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留学生:希望文化 融入?从看懂美国华裔第一大剧开始

2016年07月08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瓜妈的话:妈妈圈里不少家长此时此刻正在忙着帮助今年就要奔赴美国上学的孩子们准备行囊 大家在谈论带什么药,带多少钱,定什么车到学校等等。我倒建议大家出发之前,做点文化上的准备吧。

在国内,无论大家觉得对美国有多了解,就像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一样,大多停留在皮毛。而影视剧,是拍给本地人看的,对想了解真实美国生活,情感,敏感话题及亚裔,华裔在美国的处境的新人,没有比看剧更有效的办法了。

【初来乍到】,英文是Fresh Off The Boat,是去年ABC黄金档播出的第一个华裔大剧,源于美国餐饮名人Eddie Huang的同名回忆录,推荐给大家一看。


皮尤调查公司(Pew Research Center)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今的亚裔美国人群体不仅在学业、收入、财产等层面全面领先盎格鲁―撒克逊后裔的新教徒白人,而且在恪守美国主流宣扬的“传统价值观”,如“努力工作就能成功”等方面,也处于领先位置。


调查得出结论称,当今的亚裔美国人群体已经是全美收入最高、教育水平最高、增长最快的种族群体:“比起整体美国公众而言,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财务状况和国家的方向更满意,赋予婚姻、生育、艰苦工作和事业成功以更多的价值。”


从远赴重洋在荒无人烟的西部修筑太平洋铁路的悲惨华工到如今活跃在各个领域顶端的精英,亚裔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济地位―好几代人辛勤劳动换来的家族财富成就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里的“新犹太群体”。


然而也恰恰跟20世纪初的犹太人一样,有钱多金的亚裔群体始终只能在经济领域有存在感,他们并没有能够真正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当非裔成功推出首个黑人总统和风靡全球的嘻哈文化时,当拉丁裔靠人口比例上升逐渐掌握政治话语权时,亚裔群体在主流媒体上的形象塑造仍然还停留在“虎妈育儿”的阶段。

 

不过,这个现状或许将从电视这个渠道得到改变。

一部美剧的破冰性意义
2015年2月,一部描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移民初次踏上美国南方大地开展新生活的情景喜剧《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登陆美国广播公司(ABC)晚间黄金时段,成为20多年来首部以亚裔群体作为主角的黄金档美剧。该剧试播集创下了794万收视人数的良好纪录,并因此成为2015年春季档收视率第二高的剧集。


实际上,早在1990年代就曾有电视台制作过一档关于韩裔女孩在洛杉矶成长的情景喜剧,不过在播出到10多集时因收视不佳而遭腰斩,此后的20年间再没有电视机构投资拍摄亚裔的故事。黄皮肤的东方人也大多成为“政治正确”法则下白人主角花朵下的绿叶点缀,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小印度”和《实习医生格蕾》中的克里斯蒂娜
杨。


电视剧《初来乍到》的故事以艾迪
黄的童年回忆录为主线铺开,并从艾迪一家人由首都华盛顿的唐人街搬到当时种族构成单一的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开始讲起。剧名“fresh off the boat”是一个俗语,指还没融入当地生活的新移民,直译就是“刚下船”。


艾迪一家人的故事改编自80后华人厨师黄颐铭的同名回忆录,黄颐铭本人的英文名刚好就是艾迪
黄。在《初来乍到》这本回忆录里,黄颐铭写下了原汁原味的童年回忆,他的父亲在奥兰多开设了一家美式牛排馆,母亲则在协助餐馆业务之余承担家庭主妇的责任。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如何在白人占绝对多数且民风保守的南方大地立足并实现他们的“美国梦”几乎是整本书的主题。



“《初来乍到》的首播不但是电视历史上,也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黄颐铭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希望借助电视网的“残余影响力”来改变公众对亚裔的看法。


严肃刻板还是愉快“自黑”?
虽然《初来乍到》开播后的商业表现还算不错,但故事原型黄颐铭却并不感到高兴,他反而有点后悔当初把故事版权卖给美国广播公司的决定。


对于这部改编自自己人生经历的电视剧,黄颐铭从看到试播集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高兴的是终于有主流电视媒体能正面聚焦到亚裔,愤怒的是电视台把自己的故事“改编得阿妈都不认识”。


“虚伪、没有传达出原著的精妙之处。”黄颐铭说,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减弱他童年故事的独特性,会使《初来乍到》变成“反向黄面孔”,即利用中国人的面孔来讲述美国白人的故事。

在《初来乍到》的原著中,黄颐铭用异常朴实和震撼的笔触描写了一个饱受虐待和欺辱的孩子学会如何以牙还牙的故事。“和许多住在自由派精英聚集的东西海岸地区的亚裔职业人士不一样,黄颐铭在南部佛罗里达州遭受到的种族歧视不是偷偷摸摸、暗示性的,也不是含蓄的。在这里,种族歧视是公开的,没有任何掩饰的,甚至是暴力的。”《纽约时报》说。

正因为如此,黄颐铭更倾向于电视台能将故事还原得更加写实,更加具有教育意义,而不是现在这种“充满了族裔刻板印象的传统情景喜剧。”


但实际上,自美国广播公司决定要将其搬上电视荧屏的那一刻起,《初来乍到》这部美国20多年来首部聚焦亚裔的电视剧就免不了要触及政治正确的底线。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情景喜剧,试想如果要是按照“悲情回忆”的基调来正襟危坐地讲故事,又会有几个观众愿意看呢?


NBC新闻评论称,当《初来乍到》的制作人决定拍摄这部讲述华裔移民在美成长的故事时,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会出现涉及文化和族裔的一些不太让人舒服的问题。


喜剧这种题材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了“政治不正确”的原罪,比如一提到犹太人则必定会说到“贪财、吝啬”这个梗,而提到黑人则会想到挂着金链子、说着土里土气口音的刻板印象。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吝啬,不是所有的黑人都“土豪”,但在喜剧的世界里,没有人会在乎这些。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调侃亚裔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也相当于调侃了南方保守派白人的落后和愚昧。比如当艾迪的母亲端出“臭豆腐”这种“奇葩中华美食”的时候,受到讽刺更多的是那些不尝试一下就妄下判断并视艾迪母亲为“怪胎”的白人家庭主妇,而不是华裔群体自身。

在第一集的片尾,艾迪父亲策划了餐厅电视广告,这本身就是一个犀利的种族梗:为了展示牛排的口味正宗,老爸聘来一个南方口音的白人服务员,广告中特别强调“白皮肤”“自己人”等字眼――这个梗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对南方保守派白人们的当头一击。

事实上,《初来乍到》这部剧的海报本身就饱含深意―它恶搞了名画《美国式哥特》。画中人表情严肃,衣着保守,手执耕地的叉子,一般认为这幅画象征着美国南方文化中的保守狭隘乃至压抑,而《初来乍到》则试图对此进行抨击和戏谑。


对中国观众来讲,在《初来乍到》中则有机会看到那些“政治稍微不那么正确”却又能让我们会心一笑的梗。比如过度关心孩子成绩而忽略其他指标的中国式教育,喜欢互相攀比以至于打肿脸充胖子的华人社会陋习等。


第四集整集的主题就是“成功的标志”。这一集讲述了艾迪母亲和她姐姐一家人互相攀比谁家挣的钱多,谁家开的车豪,谁家住的房子大的故事,并借艾迪母亲之口讲出了一个有趣的“潜规则”,那就是中国人一但发了财就会去烫头发以期“改头换面”。 这些笑点虽然和黄颐铭原著中那些种族歧视的故事相去甚远,却是一部成功喜剧必备的要素。

有媒体评论称,一部亚裔主角喜剧的出现其实也标志着这个群体在文化上已经开始逐渐抛弃“玻璃心”和弱势群体的标签,朝着勇敢“自黑”、勇敢自我调侃的步伐前进。


关于作者Eddie Huang 黄颐铭

Eddie Huang在美国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名字。他开餐馆,是大厨,在餐饮界有影响的名人,有自己的TV show,同时还是作家和律师。在曼哈顿拥有一个餐馆叫做 BaoHaus。







他文风犀利并且毒舌,喜笑怒骂,招人喜欢也争议不断。


黄选择跟ABC合作,希望能够毫不含糊、毫无妥协地描绘亚洲移民的生活经历。


“我期望什么?”“我期望能够改变一些事。”他本来相信他的故事足够震撼,能够说服ABC不做任何干涉,以他的方式讲述。“我原本是相信电视网的人还是有一点良心的。”


黄的坦诚态度跟他泼辣的母亲如出一撤。黄很随意地提起,他母亲好几次把车突然转向马路对面的车流以吓唬孩子们就范。但是黄后来又说他有今天的成就都要归功于母亲。


“每天早上,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她都会叫我起床,然后问我:‘你今天要做什么?有什么计划?什么行程?’”黄说母亲的唠叨给了他不屈不饶追求成功的冲劲。


亚洲人在美国处于一种有趣的地位。”黄在书中写道:“大家都认为你会跨越阶层。你的社群指望着你出人头地,进入法律、会计或银行业工作。但我那时意识到,我不会背离我的阶层。(尽管他的确曾经做过公司律师)我跟那群不成器的‘烂香蕉’们混在一起,他们根本不在乎出人头地。”


黄使用的这种种族化抗争的语言,对于很多关注这个话题的白人、黑人或亚裔人士来说,可能从本质上显得虚假,因为这些人有意无意地仍旧把亚裔美国人当做那个通过努力工作、回避种族政治而获得成功的群体。


“我真的觉得,人们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他们的。”他说。“当你有强烈的信念时,你有责任告诉人们他们需要什么。至少应该表达你自己,然后说,‘嘿,这是我喜欢的东西,这是我眼中的世界。让我牵着你的手,领你走过这一切,你就可以体会到我的视角了。

 

本文编辑自网络。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6764163.htm




推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