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眼中的墨尔本: 把艺术当作日子来过

2015年04月27日 聚焦澳洲


墨尔本,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同时,它也是一座国际公认的多元、创新、宜居和重视生态的城市......
从1847年维多利亚女王宣布墨尔本市正式成立起,满打满算,168岁的年纪,墨尔本在历史长河中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年轻城市。由于年轻,这里的阳光和空气都是自由的味道。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最高定性是自由。而艺术,无外乎是精神的自由表达。在这样最本质的哲学诠释之下,墨尔本的文艺气场便显得顺理成章。


体验文艺范儿的墨尔本,切忌走马观花。一定要住下来,用一颗沉静的心,把艺术当成日子来过。艺术是渗透在这座城市的血液里的:花草树木、衣食住行,甚至最不文艺的菜场鱼市、最不浪漫的居家带孩子,在这里都成了散文与素描一般简洁优美的表达。

哥特式的大圆顶,形成了墨尔本最有特色的景观,仿佛时间一下子回到了上个世纪一般。

而街头行人的穿衣风格更形成了世界上其他城市所无法抄袭的独立特色。城市中心Swanston大街沿街步行的青年男子,上身黑色羽绒衫折射着亮光,里面还翻出深灰色连帽衫,Ray-ban眼镜,双肩包,柠檬黄色针织帽,一派冬日潮男装扮。下面却是及膝短裤,脚踩Roxy人字拖,露出麦色的结实小腿。银发的奶奶,有着如男生一样的短发,戴着波普纹宽发带,圆形大耳环随行摇摆,素淡麻布长裙配玫瑰色围巾,走在街上与周围的艺术馆、咖啡店、大学和剧院是分外相融的。他们代表这这座城市的文艺范儿表情:淡淡地,不疾不徐,不露声色。

弗林德斯火车站:
遇见旧时光
弗林德斯火车站内,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设计在这里交融。人们习惯来到大钟下,或等待,或再见,或擦肩而过。

哥特式的大圆顶,形成了墨尔本最有特色的景观,仿佛时间一下子回到了上个世纪一般。

墨尔本的文艺气质之所以不同寻常,是因为这座城市保留着时光雕刻的种种旧痕。如同装修成后现代极简风格的崭新公寓,挂上了一幅Beatles乐队的老照片,昔日流行便成就了今日经典。“设计改变生活”,有时候未必是指新生事物和新的设计,有趣的是,前人的创造也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Swanston大街朝着亚拉河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就会到达弗林德斯火车站。这是全城火车交通的中心。它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式建筑,凝重的金黄色搭配赭红色墙体,灰绿色圆形拱顶带着历史的斑驳痕迹。马路对面便是伦敦LAB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联邦广场,二者分别是淘金时期与当代的设计典范,隔街相对,仿若时光穿梭,混搭着呈现出这座城市的一片繁华。

1909年弗林德斯火车站主建筑落成,成为当时澳洲第一大、世界上最为繁忙的中央火车站之一。火车站的大钟,由墨尔本钟匠F.Ziegeler在1906年至1907年间,按照英式钟表样式设计制造而成,迄今守望亚拉河畔已逾百年,隐喻着相聚与重逢。

一百多年来,墨尔本人常说“I'll meet you under the clocks”,成为一种略带浪漫色彩的习惯。我喜欢把它翻译成:“大钟下,不见不散”。这些圆形钟显示的不是时间,而是每个线路列车的离驰时刻。在现代化的电子时刻表面前,它们显得笨拙无用,然而政府想要取缔它们的时候,却遭到了市民的强烈反对。这就是墨尔本,对于这里的人来说,腔调常常比实用性更为重要。

入夜,弗林德斯火车站依然繁忙。作为一个地标性建筑,久而久之,慕名前来的人更多似乎不再只为搭乘一趟火车。

每一个黄昏后的拥抱,每一个相见后不再见的诀别,和每一个重逢以后的喜极而泣,在百年中不断重复上演,弗林德斯火车站承载着整个世纪的爱与痛。

乘电车去看展览
墨尔本的艺术区每天都门庭若市
电车,墨尔本独特的交通工具,与墨尔本人的生活不可分割,如今也成了墨尔本人投入创意和趣味的一种载体。

火车带你穿越墨尔本,而在市中心逛艺术场馆,就要靠有轨电车。墨尔本有着线路总长250公里的全球最大有轨电车网络。密布上空的电车线缆和车辆起步时的叮当声音,是这座城市的乐谱与音符。2014年,作为“墨尔本节”的一部分,Yarra Tram首次发布了八辆“艺术电车”,由本土街头艺术家Rone主理。Rone携众艺术家再次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的街巷涂鸦艺术流动在主干道。

在这里,年代的界限是不甚明确的。超现代的艺术电车对面驶来的很可能就是尚未退休的百年老电车,赭红和金黄配宝石绿,跟弗林德斯广场色调一致,大多是免费的市内观光车,有的则是古典浪漫的电车餐厅,行着一路的怀旧情绪。

从Melbourne Central 出发,计划先去看Coop's Shot Tower。这是一个十九世纪后期建造的制弹工厂,名字听上去充满神秘色彩。而亲眼所见时,更多的是震撼:九层高的砖质结构,整个被八十多米高的圆锥形玻璃穹顶覆盖,光线射入,美到晕眩。忽然地,乐声响起, 四楼悬挂的金色大钟魔术般变出男童和布谷鸟,奏起澳洲民谣。行人们被定格在大厅的各个角落,凝神静听。除了有制弹塔,博物馆和大钟,本身还是繁忙的商场与火车站。各种本土的品牌护肤品、UGG羊毛靴、本土设计师品牌的小玩意热闹不已,艺术与买卖共处一室,墨尔本的混搭范儿如此别致。

维多利亚图书馆:
独特的设计范儿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是附近学生最喜欢的去处,它的作用不止于藏书和阅读,也是文艺活动与艺术陈列的营地。其主体建筑本身就是历史与艺术的典范,1913年开放的圆顶阅读室,由著名的建筑师 Norman G. Peebles 参照当时世界上顶级的大不列颠藏书博物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设计而成。馆内二层到三层走廊里的圆顶画廊,陈列着澳洲历史发展主题的各种古物、画作、文献。而在一层正门入口处的凯思·默多克画廊,“波西米亚墨尔本”展览正在免费开放。它汇集了1860年至今波西米亚文化发展的历史足迹。这里能找到许多艺术家在生活和艺术生涯中努力打破传统而自由存在的种种印记。若是光看还觉得不过瘾,还有贯穿整个夏日的一系列同主题的现场音乐演出、电影放映、手工作坊、讲座闲谈……总归会让你酣畅淋漓。

还有一个好去处——维多利亚国立艺术馆(简称NGV)。一进门,玻璃幕墙后的第一件展品,竟然是一个木框钉成的便利店。卖牛奶、T恤、马克杯和罐头食品的小卖店!墨尔本人,真的是要搬到艺术馆来过日子了吗?惊魂未定中发现了一些介绍文字,才知道这是英国艺术家David Shrigley在澳洲首次展出的Life and life drawing(生活与写生)主题展的一部分,既是装置,也是礼品店。David以他惯用的荒诞幽默,叙述着平庸生活中所反映的悲与喜。

再往馆内走,看到巨型的金色转椅时,已经不再大惊小怪,可以会意地微笑了。排队,坐上一位比利时艺术家的装置 金镜子转椅,靠在椅背上,世界慢了下来,觉得自己仿佛化身音乐盒子中的小人,在金色的镜子中审视旋转的身体。

从转椅下来,走进后面的空旷大厅,是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地毯上或坐或卧的人们,仰望着几十米高的玻璃天花板。这是由澳洲本土象征主义画家 Leonard French设计,并花费整整五年时间用224块50种颜色三角形的玻璃制成,是迄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美丽的彩色玻璃天花板。真正去看它的时候,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躺在地上,只有仰望,才能将这一大片的绚烂天空尽收眼底。墨尔本的艺术生活,着急是看不来的只有舒适怡然地静观,才能感受到低调的却又如此震撼的美。

聚焦澳洲微信号:OZFOCUS
一个有态度的澳洲华人传播媒体、最新最快的全澳动态资讯尽在ozfocus!




收藏 已赞