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移民后的九大难关,看的人无不说对!一读再读!

2017年07月29日 新西兰微财经


点上方“新西兰微财经”加关注

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美德。华人远离家国觅食海外,站稳脚跟后,为报答养育之恩,他们或发出邀请,让父母办理探亲,出国观光,看看国外;或直接办理移民,让他们定居国外享受天伦之乐。


在我们这个移民国家,他们归属于“团聚移民”。经常看到他们送小孩上学、遛狗、逛街、观店、在公园遛弯。对老年人来讲,国外生活有三好:一是环境美,蓝天白云,绿树芳草,空气清新,污染很少,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非常有好处;二是住房条件好。不管是公寓楼、公屋、半独立房、独立房,多数都比较宽敞;三是关心老人。社会对老人还有很多优待。


但倘若再继续问下去,比如,是否打算长期住下?回答则迥然不同。有的表示要坚决留下来,“独生子女没办法!”有的回答,还是回去好,态度也很坚决。但这两部分均居少数,多数是在去留之间游移,举棋不定。


何故犹豫不决呢?根据我们平时看到的情况,主要中国大陆来的老年新移民,移居后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归纳起来有六大问题:


一是语言问题


语言不通是老年移民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许多人都知道,但还想多讲几句。近年来大陆老年新移民,教育、文化程度都比以前高,但不能使用英语,特别是口语的仍占大多数。过不了语言关,确实无法长期呆下去。这是决定去留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是无法与外人交流,和大陆以外的人见面,不会说话,像个呆子。这点无需多讲,大家都明白。


二是交通问题


其次是行动不便,这点大家也能理解。这里地广、路长、居住分散,要出门办事,靠两条腿走路,基本不行,需要坐车。


不坐自家车,就得坐公交车。老年新移民绝大多数都不会开车,现学赶不上,只得坐公交车。坐公交车也不容易。不识字,不认路;不会说外语,又问不来人;走远了,还怕迷路回不了家。只好等到周末的时候靠孩子接送。


不像在国内,想上街逛逛,可以拔腿就走。在这里,街上也见不到什么人,见到的多是呼啸而过的大小汽车。不小心给撞一下,那可不是好玩的。


三是购物费事


在国外生活自然少不了购物。家庭日常用品大多是靠儿女周末集中成批购买。平日儿女不在家的时候,老人想帮他们去买些食品或日常用品,出门还得先下决心,挑好时间。


跑一趟路,东西买少了划不着,多了又拿不动。住的附近有华人超市还好一些,最伤脑筋的是到洋人店买东西。店里商品倒是不少,花花绿绿,品种繁多,看得令人眼花缭乱。可叹的是商标上的洋字看不懂,要买的找不到,找到了也不敢随便买。


一想到这,就觉得还是国内方便,门口就能买到。根本不像这儿。


四是难交朋友


在国内,大家都承认现在的老人娱乐生活比较活跃,打扑克,搓麻将,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等。在这里,这些娱乐活动几乎很难找到搭伴的人,有时为了找一个伴,走路或者坐公共汽车路途很远。


在国外生活公园虽多,对锻炼身体倒是好条件,只是有时天气冷,下雨多的秋冬季节也不适合老年人户外活动。于是只能成天呆在家里,除了干家务,看电视,看录相片子,没有别的事好干。


中国老年人还有喜欢到亲朋好友家串门的习惯,这在国内是易如反掌的事,亲戚朋友住处,大都不远,随时可去。远一些,打的也很方便。去了一聊大半天,不亦乐乎。在这里,一般均需事先预约,否则,大老远去,铁将军把门,见不着,跑冤枉路。有人形容是“坐移民监”,像一种坐监,虽然有点夸大,但也是那么回事。


五是家务问题


孩子把老人接到国外,或者办理了移民,多多少少希望老年人承担一些带孩子、烧饭的家务。


也有许多老人来了之后,看到孩子们起早摸黑,打工、上班、做生意,千辛万苦,努力拼搏,日子过的并不容易。自己在家闲居无事,岂能忍心袖手旁观,吃闲饭。自然就尽可能把家里活揽过来干了。


家务事说说容易,做起来累人。老人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手脚又不灵便;一天下来,累得不行,还看不出有什么“成绩”,子女还未必喜欢。


有的老年人觉得,在海外子女家里,不干吧,看孩子们起早贪黑劳累奔波,心里实在过不去;干吧,又有些力不从心。想来想去没有一个好答案,子女要是不理解,就不如回去。


六是家庭关系


本来就是由儿女请来团聚的,何来什么家庭关系问题的难关呢?


其实非也,老年人离开故土之后,和子女发生矛盾的事情,在任何一个移民国家的移民家庭里都是屡见不鲜。


家庭关系的矛盾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父母和子女对生活的认知产生了差距。所谓相见好,同住难,移民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不管是老人还是成年子女,都已经受到传统和西方文化交错的冲击。作为夹心阶层的子女,应付工作和养育儿女已经耗费了他们全部的精力。既然不得不住在一起,老人和成年子女两方应该坐下来交换意见,把丑话都说在前头。然而很多家庭却很少这样做,两代人缺乏坦白诚恳的沟通,导致问题出现后解决起来非常困难。


从儿女的角度,儿女希望老人们明白,儿女长大成家后,他/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是配偶,不是孩子,更不是父母。只有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谐美好,孩子才会在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许多老人出来了带孙子,做家务,甚至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掏出来给子女买房买车,但是老人们可能没有在生活细节,婆媳翁婿和亲家关系上注意,导致年轻夫妻之间为了父母产生争执乃至在海外离异,这样的损失是其他一切的付出都无法弥补的。


老人们应该用多年的智慧经验,帮助夫妻增进感情稳固婚姻。特别是在有了孙子之后,为处于夹心阶层的中年人减压,促进家庭和谐。


其次,在决定了把某一方或双方的父母先后或轮流接来长住之前,年轻夫妻之间应该就未来潜在的矛盾达成共识。假如以前有过不快的经历,那么把老人接来就更要谨慎处理,免得旧创引发新痛,可能导致感情破裂婚姻失败。那些双方老人都期待来海外定居的家庭,如果子女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家老人,另一方老人必须做出让步。对这种让步,得胜的配偶及其父母应该对另一方表示由衷的感激,设法通过其他方式表示补偿。


再者,一个屋檐下只能有一个领导。由于父母在家的时间多,而妻子通常是管家婆,老人和主妇之间的接触最多,发生矛盾的机会也最大。


这时一定要记住,在国内,住在“自己”家里,是“主人”。来这里,住在儿子、女儿家里,好像变成了“客人”。老人在女婿和媳妇面前,关心却不多事,帮忙而不插手,不偏帮不生事,抱着把自己当客人的心态才能比较容易相处。


另外还有些涉外家庭,女儿嫁了洋女婿,文化差异,洋女婿觉得和岳父母不宜住在一起,还得另找住处让老人住下。这些还算简单的。如果两家父母老人都来,那就更热闹了。两家四位老人,性格不一,情趣各异。到一起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长护短。开头表面上还客客气气,要不了多久就水火不容了。怎么办呢?

 

七是就医问题


在国外看病首先是预约比国内费事,看病的等待时间很长。在这里,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有个“家庭医生”,但看家庭医生并不是想看就看,每次都得事先预约,快则一两天,慢则个把星期才能看得上病;看专科医生,还得首先要由家庭医生预约,否则对方不接受。


预约专科医生看病的等待时间更长,快则个把星期,迟则几个月。有个老年朋友,咳嗽多天,发现痰里带血,去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給她预约了一位专科医生,要等很久。实在忍不住了,去找家庭医生,请他考虑能否换一位专科医生。这位家庭医生轻描淡写地回答说:“快了,快了,只剩下六个星期了。”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在国内,这样的情况是没见过的。


其次是,到了约定时间,去看病也难。医生诊所大都不在家门口,步行太远,需要家里孩子们开车送。要他们接送,他们就得请假,扣工资。实在于心不忍。再就是,有的老人为了不给孩子添负担,回去自己抗着,说是发挥个人的人体免疫功能,有些病,干脆不当“病”。如果子女也没有关心到,真可能会酿出大病来。


经常听到一些老人说,在这儿,不生病还好,一生病就想回去。回去看病方便。当然,回去也有回去的难处,比如医药费贵。也是个麻烦事。


八是经济问题


近年从大陆来的老年移民,大多是工作多年的退休人员。在国内,虽说一辈子靠微薄的工资过日子,没有多少积蓄,但有国家发的退休金,大体可以过得去


但是如果换成了外币,在国外生活,就都不够花了。靠它在这里过日子,就象俗话讲的,“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来了”。本来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现在变成了要儿女养活,已经很不好意思了,还好意思伸手要零花钱吗?有时带孙子孙女上街,逛店,小孩要爷爷奶奶买东西,只好装孬,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的老人,年纪还不算太大,身体也还可以,也会去找一些适合的机会,挣些生活费。但是,海外的工作,劳动强度都不低, 从大陆来的老年人,多数过去长期从事脑力劳动,一般都难以坚持,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还有的老人,把自己的钱全都补贴给孩子在国外买房买车,等到自己要用的时候,却捉襟见肘,没有余粮了。而子女要养孩子,又没有办法供养父母,到了这个时候,也经常会想想也没多大意思,不如回去。


九是思乡情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些落叶归根的理念,儿女们倒无所谓,但是却时常萦绕在中国老人心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难忘亲人。


尤其是还有子女亲戚在国内的,或者每逢节日,或者清明,或者端午,在国外很难有传统国内的气氛,难免会有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想想还是要回去。



这两年中国老年人到海外有不同的初衷问题:说简单点,是一开始就打算来了住下不走;还是只打算来看看,并没有长期打算。不同的出发点,遇到问题,对待态度就很不一样。


打算留下者,遇到困难就想方设法解决。只打算来看看者,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一碰钉子,那怕是很小的钉子,就想打道回府。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想法、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其实,

上面说的这些难题,

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讲穿了是个心态问题,

作为子女,不妨在老人来之前,

把几个重点问题和老人好好交流。


父母如果要让子女也体谅你们,

就要让孩子们了解,

老年人移民在海外有这么些难关





新西兰微财经

[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新西兰核心消息推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