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校长:『没进名校一辈子完蛋』说法太过了

2016年03月17日 美国留学快报


大部分家长现在都知道当然不能一味去追逐名校,名校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并不是说成功读了常春藤,才会幸福快乐。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接受凤凰网专访,就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谈了他的理解。(原文摘录如下)


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家庭教育


凤凰网:关于择校热您怎么看?不少家长不惜花高价买学区房,在家长看来,好学校和普通学校差别是很大的。


刘长铭: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家长的教育。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教育实践中感到,家庭教育确实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处理的很多棘手的学生问题,都是在纠正孩子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如果家里边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会简单一些,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使学校的工作简单,而是使孩子在学校能够发展得更好。


凤凰网:根据您的观察,觉得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刘长铭:坦率地说,我感到学生的一些习惯不是令人很满意。谈吐举止、文明习惯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最简单的说谢谢的习惯,比如在餐馆吃饭看到小孩简直一点规矩没有……这种情况简直太多太多了。


家庭教育最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习惯、道德、品性和兴趣,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社会教育也主要通过家长施加影响。


现在的家长都很焦虑,其实择校后,在一个学校里边遇到不同老师也有不同的教学方式。赵薇演的《虎妈猫爸》简直是现在择校热社会现象的集中反应。我觉得我们很多家长过于焦虑。


凤凰网:什么原因造成家长这种焦虑呢?家长觉得自己是被迫的,那北京四中肯定是最好的中学之一,其他学校肯定比不了。


刘长铭:其实高考上大学只是其中一方面,学校也好,家长也好,我们应该把孩子的发展成长放在一生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当然每个阶段都很重要,但认为这个阶段就决定了一辈子,没有那么严重。


因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他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至于学什么、考试成绩多少,这个并不重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最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态度、一种情感。


比如考大学多少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差一分没有进这个学校,可是低一分比高一分的水平差多少呢,我们看不出来,但是今天就是这样一个规则。如果说没有考进这个学校,这辈子都完了,这种观点就太过了,完全没有那么严重。我们很多从普通学校出来的学生,后来的发展也非常好,马云也不是顶尖大学毕业的。


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确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凤凰网:现在学校强调家庭教育,我也看到很多学校把作业辅导等甩给家长,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各自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刘长铭:都不可替代。确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一个孩子在家庭这个学校里上了六年,才进到社会的学校,他不是一张白纸进到小学,是带了很多过去家庭教育的痕迹。如果家庭教育在前六年能够培养他更多的好习惯,这样的孩子在进入到学校以后发展会好得多。


但是今天,很多家长之所以花那么大精力去择校,实际上有一个想法就是,学校很好,孩子交给学校,我就一切都放心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越是低年级的孩子,家庭教育影响越重要。


教育终极的价值是指向生活


凤凰网:有的家长给孩子报英语补习班,一个暑假就花了五万多。对于各种补习班,不少家长提到这么一种现象,老师上课不好好教,明说课后报我的班补习。这是很多家长无奈的地方,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刘长铭:有这种情况。我为什么说我们的教育不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整个环节都出问题。应该认真反思我们国家的教育价值追求和教育价值观的问题。


教育最终极的价值是指向生活,我们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改善生活,我们的教育也是为了改善生活,不是为了考试。为了我们的孩子未来能够有高质量的生活,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绝不仅仅就是数学,绝不仅仅就是考大学。


凤凰网:就您北京四中来说,您有高考的压力吗?


刘长铭:当然有了,我们的竞争压力很大。即使是大,四中有我们的价值体系,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公平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同时我们组织很多活动,比如让我们的学生到农村支教,我们学生每年到农村去做支教,这些都不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凤凰网:在高考竞争压力和自己的教育价值之间是怎么平衡的?跟人大附比有压力吗?


刘长铭:排名真的不重要。你看四中什么时候在外头说过高考?没有说过。别因为分数比人家高一点低一点就舍掉了学生应该得到的一些发展和锻炼,即使高考不要了,我们这些也要坚持,差不到哪儿去。真是对人一辈子负责的话,应该研究哪些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未来的发展更重要,这个问题我们如果不想明白,别谈什么素质教育,也不要谈什么以人为本、为学生负责,都是假的。


出国留学使家长多了一种选择


凤凰网:在一些大城市,出国留学低龄化也是越来越流行,初中就送出国读书。您怎么看这种现象?觉得孩子多大年龄出国读书比较合适?


刘长铭:首先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家长有钱了,出国留学才成为可能,这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以后,家长对教育有了更多的选择,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发展,让孩子有机会开阔一下眼界,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或教育,这个愿望要求也是合理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这种情况,就是对我们的教育是不满意的,我接触的一些人,对我们的教育批评还是蛮多的,都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出了很多问题。


有条件的一些家庭,可能更欣赏西方那种教育,能够尊重孩子的兴趣,使其发展更加多样化,这也是一个选择。至于多大年龄出去,我觉得这个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四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直接出去上学(快报君注:北京四中是出国强校,年前快报发布了国内出国高中排名,北京四中排名第一,回复『四中』可以查看这篇文章,绝大部分他们选择的路还是对的。但是家长也不要盲目看人家孩子出国了,我的孩子也要出国,这个大可不必。我们国家每年毕业七八百万学生,出去几万人根本不算什么,而且将来他们如果回国会成为我们建设的一个宝贵资源。


凤凰网:我前面去日本小学参观,与他们的小学生交流,印象特别深的是两个小孩说他们未来想做什么,其中一个就说我以后想养牛,还有一个说想开一个面包房。在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是不成器的。


刘长铭:是,这不大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当然,家长对孩子都有比较高的期望,但孩子以后慢慢走的路就多种多样了。我们有一个学生,非常棒,毕业之后上的清华,他学的IT的,他爱人是四中的同学,律师,俩人年薪150万左右。但这个男孩子后来辞职下海了,做煎饼去,他说要打造让一亿人放心的煎饼,很有情怀,现在的收入每年有几十万了。


我曾经跟学生讨论过,他们都很认可,他是学IT的,没有做IT,但是他对社会的贡献更多了,创造了新的财富,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我相信他上学的时候家长一定希望他将来能成一个IT精英,他的前期目标都实现了,上清华,读了研究生,有很好的工作了,但是他要走自己生活的道路,而不管别人怎么说、社会怎么评价。清华的高材生怎么去摊煎饼,不用顾及人家怎么说,北大的毕业生怎么就不能够卖猪肉呢?我们的价值观出问题了。


美本申qq群168630493;如果你现在高一,高二,正在或打算考新SAT,可以回复『领书』免费申请《猴哥新SAT词频蓝宝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