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盛世讲诉墨尔本文化第一街区圣科达路(St Kilda Road)

2015年06月22日 BQ澳洲


圣科达路,宛如城市主动脉的支流,伸展于斯旺斯顿(Swanston)大街的延长线上,是城市中闹中取静的文化街区,也是景致优美的游览胜地。其道左两旁的林荫、别致古典的公园和夜晚闪烁的霓虹为城市增添着一抹亮色,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夜晚的圣科达路掠影


圣科达路开端于弗林德斯(Flinders)大街,一路延伸至卡莱尔(Carlisle)大街,毗邻墨尔本繁华中央商务区,穿越著名雅拉河(Yarra River)和王子桥(Princes Bridge),犹如一条连接城市心脏的纽带,延续着城市中心的生机盎然与繁华魅力。重要的地理坐标和历史文化地位使圣科达路不但拥有着“3004”的邮政编码,且被允许使用“Melbourne”作为代表区域位置的地理头衔。


历史

早在1842年,圣科达路便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地块开发。在随后的几余年间,它逐渐成为墨尔本具有代表性的时尚街区,不断吸引着众多富有的移民在此定居。又由于其临近海岸的优越地理坐标,它也是人们炎炎夏日享受清凉微风的避暑胜地。难以料想的是,现今拥有宽阔林荫大道的圣科达路在昔日曾是尘土飞扬之地。当时的人们若是想在雨天从这里赶着马车进城几乎是不可能的,泥泞的公路状况着实令人堪忧。作为连接墨尔本城区的主要干道,圣科达路在19世纪60年代被规划为仿欧洲经典风格的宽阔林荫大道,来适应当时车马通行的特殊需求。

而现今被誉为墨尔本地标建筑之一的王子桥也是经历了多次改造更新而来。从刚开始人们划着小船往来于雅拉河两岸,到1844年第一座木质桥建成,再到1850年政府出资以更好的材料代替木材从而稳固桥的结构,直到1888年才有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王子桥,也从那时起,电车开始行驶于桥上,沿着圣科达路,穿梭于斯旺斯顿大街至图拉克(Toorak)和圣科达区域。同时,一排排榆树被栽种于道左两旁,构成了如今风姿绰约、高大秀丽的道路景观。

圣科达路旁的古老公园FawknerPark


艺术与文化

1877年,美国国际杂技团(Cooperand Bailey’s Great American International Circus)入驻现今的艺术中心(Arts Centre),拉开了圣科达路成为文化艺术中心的序幕。1901年,奥林匹亚杂技团安家于艺术中心,而其他的空间则被改建成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的聚会场所,并被命名为“王子殿(Prince’s Court)”。其囊括了日本茶道馆、露天剧场、小火车工艺品、滑水梯和由十五位成员组成的军乐队,满足了当时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1907年,“沃斯兄弟”杂技团接管艺术中心,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管理和运营。在此期间,他们不仅扩大了杂技团规模,还建立了旱冰场和电影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艺术中心的其中一些地盘还曾被用来作为从军者和医疗人员的救治基地。

历史中的艺术中心,不但经历着发展,也免不了遭遇劫难。1953年的一场大火将艺术中心的部分建筑毁坏,之后的几年间,这块空间便用来做露天停车场,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开始实施建设,并于1968年对外开放。

1973年,政府开始分阶段地对艺术中心进行建设。Hamer Hall、剧院(Theatres Building)分别相继在1982年和1984年竣工兵对公众开放。1990年,雅拉河旁的南岸步行区被改造升级为如今充满悠闲情调的时尚步行大道。

夜晚披着霓虹的艺术中心


城市规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圣科达路逐渐迎来了“幢幢高层公寓平地起”的新发展时代。而到了六十年代,由于欣欣向荣的商业发展,当地城区规划机构改变了这一发展策略,转而向商业写字楼进军,以提供充足的办公空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提高圣科达路的交通承载量,维州政府开发了靠近圣科达枢纽(St KildaJunction)处的大片土地,并拆除了许多建筑以完成拓宽项目。此外,曾被称为“HighStreet”的街道也被同步修建成与圣科达路同宽的道路,并从此成为圣科达路的一部分,更好地与卡莱尔(Carlisle)街相连。

纵观圣科达路的发展,其连通墨尔本商业中心的地理坐标无疑是带动其经济、商业、艺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政府在规划上对其的重视与其自身延承并不断蓬勃发展的艺术文化,赋予了圣科达路优雅的气质和宜居的品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心驰神往的安家之地。


欢迎转发朋友圈!本文出自最新《BQ澳洲》杂志盛世集团冠名栏目『地产商圈』,阅读杂志原文,可购买杂志或网上阅读。请支持澳洲100%原创中文周刊。谢谢合作!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