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工业机器人"跑步"进车间,上半年产量激增52%

2017年07月26日 KVBFX墨尔本



近年来,我国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增长,使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迈进。企业竞相布局人工智能,除了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外,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联想等科技巨头纷纷公布其人工智能战略,相关企业也相继推出相关应用产品。



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迈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2.3%,其中6月同比增长61.1%,涨幅居各类工业产品第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这一增速比去年高出不少,今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再次持续走高,单月同比增长均超40%,最高的3月更达78.2%。


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背后是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带来的“供需两旺”效应的显现。一方面,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应对人口红利消减的“必需品”,工业机器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车间;另一方面,旺盛的需求及新经济属性,近年吸引一批工业机器人产业项目争相上马,产能开始步入释放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正推动我国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制造”探索和迈进。工业机器人在帮助诸多制造业企业实现自动化的同时,更多前沿技术,如视觉感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及时“跟进”,技术融合正在创造出更为深刻的产业变革。



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


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刻画出一条清晰的上扬曲线。



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72426台(套),同比增长34.3%;而从2017年上半年的表现情况来看,国产机器人的产量仍然处于快速上涨通道:产量达到59097台(套),同比增长52.3%,远超上一年30%左右的涨幅。


这一上升态势也使得国产工业机器人从上半年的工业经济中脱颖而出,其同比涨幅位居各类工业产品第一,甚至被认为是新兴产业的代表。


这背后,一大关键原因是需求旺盛。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减,制造业掀起“机器换人”浪潮。


自2013年至今,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份额占全球总销售量超四分之一。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数据还显示,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9万台,同比增长31%,远超全球14%的增速。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近年就出现工业机器人“跑步”进入车间。广东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共新增应用机器人2.2万台,总量超过6万台,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这些工业机器人被应用到搬运、抛光、打磨、焊接、组装和检测等制造业环节,帮助减少沉重的人工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以东莞为例,该市过去3年通过推动“机器换人”,相对可减少用工近20万人。


而从趋势来看,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步步紧逼”,加之“机器换人”示范效应初显,以及包括资金补贴在内的政策持续鼓励下,现实中还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尝试或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


近年来,受巨大市场需求的吸引,如华中数控、大连机床等一批工业机器人企业纷纷“抢滩登陆”广东,包括设立生产基地,这带来产能扩张,而本土企业也在积极提高产能和拓展市场。



“智能制造”探索提速



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上升,为制造业企业带来相对较低的自动化改造成本,“供需两旺”格局背后,正有越来越多工业机器人进入制造业车间。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在80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150台以上。广东省经信委此前也曾预测,到2020年末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30万台以上。


不过,这并不是这场产业变革的全部。与此同时,更多前沿技术,如视觉感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及时“跟进”,继而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迈进。


“让机器人能干一些简单的活,但是还不够,我们想让它们能实现更多功能,甚至能做一些人做不了的事情。”劲胜精密智能制造事业群方案工程师徐海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他举例,通过精密的传感器捕捉机床主轴电流,然后收集大数据,并交由后台进行监控、分析和判断,一旦机床刀具出现一丝破损,系统能瞬间报警并及时停机,“这在过去靠人是做不到的”。


随着人工智能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协同推进下取得突破性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广泛引入人工智能,使生产过程更“聪明”、更有效率。


不过,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在人才培养、基础技术研究等多个层面还存在差距,这需要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多方合力,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技术标准、产品数据、商业应用和推进转型升级的全产业生态群。



以上内容不代表昆仑国际观点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