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从这场改变美国的性骚扰中学到什么

2016年07月01日 美国留学那点事


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6月28日,@喵喵小卉发布了一条长微博,详细讲述了她的朋友被《南方日报》记者在便捷酒店性侵的经过。


一石投下,千层浪起。


吊诡的是——


这一次,除了严惩罪犯,同情受害者两种言论。


因为过程中,受害者的反抗过于“软弱”。


我们还听到另一种声音。


“傻白甜”,“可能有目的”,“装小白兔”。






当然,此等“直男癌”,“阴谋论”一出,网络迅速反弹。





又变成一场“直男癌VS女权主义者”的辩论赛了。


为什么说又呢?


因为,似乎,每一次,当出现某种全民围观的公众事件,大部分舆论的第一落点,总是立场问题。


你对,连标点符号都举双脚赞成。


你放屁,这么脑残怎么不滚回火星。


噼里啪啦。


嘴炮不停。


今天,Sir不想入流。


想提一部最近看过的纪录片。


带你们一起看看——


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美国,会怎么样?


来。


《关键判决》



A.V.Club评价:


HBO的这部《关键判决》把“辛普森杀妻案”之前,美国最轰动的国家丑闻给扒了个底朝天。




《芝加哥太阳报》:


《关键判决》完全真实地反应出了这个事件中的诡异,不安,和无法否认的娱乐性。



这件事,集性、谎言、政治于一身。



《时代》标题


这个事就是——


托马斯法官的性骚扰丑闻。


1991年,总统老布什提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他看中的人选,是克拉伦斯•托马斯。




此人出身贫寒,在歧视黑人,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全凭一己之力,打进耶鲁法学院。


之后在政坛步步高升。


甚至迎娶白富美。




如果一切顺利,他将成为美国历史第二位黑人大法官。


但,就在胜利唾手可得的关键时刻,他被告了。


原告是他曾经的下属,安妮塔。




投票开始前一周,安妮塔控告托马斯曾在工作期间多次对其性骚扰。


跟我们今天的女性一样,安妮塔在决定站出来时,同样充满恐惧。


这个社会对女生太残忍了,自我保护?难道以后女生就不能出门,不能工作了。

不管怎样女的既然去报警肯定是被欺负了,在这方面女性永远是弱者。





同情,怜悯(自怜),弥漫一片。


安妮塔所处的90年代,也一样。


影片开头,我们就被告知,在当时,办公室性骚扰已非个例。


男权主导,兼保守的社会风气。


让女性在面对性骚扰时,能忍就忍。


原本安妮塔都已经打定主意——


不出头。


她对朋友说:


我曾经看到女性因为在餐馆出来反对经理,生活被毁。




即使后来她鼓起勇气。


政府也选择踢皮球。


调查部门的女秘书怕影响前途。


许多政治人物自己就对很多女人态度暧昧




当安妮塔第一次在新闻媒体曝光丑闻时,有议员蔑视地说——


每次她们都表现得很卑鄙




幸运的是,90年代还没有社交网络(微博,微信)。


安妮塔听不到太多杂音。


不过即使这样,媒体也够她受的。


穷追堵截。


记者握着录音笔的手,四面八方,推推搡搡。



问题直接。


你的故事是真的吗?

你们这种关系持续多久了?


刺眼的闪光灯下,她连路都走不稳。


一开始,几乎没人看好她。


这女人站出来,就会被羞辱,被轻视。




但瘦小的安妮塔硬是撑过来。


除了自身的强大,一部分,归因于身边人的支持。


在把这件事情告诉家人时,她觉得好羞耻。


头都抬不起来——


明天新闻里就会讲到我。有些事情会让你们震惊,我真的,真的很抱歉。




但爸爸妈妈没说话,只是伸出手,拍了拍她的肩膀。


去听证会前,她顺利找到愿意帮忙的律师,民权分子,和反骚扰专家。




连国务院里的女议员都拔刀相助。




正是有了八方援手,安妮塔的步子,稳多了。


她开始变得强势。


被人怀疑说假。


她敢瞪大眼睛,死死盯着对方。




听证会上,湖蓝色套装,鲜红唇膏,一字一顿地,描述案发经过——



对面参议员的问题越来越不客气。


你说托马斯法官想要跟你做爱。但事实上,他从来没要求跟你做爱不是么?




看得出,她在极力忍耐,不哭,冷静。


对,但他不断强迫我跟他出去。




说到最后,像跑了场马拉松,忍不住深深吐气。




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觉得《关键判决》,不过就像今天许多门户,大号发的文章一样——


声援受害者(女性),直接断定法官托马斯就是罪犯?


其实,并不是。


当时,为这件事,美国争论得一塌糊涂。


支持安妮塔的有。


这个年龄的女人不会拿这种事情出来冒险。




但也有不少人相信托马斯。


曾经遭受过性骚扰的女人觉得,安妮塔看起来就像在说谎。



还有电视台主持人认为,这些年来托马斯的办公室有过几十个女性,只有一个人提出控诉,可信度不高。




但,请注意。


这些人在提出自己“看法”时,他们更多依据的是自己的经验,常识,甚至还有,直觉。


《关键裁决》好就好在,不站队。


导演和编剧一致表示:


这件事情的真相,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


片中并未强调“托马斯说谎”的蛛丝马迹。


反之,我们能从看出他作为一个黑人,对名誉的极端爱惜。




还有“丑闻”曝光后,许多支持者(女性)由衷的愤怒。



身后的阿姨都激动哭了


而与对“事实”的迟疑不决相比,编导对卷入其中的政治,媒体,却有着旗帜鲜明的不信任。


比如,国务院中支持托马斯的议员,出于利益考虑,出阴招。


搜集各种人说她是“愤怒的女权主义者”的“证据”。




一些媒体,穷尽本事地阴谋论,极端化。


有的认准安妮塔在设局。


你是受哪个政治团体支配吗?

你跟托马斯法官有什么个人恩怨么?




有的斩钉截铁地说:


安妮塔的这种控诉,绝对没有根据,不可能是真的。




情感充沛,证据“确凿”。


这是不是能力(权力)带来的自信? 


……


……


……


这一切,跟我们今天遭遇的,何其相似。


《关键判决》中,因为没有更进一步物证,至今没有定论。


但由此案激起的涟漪,改变了美国。


越来越多的女人觉得,自己太不受重视。




案发后,美国性骚扰投诉数目是上一年的两倍,达到职业女性的42%。




女议员的当选数目达到历史新高。



同年,布什政府通过性骚扰立法。





法案内容是针对性骚扰者受到侵害之后的申诉,补偿,等各种后续事宜。


补偿金最高可以达到30万美元。(在此之前,布什政府一直反对相关立法)


国务院甚至公布“办公室性骚扰行为”,清晰界定性骚扰。


不止一次开有性暗示的玩笑;

不止一次跟异性同事站得太近;

给对方有性暗示的礼物……



再来看我们,应该从这场《关键判决》中学到什么。


只要你刷朋友圈,相信在这一两年,都被无数引起全国围观的公众事件刷屏。


远的如去年的天津爆炸。




近的如五月的雷洋案。


对了,雷洋案今天的尸检结果公布了。




这些事件,一开始总是轰轰烈烈。


或者急着定义真相。



或者占据道德高地。




或者由此延展对一个没落行业的喟叹和歧视。




情绪饱满,用词激烈,观点先锋。


但,种种评论,是不是都有意无意,绕过最关键的事实。


不要用你的看法代替事实。


毫不沾染尘世气息的正义,就是一些政治正确的废话。


在这件事中,Sir想到的,是上个礼拜,曝光另一个新闻——




这次发生在9号线,网友拍摄的照片显示,猥琐男被遭侵犯的女子发现后,依然不依不饶,甚至在女子离开座位后,继续尾随将手伸向其腿部……遗憾的是,遭骚扰的女士始终不敢作声,即使拍摄者鼓励她报警,还是一再称“算了”。


抛开尚未定案的热门事件。


可以说,性骚扰,性侵犯,在今天,绝不是孤例。


不论发生在陌生人,还是熟人。


是谁纵容恶人的罪恶?


又是什么让受害者害怕正面对抗?


轰轰烈烈后,该留下什么?


有了结论,就该结束么?


几十个微博热搜词,几百篇10万+文章?


Sir相信,这不会是我们想要的。




最后,感兴趣《关键判决》的,A站就有。




相关阅读:回复性侵害获取文章:

美国人怎教育孩子避免性侵害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