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建筑业的变革之路

2017年07月26日 逸居新西兰



福建人Jack和两位合伙人在办公室泡着茶。他们回顾过往的奋斗史,抨击行业的问题,展望着未来的市场机会。从工地小工到主攻商业项目的分包商,从只有三个人到120个人的团队规模,他们还是“稍稍有点成就感”。但如果把视线拉回到与洋人同行的竞争中,他们集体陷入了沉默。


“在市场中,存在着洋人报价和华人报价。这是两个水平完全不一样的报价。洋人报价在市场中属于偏高水平,而华人报价则属于中等偏低。”性格直爽的Roy打破了沉寂,表情一脸严肃。他把这种差异视为是新西兰本地保护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么多年以来,洋人同行的报价在他看来是难以想象的。新闻报道上所声称的建筑成本高,在他看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追溯到此方面。

 

华人报价偏低的行业现状,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华人建筑商为拿到项目而采用价格战手段,另一方面则是洋人客户对华人建筑商存在着刻板印象。“他们既要求我们施工速度要快,又要压低价格,”Roy告诉《逸居新西兰》。


性格较为内敛的Jack如同酝酿了许久,声音低沉地说:“按照市场份额,华人建筑商在建筑业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但实际上我们的市场地位并没有三分之一那么高。”他们对自身行为的谨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现状。Jack和Roy拒绝实名接受采访,他们担心自己对洋人客户的评价会影响日后的合作。


但是,他们又迫切希望新西兰主流市场打破华人建筑商的偏见。这种历史包袱已经与他们自身不断提升的实力不匹配,并且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现在,是个关键时期。新西兰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着从独栋民宅到中高密度住宅的更迭。在Jack和Roy这些生于1980年代的新生力量看来,这是个可能让华人建筑商改变行业地位的有利时机。今年以来,不少民宅建筑商纷纷转型联排房或公寓的施工方。正如同,当年把华人建筑商推进市场的那股潮流一般,新的风口也可能把这群人带上新的台阶。但赢得更多合同的前提是,他们需要得到更高的认可。


市场打开了华人建筑商的上升通道

伴随着中国移民出现在新西兰,新西兰建筑业开始出现华人的面孔。头发已有些许发白的John算是第一批进入者。1997年,他以builder的身份入行。“还有人比我早一两年,再早的就没有了。”


图示:credit: pexels


正大规模吸引华人进入建筑业的是房价的上涨。

 

Barfoot & Thompson运营总监Peter Thompson指出,过去三年间(2013年至2016年),新西兰房产价格上涨了40%。金融危机触发后的一年间,奥克兰的房地产销售量下滑40%,房价下跌5%。直到2012年房地产销售量才超过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而房价则在2010年就开始逐步恢复,2011年价格已经超越金融危机前水平。


“2012年到现在,市场火起来,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这让我们这些人能够以新手的机会进来。没有市场,就没有源源不断的活可以接,我们也没有办法发展到现在。”进入建筑业之前,Jack几乎是一张白纸,并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他于2009年到新西兰读语言,而后直接到工地和师傅学习木工。由于新西兰对建筑工人的资质有严格的要求,Jack又回到校园读书,以拿到资质。以木工的身份在洋人公司打工三年,Jack经手了学校等商业项目,深入了解了新西兰本地的施工要求和安全标准。在考取LBP后,Jack和Roy在2013年成立公司,开始承接民宅。


同样是在2013年,建筑设计师Jeff Xiao结束了在洋人公司一年半的打工经历,获得LBP资质后,自立门户,成立J & J Architecture。火热的房地产市场下,Jeff迄今已设计了上百套房子。然而,Jeff今日成就的背后,是将近十年的一波三折。学了一年的木工,盖了三年的房子,却因为没有PR身份,工作经验无法被新西兰注册建筑大师协会(RegisteredMaster Builders Association)所认可,失去注册机会。事业上的不顺遂反而激励他在建筑业进一步深造。与注册建筑大师擦身而过后,他转身投入到建筑设计的学习中,由普通的木工进阶为建筑设计师。


如今,因应奥克兰政府对城市中高密度的建设规划,Jack所在公司开始把公司的经营重心转移到联排屋等商业性项目。于此同时,Jack也看到一些民宅建筑商也纷纷转型。许多以往重心放在“小房”(民宅)的设计师也在想办法接触小型公寓或联排屋项目。


融合与冲突

行业趋势固然重要,但Jack、Roy和Jeff的经历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他们一路跟着新西兰建筑业的规则,有进有退。该考取资质时,他们果断离开工地,回到学校学习理论。

 

 “华人建筑商要想融入这个市场,就得跟着他们的规则走。”作为公司的合伙人之一Roy很清楚公司若要持久运营,应该如何与市场共舞。他认为,政府制定建筑标准后,建筑商的严格履行是对业主的负责。执行施工安全规范,既是对工人的负责,也是对公司利益的一种保障。


在早期,一些建筑商建设民宅时,缺乏脚手架等保护措施。“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Roy指出,在做小房(指民宅)时,安全问题往往被忽略。但如果他们不转变观念,必将被市场淘汰,更不用说进入公寓或联排屋领域。


在新西兰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华人建筑工人被认为技术水平低,而华人建筑商则被打上“质量低”的标签。许多华人从业者对此感到十分不满。Roy认为,在这个行业,任何种族的人都存在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并不是只有中国人不遵守。另一位从业者Sean则在这几年深切感受到华人建筑业的进步。“我们华人近几年有很多建筑协会的成立,大家有希望遵守标准。并不是像舆论说,那么不好。”


《逸居新西兰》从多位受访者了解到,华人建筑商在做工时存在疏忽,往往与客户对成本和工程速度的要求有关。


事实上,华人建筑商中有不少有抱负的良心公司。Sean所在的公司Norx Group既做项目开发,也承接客户的施工合同。每天上午一有空,他便前往各个工地,查看施工情况。他常常告诫工人:不要一味追求速度和工期。他解释道,由于新西兰住宅的主体框架是木结构,阳光和紫外线对其质量的影响较大。以内墙板为例,如果在雨季赶工,没有等灰干透,便操作下一步,以后内墙板就可以产生裂缝。


但这种坚持,需要以时间和人工成本为代价。Sean常常会受到客户的质问,“ 为什么你们的建筑成本那么高?” Sean的回答是:“如果你想要压低价格,我们真的做不到。”从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Sean和团队会较大程度地参与其中。


尽管成本控制是营商的重要考虑,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Sean对建筑材料的选用有自己的坚持。“在华人里面,我们公司一路使用的是James Hardie的纤维水泥板。”Sean解释道,纤维水泥板本身比同类的普通建材更贵。但在新西兰的环境和天气下,James Hardie的纤维水泥板的维修率更低,并且可以油漆任何颜色。相较之下,木头的weatherboard必须油漆浅色,否则在强烈的紫外线下容易裂开。Sean指出,一般木头weatherboard使用5-7年后,就需要进行外墙维护和油漆。


图示:credit: James Hardie


“华人对新产品的运用和建材的考量、设计,在理念比较超前。”Sean指出。除了Sean,作为建筑设计师的Jeff也同样在设计起初便慎重考量建材品牌。Jeff一般情况下优先挑选大型建材公司,以获得后期的质量保证和技术团队的支持。


Roy希望,洋人能全面地看到华人建筑商的建筑能力、速度和质量。而华人也需要学习和遵守新西兰的施工标准和安全规范。这事实上是双方互相学习的过程。


(应受访者要求,Jack、Roy为化名) 


  



如有问题,给逸居微信留言或写邮件:

[email protected]

逸居会咨询专业人士集中为您解答


文章版权归逸居新西兰(微信号:yijuxinxilan)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了解更多详情

请扫描逸居官方二维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