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华人孩子?

2016年07月10日 走遍美国




作者/白露为霜       授权发布


美国华人社区中流传的有很多”圈内笑话”(Inside jokes),但其中一个与育儿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苦涩而滑稽。”要想成为一个完美的美籍华裔的孩子,”笑话说:”你的SAT必须是2400分,申请并被27所大学录取,它们全部在一年一度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上名列前茅,并获得足够的奖学金支付学费。有三个爱好:数学,钢琴,更多的数学,爱好古典音乐和讨厌泡电话; 最后,以饱满的热情接受父母’不幸’的时尚选择”。




这个笑话也反映在华人社区远大的志向已经成为家长们的一个标准的期望,当然,它也强化了戴着螺旋形的眼镜,没完没了地学习,没有社交生活的华裔书呆子的刻板印象。但让那些以前折磨他的人(tormentors) 沮丧的是,这书呆子在25岁前就成了互联网亿万富翁。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丑化(uglifying)的刻板印象,亿万富翁的部分除外。但是,俗话说,刻板印象如果不是至少部分真实的话是不会成为刻板印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的华人开始大量地进入像哈佛,普林斯顿和斯坦福等精英大学,美国主流社会突然感受到他们在学术上的卓越超群。换句话说,他们注意到:”嘿,中国人还真聪明”。每个人从脱口秀主持到”大众机械”杂志都迷上了这个所谓的新现象。他们试图发现成功的起源,把它装进瓶中,再加以利用,找到那个使得刚下船(fresh off the boat) 的中国新移民的邮箱里塞进厚厚录取通知信的神奇妙药。似乎每个黄姓家庭都有三个儿子在哈佛名列三甲,或者有三个圆圆脸的模范女儿GPA在5.0上下。


钢琴比赛成了范围广阔的亚洲人的领土,由黑头发,戴发夹的亚裔音乐小天才们统领。加州MATHCOUNTS (一个数学比赛) 全州总决赛前10名

不可避免地被7-8年级剃着平头,身穿灯芯绒衣的华裔男孩所垄断,他们飞快的计算着不可能的数学问题。自豪的父母回答祝贺时总是用通常的中国式谦逊:”没有,没有,他很懒惰,不喜欢学习,总想看电视,和他的朋友们一起玩。”




当然了,在中国文化中看电视和与好友玩是两件完全不能接受的消遣,只有在某些情况下例外,比如在 历史频道看有关拿破仑的纪录片,或与同学一起学习”学术十项全能”(Academic Decathlon)。另外再有就是不可避免的竞争。科学测试结果之后总是伴随着审讯班上其他尖子生的分数。焦虑的中国父母总是急切比较着的各科成绩:”那个女孩,”他们问:”她考的怎么样?”


美国的华裔孩子都必需记住班上每个人的SAT I,SAT II,和AP课成绩,以备查问。




已很多文章写到了华人孩子的”臭名昭著”的过度成就(overachiever),又有很多文字用来否认它。你可以无休止地辩论这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期望实际上是帮助或伤害这些中国孩子,可能两者都有。


美国华裔孩子面临着压力,竞争,和刻板印象,这是文化的后果,难以避免。It comes with the territory。但对我来说,我已经学会接受它。谈到教育,没有其他任何族裔的家长能像中国父母那样支持和专注。没有哪种文化能比中国文化更能为”圈内笑话”和歇斯底里的轶事提供机会。但当你看到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以及大批律师,科学家,医生和音乐家,经过这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然后过上快乐和成功的生活,就很难不被说服:也许,仅仅是也许,华裔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它独到的地方。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