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房产经纪人真实人生:45%拥有硕士学历

2016年06月29日 易居海外投资



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客户已经成为美国房产的第一国际买家。仅2015年,中国买家就在美国购买了大约3.5万套房产,总价值共计约286亿美元。而房产经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80%的房产交易都通过当地房产经纪人完成。

   国外的房产经纪人和国内的中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在海外置业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在美国要当房产经纪人有多难?

“如果非让我对比的话,中国的买卖双方与中介,更像商家与客户的关系,而美国的客户和经纪人则是信托关系,有点像律师和自己的代理人。打个比方,美国的经纪人更像是兼具法律、房地产、经济等综合知识于一身的职业经理人。”某房产集团副总裁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美国房产交易中,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地产商基本不直接与客户见面,房屋买卖交易通过房产经纪人公司和经纪人完成。显然,找到一个靠谱的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对中国买家来讲非常重要。

“选择了这个行业,才知道比考会计师还难。”来自纽约的房产经纪人Cici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Cici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当房产经纪人之前是一名会计师。海外房产经纪人的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其中不乏毕业于名校的人才。因为房产经纪人在美国是一个较为体面的职位。

有数据表明,美国90%的房产经纪人都有大学学历,45%的人还拥有硕士学历,20%的人更是有私人助理。房产经纪人的收入也较为可观,随着工作年限、经验的积累,从业多年的经纪人的年薪比医生、大学教师的还要高。

但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房产经纪人还要通过严格的考试。

Cici表示,从事经纪人这一工作之前,要完成6门学科、180小时的课堂学习,其中包括现代房地产学,当地州房地产法、代理法、合同法,房地产金融学等内容。

学校课程完成后,还要经历4小时的全国和地区的考试,合格后,再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背景调查,签约经纪人公司才颁发执照,之后必须经过4年以上工作才可以获得经纪人资格。

为保证专业水准和服务质量,房地产经纪人每年还必须参加考试,接受再教育,执照每两年申请重新换发。

媒体统计,在10个领到执照的房产经纪人中,半年后只剩下7人,一年后只剩下4人,再过3年,只有1人成为优秀的房产经纪人或者开了房产经纪公司。


“互联网+”帮客户找靠谱的房产经纪人,不光带着看房,还联系水、电、气

亚洲协会和罗森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2010年到2015年间,中国人在美国购买商业房产的金额至少为171亿美元,购买住宅的金额至少达930亿美元。

当来自中国大陆的客户逐渐成为美国置业的主力军后,大家发现美国房产市场当前存在的最大痛点在于信息不对称——买家找不到优质的经纪人,经纪人找不到成熟的买家。因此,一个“互联网+经纪人”的海外置业新时代开启了。

目前,不少国内大型房地产商、中介公司,以及投资移民机构都推出了海外置业服务, 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以O2O平台为核心,一改传统平台只展示房产项目和海外房源的模式,以“专业的买家顾问”为定位,以“产权真实、交易安全、价格合理”为服务原则,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垂直发展模式,把完整系统的海外置业知识、专业可靠的海外经纪人服务和安全优质的海外投资项目整合成一体,用 “互联网+经纪人”的形式帮助买家进行海外置业。

房产经纪人除了带客户看房、谈判,还自动承接了很多售后服务工作,比如翻译和解释文件,寻找保险公司,房屋检查,联系水、电、气和垃圾管理公司,提供学校以及各种各样与在美国安家有关的信息和情报等。


美国房产经纪人:中国人支付的房价远高于其他国际买家

“对于国内买家而言,美国房产购买是一个高金额、低频次的交易行为,而且很多中国买家对于市场价格、交易流程、法律法规等不可能有深入了解。因此,对很多房产经纪人是一个新的挑战。”经纪人Andra告诉记者。

Andra表示,中国买家集中的住房市场也是全美房价最贵的地方,包括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和西雅图。而且中国人看重优质小区,不仅要求房子大,学区和其他配套都要最好的。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人支付的房价远高于其他国际买家。数据显示,中国买家最喜欢的是加州,2015年在美国购买的房产35%位于加州,其次是华盛顿州(8%)和纽约州(7%)。

金融专业出身的房产经纪人Sam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多数中国客户都有着货比三家的购买习惯。我知道在国内房地产交易中,客户很多情况下有和中介谈佣金的惯例。这种习惯自然也衍生到美国房产交易中。”

   Sam向记者介绍,美国房产经纪人中 “有的人对金融投资非常敏感,有着十几年的股票投资管理经验,是美国难得的千万级房产经纪人;有的人专精地产法,擅长处理房地产纠纷,置业过程中遇到再棘手的法律问题也能帮客户妥善解决。可以说,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希望帮助购房者真正实现海外无忧购房、轻松置业。”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望谅解。请直接在公众号留言,以便我们及时更正,多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