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青春:校园欺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避免?

2016年12月17日 加拿大帮帮堂咨询


最近,“校园欺凌”这一词再次在网上热议,一篇母亲讲述孩子遭遇校园霸陵的文章迅速火了。在微博上,甚至有许多人分享自己曾经受过欺凌的经历,“校园欺凌”这个词触动了普罗大众的那根心弦。


校园欺凌的大新闻并不少见。今年初,一宗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被欺凌的案件,在美国正式判决。在美国加州的12名留学生,在加州虐待另一名的中国留学生。手段残忍——扒衣、拍裸照、吃头发吃沙子,还有拿烟头烫受害者的身体。


今年三月,还有一个“高三女生春药事件”,一名高三女生被三名男生联合起来,在她的饮料中下了春药。然而后续令人吃惊——女生为三个男生求情,男生仅仅只在学校内被记过,警方甚至还祝福他们高考顺利。

从小到大都在“集体主义”的观念下长大,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受害者理论”的扭曲价值观。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别人欺负你是因为你自己也有问题”、“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被骚扰被下春药是因为姑娘穿得骚”、“你的东西被偷肯定是因为你安全意识不够强”……


在这种价值观下,错的不是加害人,竟然是受害者。很可笑,但这也确实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很多人对校园欺凌没辙,是因为无论是班级、还是校园都会选择性无视欺凌事件的存在性。由于缺少管教,加害人并不会意识到欺凌同学是错误的,甚至还会结成小圈子,集体排挤干预欺凌事件的同学,揭露了事件真相的同学一旦被发现了,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

很多人会怒其不争地说,为什么受害者本身没有勇敢站出来,为什么不直接求助老师或家长呢?


答案很吊诡,受欺凌的人发现自己的求饶并没有让施暴停止,而且发现并没有任何同学愿意出面维护他,也没有报告老师;而许多老师都会潜意识认为成绩差的孩子“或多或少有问题”,甚至也会潜意识无视且纵容加害人;受害的孩子觉得告诉父母只会徒增麻烦,更偏向选择默不作声。因此渐渐地——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宛若孤立无助的“孤岛”。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觉得校园欺凌是一个“无解”的现象。


校园欺凌的本质是什么?

对于被欺负这件事真的是勇敢面对就可以解决的吗?加害者是校霸,还是老师,还是学校?


其实,欺凌的本质,是更加恐怖的东西——氛围。


日剧《Legal High》有一集特别篇关于校园霸凌的案件,古美门律师是这么说的——

为了不被群体抛弃,集体无意识犯罪。


集体之中,只要你不合群,只要你不顺从多数人的意见,那么你就是错误的,大家可以肆无忌惮、理所当然的欺负你,而你没有还手之力,只能任人宰割。


校园欺凌的加害者,可以撕碎你的课本,可以把你的课桌扔到楼下,可以拿脏水泼你,可以做任何事。因为这属于“多数人的正义”。


德国电影《浪潮》也有类似的台词——集体中的大多数总是认为自己是绝对的真理,少数如果不服从,那么就会被踢出集体。


校园欺凌能被终结吗?

可见,校园欺凌不是受害者自己勇敢面对就能被终结的,校园欺凌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社会、校园、家庭不重视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形成了普遍纵容欺凌的氛围,这并不是学生之间的玩闹,也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


如果没有老师的漠然无视,没有同学的袖手旁观,没有其他人的推波助澜,没有家长的不以为然,结局或许会不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其他人改变不了社会,自身可以如何作出适当的【防御】呢?


以下是知名社交网站Quora给出的“厚黑”答案:

①尽量提高成绩,提高班级地位。


②懂得必要的社会礼仪,谦虚,礼貌,友好。厚黑学认为——道歉,礼貌,微笑,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进化出来来告诉其他人类自己没有恶意的一种装饰性技能。因此要学习社交礼仪,少给自己惹麻烦,为了自保。


③谦虚,懂得适时低头,和别人讲道理,不随意发火,不和别人抬杠。不要制造无意义的摩擦,事后弥补这个缺口消耗能量和精力,而且可能成效不大,或者留下祸患。


④谦逊不卑微,懂得适时发火,确立自己的界限,起震慑作用,也为自保。一直道歉友好是有缺陷的,由「边际效用递减」可知,讨好越多,别人会越无感,最后觉得你软弱,反而威信之类没了,最后反而会被人欺负。


希望每一个受欺凌的孩子明天会更好。

更多精彩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