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各界社团】谈《BQ澳洲》200期:“华人以同一个声音、共同办一件事情”已指日可待!

2015年06月06日 BQ澳洲


最近杨昶十分忙碌,却也十分幸福。看起来像个大男孩的他只有三十出头,却已拥有许多个响亮的身份;而他每天也正以自己不同的身份奔波并欣喜着。首先,由杨昶担任会长的澳大利亚湖北商会,其大楼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之中;其次由他担任副总裁的新华社电视台去年刚刚在澳洲上星落地,英文台及中文台正同步向澳洲人——及世界其余75个城市的居民落地播放。

这对于杨昶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也正是他本人理念身体力行的结果。其兄弟社团澳大利亚湖北同乡会近几年,大到承办国务院侨办、面向2800名观众的四海同春晚会,小到聚餐晚宴,一律对全部来宾免费。“华人在海外扎根生存不容易,既然能为他们提供这些机会,自然应当好好利用。”杨昶说。现在正在开发的湖北商会大楼,过去的一年中一直是中澳交流的平台,未来更能成为墨尔本华人的新聚集地之一。“我期望无论华人还是西人,都能将它看作是一个文化交流及合作的平台。”

同样的理念也体现在电视台的运作上。新华社电视台两种语言频道则对应两个不同的群体:英文台向西方观众宣传中国企业,中文台则为华人社区打开世界的大门。“期望这样能有效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合作,让彼此都更了解对方的世界。”杨昶说。

几年前,杨昶曾担任维多利亚州现任州长丹尼尔•安德鲁斯(Daniel Andrews)唯一华人顾问,负责中国事务及多元文化事务,因工作需求他开始接触华人媒体,自此结缘《BQ澳洲》。“当时杂志的封面就吸引了我:纸质精美,话题人物的大幅封面也很吸引眼球。”杨昶回忆说。自此,他开始成为《BQ澳洲》的长期读者,直至今日。

平时,杨昶最乐于关注的还是杂志的政治类话题。除此之外,他也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喜欢看更为活泼跳脱的内容。“新新人类的有趣想法、有趣味性的生活方式及旅游……这些都令我颇受启发。”

杨昶对最近的一期专题“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印象深刻,这期专题令他开始思考人们旅行的目的。“有的人想看看世界,有的人则没有想太多,说走就走。”这些新奇的观点令他的思绪也随之发散——而这种感觉,他时常在《BQ澳洲》中寻见。

“我想《BQ澳洲》已经以其最完整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可谓面面俱到。”杨昶笑着说。他认为,《BQ澳洲》作为墨尔本首屈一指、最精美的华人杂志,定会在未来吸引更多读者,并让更多读者也参与到杂志的编纂过程中,在互动中反映出最真实的中澳文化碰撞。

这也正是杨昶本人一直在努力的事情。继2013年当选后,今年再次被选为国务院侨办“世界华裔杰出青年”澳大利亚代表的他,上个月刚刚作为唯一获邀嘉宾陪同澳大利亚影阁财长等五位国会议员访问中国,接下来还有更多精彩在前方等待着他。这条促进中西合作的道路,他和《BQ澳洲》都将各自永不止息地走下去。

作为上海会会长的钱恒裕可以说是看着BQ一天天地长大。在《BQ澳洲》尚未创立的时候,钱会长已经是总编王雨萌女士的朋友了。在第一次看到《BQ澳洲》的时候,钱会长仿佛昨日重现,那一期的人物封面、丰富的内容都好像还在眼前。BQ给钱会长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直到现在提起BQ,那份吸引力仍旧存在。钱会长表示,自己作为BQ的忠实读者,每一期的BQ都会悉心收藏。对于《BQ澳洲》现在在澳洲华人圈内的地位,他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谈到对于BQ印象最深的文章时,钱会长如数家珍,对于房产的介绍,包括不动产的升值、保值以及未来的走势预测让他收获良多。另外,对于澳洲本地的政界报道,比如对于维州大选后新政府的成员介绍、与华人密切相关的部门负责人的进一步采访和报道,都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让自己更加的了解了澳洲的政治政策。另外,业务繁忙的总编王雨萌女士每一期都坚持亲笔撰写的编者的话也让钱会长印象深刻。对于王雨萌女士的专业精神,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至于对BQ未来发展的期望,钱会长在感谢《BQ澳洲》对于上海会三周年的报道后,提到希望BQ可以对于华人举办的或参与的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进行更进一步的跟踪和报道。

钱会长在最后还献上了自己诚挚的祝福,希望BQ越办越好,越办越旺,成为业内最好的华人杂志。希望广大的华人群体对于BQ也多多关心、照拂,商家们多多给与支持,为增加更多的内容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也祝愿BQ可以获得所有读者关怀、支持,向着大家所喜爱的方向发展,提供更多有趣的、读者感兴趣的方向前进,在知名度上更上一层楼,为澳中多元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

提起苏俊希的名字,维州人总是将其与社会工作联系在一起,并亲切地称她为“苏姐”。她所担任主席的华联会是维多利亚州最大的华人社区联合组织,而之前所成立的墨尔本华姿艺术团专注于中华文化在澳洲土地上的承袭工作也已有七年之久。正因如此,华文媒体也一直是她关注的对象。

“北京的《青年周刊》居然做到这里来了!”苏俊希笑称,最初听闻《BQ澳洲》要在澳洲落地,自己感到很是新奇,同时也担心这本原本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杂志是否能适应澳洲的“土壤”。

如今作为读者的她与《BQ澳洲》已经共同走过几年时光,感受与最初已大不相同。“这是一本不太一样的杂志。”她说。时常介绍各地突出的青年在其领域所作的与众不同的事情,这是第一个“不一样”;而不仅仅将眼光局限于本地华人社团,却放眼全球搜罗各种有趣的动态,这是第二个“不一样”。

正因如此,她认为杂志同时也是“全面化”的。青年人的故事往往在青年群体产生共鸣的同时,对上了年纪的人了解青年动态也极有帮助;而杂志中包含的商业板块则能够协助需要的人获得专业性信息。

“联结”,是她反复提到的关键词。华人新移民与澳洲本土华人社区,乃至整个澳洲社会联结的过程,一直是她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属一百多个社团的华联会十分注重自身内部的联结,而作为华联会主席,苏俊希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也正是继续联结每一位华人。5月20日,华联会社区领袖培训又将启航。“华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并非是个一代人能够一蹴而就的目标,”苏俊希说,“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永远将其当作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她认为,每个人从现在做起,“华人以同一个声音、共同办一件事情”的希望指日可待。


出生医学世家的李康校,除了担任澳大利亚广东总商会会长的职务,还是一名妙手仁心从医数十年的中医。工作繁忙的他在一年前偶然通过总商会会员的赠予看到了《BQ澳洲》的实体杂志。说起对BQ的初印象,他还是记忆犹新,感觉版面设计前卫,内容编排新颖,在本地华人圈子里属于质量上乘的期刊杂志。李会长每次对于经济或科技领域精英们的人物专访都留心细看。

白玉虽美,但需锦上添花,李会长还是心系从事了多年的老行当。“人的一生都和医疗保健脱不了关系,特别是气候、季节这些自然因素的转变,和人的身体素质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现在到了冬天,如何摄入健康的饮食,正确地进行户外运动也是一门学问。”他建议BQ可以分出一个小的板块来向读者传达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分析饮食和生活中的注意点帮助读者们了解养生之道。此外,新闻时事也是李会长关心的话题点,不得不说他的眼光独到,了解当地民生、政策变换和国际新闻,更不要说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知识了。因此他也希望BQ能够发展得更全面,让读者们在那一张张薄薄的杂志彩页里获得更多不同的讯息。

李会长用简单的四个字囊括了他的对《BQ澳洲》的美好祝愿:越办越好。他也希望BQ澳洲不光是一本澳洲本地的华人杂志,更能成为华人的心声代表,写出华人想知道的事,不认识的人,不了解的信息,除了实体杂志的之外,他大大赞赏的官方微信更能及时推送新鲜资讯,不求最好,只做更好。

PeterCai定居澳洲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他曾于澳大利亚新闻巨头The Age时代报社担任记者,如今则于澳大利亚第一数字媒体BusinessSpectator下属的China Spectator担任编辑,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为澳大利亚本地读者持续贡献财经、时政方面的深度解析。“但我其实只是一名媒体新人。”他谦虚地这样称呼自己。

Peter首次与《BQ澳洲》结缘于创刊号,那在他的记忆中是“很早的时候”,但并不影响他仍旧保有对其深刻的第一印象。“本地华文媒体稀少,尤其是纸媒更难见到,杂志类更是印象中首次出现在澳大利亚。”而到手的杂志印刷精美,更令他对这个占据心目中“第一次”头衔的媒体印象不错。

Peter坦承,自己平常关注澳洲本土英文媒体及国内媒体较多,《BQ澳洲》可能是他唯一仍持续关注的澳洲华文媒体,“原创”也许是最重要的理由。而对于媒体人Peter来讲,“原创”的含义不仅仅是“独立完成的创作”这么简单——如今数字、纸质传媒层出不穷,在千篇一律的平白叙述中脱颖而出,这种“走心”的感觉才称得上是原创。“阅读一些文章可以感觉出作者的用心,自然更有看点。”Peter说,自己尤为喜欢《BQ澳洲》本地化的深度调查、人物采访,他认为这些文章中看得出作者的“性格”。近期,一篇关于李宗盛在澳洲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报道就这样抓住了他的心。“这篇文章正写出我心里的感觉,令我感同身受。”

Peter称,自己在报社工作时,一些记者已在行业内任职二三十年,丰富的知识及经验积累令其笔下风格浑厚且独特,读者甚至会追随其“个人品牌”,而澳洲华文媒体像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许多作者一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令他怅然若失,他期望这个起步不久的行业终能稳定下来,令记者在成长中积淀其独特的笔下魅力。

“时常采访别人,如今换位有些别扭。”他风趣地笑着说,并给出了自己最朴实的寄语:愿《BQ澳洲》在树立华媒品牌的道路上,节节高升地成长。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出自最新《BQ澳洲》杂志『特别策划』栏目,阅读杂志原文,可购买杂志或网上阅读。请支持澳洲100%原创中文周刊。谢谢合作!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