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传说 | 神仙“蓝采和”的后裔

2016年07月06日 侨居AU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系 列

I HOPE YOU LIKE IT


神话与传说


编写:凌晓辉


神仙“蓝采和”的后裔


千姿百态八仙图



   

蓝采和近万子孙生活在湘赣边界


据族谱记载姓受姓始自昌奇公,昌奇公系炎帝神氏十一世、帝罔之子,帝罔二十五年壬辰(公元前1727年)八月十五日辰,帝都空桑(今曲阜)府,有熊国君一株,勃勃然生气异常。当生一子,帝甚喜,遂将此子为蓝,命名昌奇。昌奇公大后被封火旺公,封地在汝南郡(今河南省),此即姓来由。


族谱中蓝氏从福建迁徙到萍乡的记载


蓝氏传至一百零八世为蓝明德,他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六月初五日午时,原居汝宁府汝阳县(汉名汝南),至唐天授元年(690年)时任扬州节度使。时武后临朝,改唐为周,任用酷吏、残害忠良,他举家南迁,立基江南省江宁府句容县。后人尊他为蓝氏江南始祖。


蓝采和为明德公之子,是移居到江南的蓝氏子孙的第二代。蓝采和夫妻育有三子,名本仁、本俊、本信。本俊、本信早殇,本仁及后代事迹、迁徙繁衍情况谱中均有记载。其中一支即祖先,由明德公传至十五世吉甫公,因避金岳之乱,离开江西而迁至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五福乡,是为福建蓝氏一世祖。吉甫公传四世至熙三公,公生三子,长和一、次和二、幼和三。和一公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由福建迁至江西袁州府萍乡县,最后定居于秋江乡圳上村,即现在的上栗县鸡冠山乡圳上村。


从《蓝氏族谱》附录的《蓝氏家史源流世系表》中统计的数字,我们了解到,居住在萍乡鸡冠山庙背圳上的蓝氏子孙系蓝采和的第18代孙子127世和一公所传,大约900余人。居住在萍乡桐木崇德村是127世基翁公传下的,大约900余人,还有128世大一公传下的子孙,加上散居于高安、湖南醴陵等地的子孙,蓝姓后裔共有近万人生活在湘赣边界。



   

蓝氏后裔的“困惑”



有200多年历史的蓝氏宗祠


圳上村是个很宁静的山村,虽然大部分村民都姓蓝,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祖先有过很深的考究,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2004年8月24日,《中国商报》第19版登载《替“八仙”蓝采和寻根》,恰巧被蓝垂华看到,蓝垂华回老家圳上村探亲的时候,将这篇文章拿给堂弟蓝垂芬,蓝垂芬翻开1994年重修的《蓝氏族谱》,也找到了蓝采和的存在。小村的宁静被打破了,不少村民开始到福建省和其他地区调查,寻觅自己的祖先,求证自己是否“神仙”后代。


在不断的寻觅中,蓝氏子孙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一位村民告诉我们,他今年48岁,在他家的户口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户口上他的名字是蓝萍德,儿子和女儿却姓兰。旁边的其他村民也附和着,他们的户口也是这样,年龄稍小的人都姓兰,但是族谱表明,他们的本姓是蓝。这些村民自己总结着原因:或许是三次汉字简化改革的原因,或许是帮他们上户口工作人员的原因,或许是蓝与兰谐音,意义一样的原因,不管怎样,他们只是希望将“兰”姓改成和他们祖先一样的“蓝”姓。


我们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一些村民便告诉我们他们这“蓝”姓人都是畲族人,可是他们的户口上民族一行上写的却是汉族。村民曾写信给中央民族大学的施联朱教授,向这位有着15次畲乡之行,专门从事“蓝姓”和畲民识别调查工作的学者求助,也曾向有关部门请求恢复畲族身份,可一直未果,这些村民却仍然执著地通过各种途径来调查求证。


据介绍,圳上村的蓝氏子孙中,排起字辈来,最老的是第144代“世”字辈,有的将近90岁高龄。最小的是第151代“泰”字辈。年轻人并不在意自己姓“兰”还是姓“蓝”,也不在乎自己是畲族还是汉族;辈份高的老人却纯朴而执著,坚信着自己是八仙之一蓝采和的后代,并希望年轻人认祖归宗,让八仙的神话在村子里面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蓝采和的踏歌



采和走起路来脚上的靴子总是嘎嘎作响,带着醉意歌不离口,和着节拍,边走边唱,每次都是吸引着无数男女老少跟着看热闹。



蓝采和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虽然表现出一副癫狂的样子,但言语充满了智慧,人们向他提问,他往往随口答来,话语幽默,让人忍俊不止。


他唱的歌詞很多,其意思都是如何修真養性,「東遊記」中收集十多首。現舉其中幾首:


其一:


本志慕道倫,道倫常護親;時逢桃源客,每接話神賓。

談玄明月夜,窮理日臨晨;萬機但泯跡,方識本來人。


其二:


我見世間人,生而還復死;昨朝猶二八,壯氣胸襟土。

如今七十過,困苦形憔悴;恰似春回花,朝開暮落矣。


其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踏歌”:


踏歌藍採和,

世界能幾何,

紅顏一春樹,

流年一擲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

今人紛紛來更多,

朝騎鸞鳳到碧落,

暮見桑田生白波,

長景明暉在空際,

金銀宮闕高嵯峨。


从华西都市报的报导来看,到现在为止,神话故事中的八仙都找到了其真人的历史背景。


(部分资料来源:赣西都市报)


编写:凌晓辉

文章校对:Yuki





请关注新的澳洲资讯平台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关注)




侨居澳洲公共号平台
澳洲热门新闻 | 政府政策更新 | 社区消息 | 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广告、商业合作请微信


zhenyan1999、George zhang

意见反馈请微信ssi2014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号:immisy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