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观|《芳华》到底好不好,我们的父辈说了算

2017年12月20日 腾讯娱乐


点击上方“腾讯娱乐”并关注,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本文由腾讯娱乐原创

id:txent


看到我朋友圈里一位在美国执教多年的60后朋友发了一条关于《芳华》的状态:哭得我披头散发的。我看到这个表述就笑了,不禁咂摸了一会儿。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也几乎从头哭到尾,边看边忍不住发短信给准备去看这部片子的好友高能预警:太催泪了,快受不了了。然而,尽管催泪,我的眼泪和那位60后朋友的眼泪毕竟是不同的。他对那个年代有更切身的体验,那是他青春记忆的一部分,而我只能通过眼泪去抵达那个时代。



看到一篇评论,里面讲到冯小刚通过刘峰这个“社会主义暖男”,复现了那个时代的暖与善,讲出了上一个时代的可理解性,从而我们得以与父辈的经验沟通。相比于我自己的眼泪,我更看重上一代、上上代人他们在回忆那段历史时所表露出来的情感。这些白发依稀的中老年观众在观影过程和观影结束后的动容,他们对于这个电影的肃然起敬,对于自己青春时代的感伤,都让我相信,他们和电影的创作者冯小刚、严歌苓有着共同的频率和脉搏。


有人说,这个片子没有让人对那个年代产生更丰富的思考,甚至谈不上在批判那个时代,而只是某种个人的感喟。是的,这个批评没有错。然而问题是,在今天,在此时此刻,你要求一部可以进院线的电影能对一个在共和国的历史中被标示成禁忌的时代有多么复杂的反思,这个标准实在太强人所难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从一开始就不在任何思想的层面上,对于《芳华》有过高的期待,因为今天的中国不具备这样的现实土壤。


有的历史是无法直面的,那是铜墙铁壁,你丝毫撼动不了。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觉得《芳华》为某些人诟病的滥情、煽情、眼泪攻势乃至流于个人感喟、怀旧,所有这些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策略:当我们无法直面那个历史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可能只能将其软化,用眼泪去浸泡它。泪眼婆娑,泪眼迷离,历史或许会在泪海的浸泡中被软化被变形被模糊,沉重的历史被打上了柔光,加足了金色光晕,至少历史被打开了,能够破壳而出本身就已经足够难得。


想起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来自山西的作家李锐动情地批判人民公社,一位在场的80后学者在之后的发言中说:我了解由于个人的经验,在座很多老师很难完全跳出自己的经验对那段历史展开更复杂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李锐很像冯小刚,而那位80后学者很像今天那些操纵着复杂理论工具、拥有更多更复杂的反思前提的评论家或学者们。在后者看来,前者的视野深深地受到自己经验的限制。对待自己亲历过的历史,尤其那段历史如此深刻地改变了被卷入其中的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的时候,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完全跳脱出自身的经验,对此我基本上是个怀疑论者。就好像那个看似难以理解的悖论一样,如果你控诉那段青春如何被虚掷被耗费,那你为什么又如此怀念?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人很难背叛自己的青春,即便那时的理想主义回头来看是幻梦一场,但青春自带的热烈,依然足够让你感伤。



也因此,冯小刚没有给电影中的“平庸之恶”进行定罪,林丁丁这样的当事人没有忏悔,对此我丝毫不意外,也不想以道德化的姿态去指责冯小刚。相反,我反而更警惕那种站在道义、正义的立场上对历史进程中的人物进行控诉的做法抱有一种深刻的怀疑态度,我反而对不那么正确的历史虚无主义有更多的同情。相比于定罪,同情太难。


因此,就《芳华》对于历史的美化而言,我可以质疑,但是我充分尊重。甚至可以说,我喜欢这样的美化。譬如我喜欢电影里面那个社会主义暖男刘峰。雷锋精神早已经符号化了,但刘峰这个人物不虚无。不管是刘峰的老派也好,还是他的暖也好,在这个寒冷无情的冬天,这样的人物真正带给了我难得的“春天般温暖”的体验。或许,冯小刚的美化,也不过是想留住那些稀少而珍贵的不变的东西吧。


『热门推荐』您还可以看:


范冰冰父女同台演唱,无年龄差的爸爸看上去更像哥哥


邱淑贞垫下巴、王祖贤开眼角?昔日女神其实也都微调过


何洁赫子铭吵架录音曝光:“你有本事弄死我!”闹成这样,两人都输了…


毛孔、痘印、斑点、黑眼圈……2017女星素颜哪家强?


↓↓↓戳阅读原文,看更多娱乐八卦、毒舌辣评,等你来撩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