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要一个熊孩子,也不要他太懂事(上)

2016年12月23日 阳光母亲



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小调查,问身边几个有孩子的同事,他们是喜欢熊孩子还是更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

一个说,他喜欢熊孩子,认为熊孩子某种程度上是“能孩子”,机灵、乐观、不怯弱,有时候会干些出格的事儿却并没有恶意。

另外一个同事说,她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每天放学就能乖乖回家,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成长就挺好。懂事的孩子能让人放心,熊孩子势必让家长操碎了心。

在我看来,熊孩子和懂事孩子都是好孩子,关键是看他们的天性是不是被“驯化”了。就拿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说吧,懂事孩子会怎么做呢?他肯定跑去喊人去了,这是又不犯错又正常的反应,但是那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可该算“熊孩子”了,关键时刻就有宝贵的决断力和个性化解决智慧。       

是什么孩子,让他们自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吧。



“懂事”是个中国式词汇。大人夸谁家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真懂事!

这个“懂事”的含义大致如下:孩子对父母体贴,守规矩,主动为家庭承担部分责任,父母甚至还未明确表达出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孩子可能已经用行动去代为表达,让父母十分开心、放心。

果真可以就此放心了吗?未必。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疯玩的小孩过多地表现出了上述“懂事”行为,那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压抑自己,隐藏了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

从这个角度说,这不是懂事,是害怕。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了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

换句残酷的话说,选择“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当“做自己”的后果很危险的时候,他必须要选择压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


所以,我宁愿要一个爱发脾气、喜欢疯玩儿、适当以自我为中心、敢于说“不”的熊孩子,而不愿意养一个过于懂事的“乖”孩子。作为一个母亲和教育工作者,我对孩子仅有的期待就是让他安心做个孩子,也安心做自己。

我相信,每一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也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既然如此,那么下面这些容易养出过于“懂事”的孩子情形,父母们还需慎重处理。


切忌:父母过于强势,

心中有一个“理想小孩”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这类孩子的父母往往很强势,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心里早早地就有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唯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

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学习的懂事的孩子,并非出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们进入大学,失去了来自“父母”的推动,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这一点,也许恰是很多高考优秀的学生为何后劲不足的原因。

所以,做父母的请随时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为此不惜改变自己的意愿、收敛自己的天性?如果孩子在这样讨好你,那么他正在丧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包括自信和自尊。


切忌母总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

我曾经有一个打小就非常“懂事”的朋友。她最大的困扰是无法对别人说“不”,总会下意识地讨好他人,害怕自己不能让别人满意。别人的任何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到她,就像一只惊弓之鸟。

她有过怎样的一个童年呢?父母经常吵架,而她是家中的老大。为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高兴起来,她从不会哭闹,主动照顾妹妹,有玩具自己想要也会忍着。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她生怕自己哪里不够好,再给这个家添乱。


由此看来,父母的“不懂事”养出来的“懂事”孩子,太让人心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非常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很难自在地与自己、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乃至亲密关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孩子,请做好自我成长,不要把孩子牵扯到父母的婚姻关系当中。即使偶尔吵架,也需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并且明确告知:这是父母之间观点不和引起的,跟孩子没关系,不影响爸爸妈妈爱孩子。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