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说,我就不该录取你——中国留学生被教授开除冤不冤?

2017年07月28日 美国研究生留学


在美国留学不好好学习,只想着跟老师搞好关系就可以拿学位的话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美国克瑞顿大学的袁劲梅教授最近给自己学生的公开信证明,不但不能毕业,还可能被开除。这位中国留学生被开除得冤不冤?在美国搞学术要求真的如此严格?本文作者马洲洋在哈佛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听听他怎么说。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世界说(ID:globusnews)


近日,一位美国华裔教授写给“被开除”中国留学生的一封信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是这里的“美国”二字触动了国内读者的神经。 “美国的高等教育有多严格?”、“中国留学生出国需要改变那些观念?”、 “中国的教育差在哪里?”等等问题也被提出并讨论。


△ 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系教授的袁劲梅


在我看来,这封信的内容与上述问题并没太大关系。正如这位美国教授所说,“你的前途依然有无限多的选择……如果你不想做学问了,下面的话,你根本不用看。” 在这位教授眼里,这位学生的失败,仅仅是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的失败,并不是人生的失败。而信中其他话语,也只是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的教诲,并不是对于一切留美学生的告诫。


国内公众对这封信的反应可以体现的,事实上是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多个认识误区。


中美本硕博系统完全不同


中国人习惯了将本科—硕士—博士看做是连续的、由低到高渐进的三个教育阶段。这种阶段就好比高中一、二、三年级,高三学生必然在各方面全面强过高一,而高一学生则必然不拥有高三的知识。这种类比在美国的本硕博概念中完全不适用。

△ 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的学生


美国的本科(Undergraduate)一般等同于学院教育(College Education)。这种教育的特点在于只有“方向”,没有“专业”。而所有的“方向”(Concentration)都只有基础学科,而没有应用学科。即你不会听到一个美国本科生说自己的“专业”是金融、管理或者是法学, 以数学、哲学、比较文学为方向的却大有人在。美国本科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基础教育、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这就使得受到过美国本科教育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因而能广泛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也能在更高层次的教育中迅速习得某种专业技能。在美国硕士阶段学习金融的学生,不少来自于本科的数学甚至物理专业。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Graduate Education)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技能教育,即我们所认为的“硕士”(Master),另一种是研究性教育,即我们所认为的“博士”(Ph.D)。美国的硕士和博士完全并列而无高低贵贱之分。其区别只在于硕士的培养是针对某一方向,某种极为专业的技能而培养的。


具有很强吸金能力的美国“法律博士”(Juris Doctor,俗称JD),事实上就是一种硕士学位,只需3年左右的专业教育即可完成;而真正具有博士学位属性(Ph.D equivalent)的“法学博士”(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简称SJD)却要至少5-6年才能完成,毕业以后还往往面临低薪、失业的困境。


因此,至少从毕业收入来看,美国的博士不仅不比硕士强,还常常比硕士差很多。而要申请美国的博士,也往往只需要本科学位即可,并不必须硕士学位。所以可以说,美国的本硕博和中国人心中的概念,完全不同。


许多美国所谓的“成功人士”都仅仅拥有本科学位,如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只有理科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学位;奥巴马在步入法律界之前也仅仅凭借文科学士(Bachelor of Arts)学位工作了许多年。


美国的博士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


假如博士是一个需要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却又在毕业后收入平平的差事,那为何还有人愿意去做?这是因为博士指向的并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学术理想。这里说的“学术”,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问”或者“知识”,而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最前端的突破性研究。


美国的文科博士,往往需要先经历2-3年的专业知识学习,通过一个“资格考试”(Qualifying Examination),然后开始具有相当深度的专业研究,最后毕业时需写成一本书长度(Book Length)的博士论文(约300-600页)。这篇博士论文还不仅仅是要有新发现,更是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提出某种体系化的理论,能支撑作者成为某一极狭窄专业领域的“权威”。 另外,在博士学习的过程中,博士生还要承担相当的科研和教学任务。

△ 为博士生制作的印花T恤 (我会为我的学位论文辩护到死,或者到我拿到学位那一天;不管这两种可能哪一种先到来)


美国高校对博士的要求之高,使得许多人读了10年以上还难以毕业。可以说,美国的博士是一种学术研究性的专门“职业”,而早已脱离了中国人心目中对3-4年可以拿到的“最高学历”的想象。


此外,中国的教育往往是越往上走越轻松,什么“高考考完你就解放了”之类的说法屡见不鲜。美国的高等教育却是完全相反。一个美国的高中生可以无忧无虑,还时常参加社区劳动、社团活动,但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的将是堆积如山的课程和作业。对于美国大学生来说,每天学习到午夜以后是家常便饭,临近考试更是常常通宵学习。


美国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在18岁之后身体和心智才完全成熟,具有最强大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因此将最严苛、最高强度的教育放在18-24岁之间的大学。


如果选择了读博士,这样的学业压力相比本科阶段则更是有增无减。我初到美国时非常震惊的一点是许多美国文科研究生都具备2-3种以上的外语阅读能力,许多东亚研究方向的美国人研究生汉语或日语说的比本国人还溜。我在国内的本科学校虽然也算得上“名校”,但实话说来真正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寥寥无几。出国之后才发现美国的大学教育的严苛程度实在是比中国的高中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美国大学文科方向的博士,我一周内的阅读量至少是1000页英文书,还必须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发言,否则便难以取得好成绩。这与中国人对高等教育“一考定终生”和“混文凭”的想象实在是大为不同。


“学术”道路不好走


事实上, 一旦将自己投入了学术的道路,成为学者,或许能衣食无愁、生活体面,但绝无可能成为金融大鳄、亿万富翁。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不仅许多中国留学生对“学者”身份保有错误的幻想,就连许多美国学生也照样把“学者”看做是某种社会阶级和地位的体现。许多人把学者身份所带来的“附加品”当做了根本追求的目标。说是想成为“学者”,不过实际是想成为“拥有学者生活那样的人” 。

△ 许多人只是向往“学者的生活”


有人说,做学术就是清贫的,就是艰苦的,就是要坐“冷板凳”。但我认为,学术的这条“板凳”,永远都只有对不是真正热爱它的人来说才是“冷”的。任何追求在我看来都并没有道德或价值上的高下之分,只是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所追求的根本是什么,而不是用外在的社会传统、准则或习惯去构建自己的人生理想


做一个学术的研究者也仅仅是社会诸多职业中的一种,本不凌驾于任何职业之上,也不屈从于任何职业之下。一旦选择了学术的道路,就要以学术的真诚和热情去对待这份职业。


在中国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说, 把学术摆在了社会中最为崇高的位置。而在美国人眼中,人生的可能性实在太多太多,每一种人都应该能在高等教育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若想成为华尔街的操盘手,可以学习金融知识后考取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想成为体面多金的律师,可以进入法学院学习专业知识;想成为独霸一方的商人,也可以通过商学院的教育实现。可以说,美国的这种多元、多向的适应性教育才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在这种教育体系中,人们有更大的可能能够在真正热爱某种职业选择的状态下完成教育。


实际上,根据这位华裔教授在信中的描述,这位同学的许多表现,如重视社交,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都不是所谓“美国教育”必然排斥的特征。这位同学假如选择了美国的商学院,这些行为不仅不算不道德,还反而是必须的训练。归根结底,这位同学还是在职业规划和选择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在美国教育系统下这样纷繁复杂的教育门类中,中国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历”——博士事实上成为了非常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落。只有那些真正愿意将自己奉献给真理和真知的人才愿意且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奋勇前进。


相关阅读:美国大学教授写给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的信——我就不该录取你


推荐阅读

他把400个流氓送进哈佛耶鲁寒门与贵子之间,只差一个好老师


留学之后,我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


伦敦这座地铁站,专治不相信爱情的毛病


《我的前半生》里的马伊琍花钱大手大脚,陈俊生一个月到底能赚多少钱?贺涵和唐晶能赚多少呢?


因为英语不好,出国后我曾在Smoke Free的告示下抽了根烟....


50岁当爹,身材依然秒杀小鲜肉,娶了小19岁超模,还有一堆姑娘排队想做他女朋友...


比起中国熊猫,袋鼠一定是全世界混的最惨的“国宝”,一言不合就被做成烧烤

以下关键字均在公众号对话框中回复

不是在留言区,也不用点阅读原文哦


回复 排名 看usnews美国大学专业排名

回复 QS 看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回复GPA 看GPA相关内容

回复 条件 看申请美国研究生需要什么硬条件


在备考和留学申请方面有任何问题 

请点击阅读原文在线咨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