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华女溺死亲生女 神秘人揭露背后隐情

2016年03月17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纽约布鲁克林一名24岁的华裔女性李琳(Lin Li,音译)在3月13日晚间把自己两岁的亲生女儿溺死在浴缸中。这起事件引爆中美两国互联网,大家都在讨论、都在好奇,什么样的原因能让李琳做出如此凶残的举动。
案件发生后,李琳于3月15号当晚被押出警局。今天(3月16号)在布鲁克林州高等法院过堂,被控二级谋杀罪、一级过失杀人罪和危害儿童罪。其中二级谋杀罪的最高刑期是25年至终身监禁。

李琳在被捕当晚被押出警局(美国中文网记者戴兆辰摄)

虐童残忍细节曝光 家庭暴力长期存在
根据检方控罪书,李琳在警局内承认,她把自己的女儿郑美乐蒂(Melody Zheng)放在一个盛满水的浴缸内,接着把她往水里按,直到郑美乐蒂的头完全在水面以下。李琳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之后,等把女儿提起来的时候,发现她已经断气,不醒人事。

控罪书上的二级谋杀格外刺眼

据记者了解,案发之前,2岁的女儿美乐蒂其实刚刚尿裤子,气急败坏的李琳便想教训她一下,不顾孩子挣扎,李琳把美乐蒂按在装满水的浴缸中。谁知,美乐蒂就此溺亡。

案发的浴缸

而事情远不止控罪书上写的那么简单。接到报警来到现场的警方发现孩子的父亲正在给美乐蒂做CPR,可是已经无力回天。然而警方发现一个更加惊人的线索,家中另外一名4岁的男孩脖子上有淤痕!于是,这名男孩很快也被送往医院观察治疗。

据记者了解,在周一调查的时候,这名4岁的男孩和警方说,用这种溺水的方式是李琳惩罚孩子的一贯做法!男孩向警员表示,李琳经常抓着他的脚腕,把整个人倒转提起来,然后把他的头浸在水中;有时候则是直接把他按在装满水的浴缸边,他脖子上的淤痕就是这样留下来的。警方消息也证实,男孩脖子上的淤痕是长期受虐所致。不过还好这名男孩并无大碍。目前已经由儿童福利局代为照管。

警方进入李琳家中调查,搜集证据

案件背后的隐情——嫌犯也曾受家暴
然而就在大家都震惊于这名母亲的狠心的时候,记者却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李琳自己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自称为李琳小学同学的李先生。人在中国的李先生说,李琳是福建长乐市营前镇下洋村人,李琳的事情他们全村都知道。李先生表示,李琳是由她的养父养母捡来,当时两人还没有小孩,两夫妻在旧市场附近卖蛋糕,李琳就帮着他们打点一些生意。然而,养父养母却一直虐待李琳。
李先生
嫌犯小学同学
“小时候放学,中午12点、1点回家,就看到她饭还没吃几口,就出来洗衣服洗蛋糕盆,没有洗完就不让吃饭。有时候天气很冷,也让她出来洗衣服和蛋糕盆。”

“还经常看到她去挑井水,当时也就11、12岁,一个女孩子挑井水也很危险,万一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事情没有做好,就打她骂她。那个印子就在她皮肤上。”
据李先生说,李琳的养父养母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小孩,而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每年过年,李琳都没有新衣服穿。李先生说,两人根本没把李琳当自己孩子看待,李琳非常可怜。看到李琳在美国发生的事情,他才愿意把李琳的事情说出来,李琳也有很悲惨的童年,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李琳心理阴影到底有多大。

李琳从警局押出的时候泣不成声

然而这不能成为李琳逃脱法律制裁的借口,毕竟,一名2岁儿童仅因尿裤子就遭到亲生母亲痛下杀手,李琳最终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上一辈人犯下的错误延续下来,美乐蒂成为了牺牲者,李琳则成了所有过错的承担者。


那么,现在正在看手机的您,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起人间悲剧呢?



在3月15日记者戴兆辰的报道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说有位邻居透露,这家人的两个孩子出生后就送到了中国福建老家,前几个月才刚刚把孩子接回美国团聚。还听说4岁的男孩有点难管教,让父母两人很头疼。


一个族群的悲剧——“洋留守儿童”

惨死的郑美乐蒂,和她的哥哥,都曾属于华人社区中一个常见的族群:“洋留守儿童。这起人间悲剧,又折射出这个族群中怎样的现象?来看开口不凡的解读。



这让我想起来去年两会,冯小刚的一个提案,他提出繁体字不能丢,特别是几个字,比如说亲和爱。繁体字的亲里面还有个见,爱里面还有个心,可是现在变成简体,就成了亲不见、爱无心。这亲、见两个字,道出了多少咱们美国华人的苦衷和无奈。

 

漂泊在外,留下父母独守空巢;为了打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这些对于很多华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而迫于工作生活的压力,更有越来越多的华人父母不得不忍受骨 肉分离的痛苦,在孩子出生后三四个月就送回国内,交给祖父母抚养,等到四岁可以进入免费公立幼儿园了再接回美国,形成华裔社区独有的“洋留守儿童”现象。 有数据统计,这样的“洋留守儿童”在福建省至少有2万个。一些没有身份的移民,甚至不得不雇佣快递公司把孩子“递送”回国。

 

“洋留守儿童”也不只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移民阶层,中青年父母常处于事业上升期,希望把孩子送回国内,自己专注于事业,在美国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后再把 孩子接回来。我身边很多同事朋友都曾这样做过。有的孩子在国内,每每和父母视频聊天时,都要翻过电脑屏幕,以为妈妈就在后面;有的孩子渴望母爱,只能抱着 幼儿园老师叫妈妈;还有的孩子接回美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肯叫一声爸爸妈妈。真是让人心酸。


而这些孩子回到美国之后,孩子和父母双方都更面临着长期的融合过程。亲情的疏离、孩子对语言文化的不适应,都容易形成家庭的矛盾。过去两三年间,布鲁克林就发生过多起华裔青少年因为跟父母关系不和而离家出走的案件,他们中有不少都是曾经的“洋留守儿童”。


这起女童在家里被溺死的案件,我们还要静待调查结果,但它再次暴露出了“洋留守儿童”现象的后遗症。长期不见,即便是血缘之亲,也难免变得淡漠。是否能做到“亲不见,爱,仍有心”值得我们华人社区关注、反思。



相关新闻


【最新】洗澡时溺死两岁女儿?布鲁克林华裔母亲被控谋杀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