗大量精力,影响教育质量;频繁换校又让他很难获得同学的友谊、老师的肯定。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这些都有害无益。


————————————————————


教育改变命运。驱逐带来的不仅是居无定所,更是子女教育质量的低下,这让穷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变得微乎其微。


这也是为什么马修说:“驱逐不是贫困的表征,而是根源。”贫困可能会像王位一样,被永久“世袭”下去。


为了让贫困家庭逃离命运的深渊,马修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住房消费抵用券的普及和使用,可以改变美国贫穷的一面。” 具体来说,低于一定收入的家庭,可以获得住房消费抵用券。有了抵用券之后,他们只需缴纳 30% 的月收入就可以搬进一间质量尚可的房子,由政府缴纳剩余的房租。



尽管不少国家推行过住房消费抵用券或公租房,但马修认为,全国性普及抵用券才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因为“一个稳定的住所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


想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必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保证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而租房、以及租房之后遭遇的驱逐,让这两件事变得几无可能。 当买不起房也租不起房的时候,生活变得只剩下债务,天下皆奴。 租奴身上背的是房租,手里提的是行李。要么接受涨租,要么被扫地出门;从东搬到西,从南搬到北,不知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 对于房奴来说,身上背的是房贷,手里握的却是通向家和未来的钥匙;勒紧裤腰带买房的现在,是为了安居乐业的未来。 也许,人生不是为了买房而活着,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买房。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一更多精彩一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